资源简介 (共24张PPT)1978—2001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目 录第一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总体背景① “两个凡是”(实质是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② 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③ 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提出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决定加快农业发展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任务提出了对外开放和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321456二、总体内容 三、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27年,大革命失败,革命战略由城市转移农村,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0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战略由农村转移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1978年,文革”结束,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转移0203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第一代毛泽东,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中共七大)第二代邓小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第三代?江泽民?1992年十四大?三个代表思想(中共十六大第二章经济体制改革 。①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②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③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④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 ①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②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③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 ④消极作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生产积极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供应不足,给生活带来不便。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况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① 所有制形式单一,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② 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③ 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吃“大锅饭”。?④ 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特 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分配。作 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消 极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市场经济体制概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历史原因:长期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②现实原因: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① 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② 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按劳分配?③ 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乡、镇、村?④ 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市场机制?⑤ 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意义A.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农业经济大发展;?B.提高农民生活水平;?C.促进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概念阐释:土地公有制下,把土地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最先开始:安徽、四川。?(3)主要特征:包产到户。?(4)体制变动:乡镇政府取代人民公社、村委会取代生产大队。?(5)改革深入:8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① 必要性: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② 可能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01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02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03分配制度--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04产权制度--国有制--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第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①国内:a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b南方谈话冲破思想束缚,奠定思想基础?c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奠定物质条件?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过程:⑴提出:南方谈话?⑵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⑶基本框架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⑷理论进一步完善:中共十五大⑸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点: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化为市场配置资源为主。意义:①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②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宏观调控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④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重点※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三次变动?① 1949—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② 1978—90年代?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③ 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济转变。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三次变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