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教学重点:经历一个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具:马铃薯、酒精灯、小钢勺、浓盐溶液、食盐、白糖、量杯、勺子、筷子、火柴;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杯同样多,看上去一模一样的液体。你们仔细看,我变一个小魔术。(准备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量杯,杯里相同量的液体) 师演示:将马铃薯放入1号杯中(学生观察其沉浮情况)沉 用勺子舀起马铃薯,将其放入二号杯中(学生观察其沉浮情况)浮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马铃薯在两个不同的杯子里沉浮情况不同。 师: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以冲突的现象,引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并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师:我们大胆猜一猜:这两杯同样多,看上去一模一样的液体,为什么会使马铃薯的沉浮发生变化呢? 生猜测 师:这液体中可能含有你们所说的这些物质。怎么才能验证呢? 生说出自己想到的方法。(注:如果有生说出“尝”这种方法,要反问学生:能尝吗?并说出理由,强调不能尝) 师: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到了这么多方法。现在在我们课堂上最实用的是哪种呢?看看我们的工具箱里有什么工具可以用?(引出液滴加热实验) 生:可能想到用酒精灯。没想到老师直接提出。 师演示酒精灯的使用,并让生回忆酒精灯使用方法。让生自己先说一遍实验方法与过程,再动手操作。(强调酒精灯的使用安全) 生分组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 让马铃薯浮起来的那杯液体里,经过液滴加热,水分蒸发后,残留了白色颗粒状物质。 小结:这个实验可以证明,我们这杯液体里,确实含有其他物质,所以马铃薯才会浮起来!(板书:其他物质)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探索出两杯看上去一样的液体,其实是不一样的,并且需要通过验证才能得到证实。而整个探讨的过程,老师只起引导作用,需要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才能完成本环节。师:我们能不能也动手调制一杯这样的液体,让马铃薯浮起来呢?生:能!师:需要怎么做?师:首先我们猜测一下,白色颗粒状物质,可能是什么?生猜测。(盐、糖、味精......板书)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 1分钟时间,每组讨论,并将你们觉得需要的工具从工具箱拿到桌子上放好。生讨论,动手拿工具。师:你们组为什么选这个工具?(让生思考工具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必须的)师重点介绍勺子的用处:舀、量;并介绍钢勺:舀马铃薯;提供给学生盐和白糖,由小组决定用哪种物质。师:怎么操作?1、生梳理实验的步骤,师顺势出示ppt加强印象。强调实验记录;2、出示温馨提示,提醒实验纪律;3、生分组实验,记录;4、汇报讨论实验结果;思考:通过刚才的实验及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生:一般会说到“达到一定的量后”;强调:必须要“溶解在液体中”师:这个一定的量,我们还可以叫它:液体的浓度。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拓展:你们能解释死海不死之谜吗?(生解释)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溶解其他物质的液体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但为什么这样的液体能让马铃薯浮起来?我们下次课继续研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