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授 课提 要 课 时15 自相矛盾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一方面希望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意;另一方面希望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216 田忌赛马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取得胜利的故事。赛马过程情节生动,文字浅显易懂。217 跳水本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展示给读者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文中人物各有特点,语言运用熟练,人物刻画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训练重点以外,还应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2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探险的梦。本次习作我们将进行一次模拟探险,组成探险队,想象带哪些工具,会遇到什么突发事件,以及如何应对,然后分析范文;最后学生习作。2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句段运用:了解古代与现在词语意思的统一;抓住文章中描写时间的句子,体会其文章所起到的表达效果;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日积月累:积累文学常识。1 教法与学法本单元的训练点是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读懂课文,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小标题复述事情的发展过程,然后再深入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授 课方法探究 15 自相矛盾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并通过拓展想象,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6 田忌赛马首先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并理解田忌胜利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17 跳水首先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理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了解当时的危险情况,最后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考虑后果,不要一时冲动的道理。15 自 相 矛 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理解古文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寓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能读懂、读通古文,并理解古文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教师: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寓言故事真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2.板书课题:自相矛盾。3.谁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呢?4.教师小结:矛和盾分别是冷兵器时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那么围绕着矛与盾,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则寓言。古人云:“书读百遍,而义自见。”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解释题目的意思,为学生理解“自相矛盾”做铺垫。二、读懂、读通文言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划分朗读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带领学生对照所划分的朗读节奏,读文言文。3.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读课文。4.小组读、个人读、自由读、全班齐读。三、疏通大意。1.教师: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准确,还要读懂。接下来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2.学习文言文有什么方法?(1)结合注释;(2)联系上下文;(3)查字典;(4)反复朗读。3.学生小组合作了解文言文大意。出示:楚人:楚国人。鬻(yù):卖。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陷:刺破。利:锋利。以:用。弗:不。应:回答。4.这则文言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是它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交流理解古文的意思。四、教师总结。这篇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节课再讲。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精读课文、理解寓意。1.楚国人是如何夸盾的?说说他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盾——坚,物莫能陷,并表演)2.楚国人是如何夸矛的?说说他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矛——利,于物无不陷,并表演)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想象楚国人的神态、动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楚国人的夸大其词。3.楚国人被这么一问,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想象这位楚国人的样子,仅仅是“弗能应”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此时的窘态吗?楚国人哑口无言,在场的人都笑了。当然,这个笑呀,可不是认同的笑,而是怎样的笑呀?(嘲笑)那么请问,大家在笑什么呢?设计意图:体会楚国人当时的窘态。4.学生讲故事,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讲讲这个故事。5.总结道理。(板书:言过其实,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着边际、自相矛盾,就会使自己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所以在说话时应多斟酌,多注意不要自相矛盾,这样才能避免尴尬的发生)。说说学习收获。6.读着文中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事……例如: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自相矛盾的说法。三、背诵小结。1.学生齐背诵。2.教师小结: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仅把这则寓言读通了,弄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虽然这则文言文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但却向我们展示了如此丰富的内涵,我们不得不佩服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之美。【板书设计】15 自 相 矛 盾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于物无不陷道理: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否则不能自圆其说。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