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运用浮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测出的拉力,引导学生计算出浮力。【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水,水槽,泡沫塑料块。小组实验二:铁架台一个,弹簧秤一个,一块小泡沫塑料,钩码一个,烧杯一个,红色水,细线,记录表。教师演示实验:量杯一个,红色水,三个大小不同的小球,号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关于物体沉浮的知识,知道了木块、泡沫塑料、萝卜等物体都能浮在水面上,他们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生:因为水有浮力),浮力是怎样的一种力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怎么做呢?请看老师这里。二、感受浮力1.用手指慢慢地轻轻地按压泡沫塑料完全浸入水中,然后再慢慢地慢慢地松手,让它浮到水面上来,在这个过程中,请仔细体会你的手有什么感觉?(教师边演示边讲解)(1)学生实验 (2)指名汇报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三、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所受到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刚才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水的浮力,那浮力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出来?用什么测?怎样测?请小组讨论一下。(1)小组讨论(2)指名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引出教师设计的实验,教师介绍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讲解实验步骤(幻灯片出示实验步骤,学生齐读),讲解记录表(出示幻灯片),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首先把带有钩码的泡沫塑料块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其次将弹簧测力计挂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然后把装有红水的烧杯放在泡沫塑料的正下方,最后调节铁架台的高度,使钩码恰好浸入水中,记录测力计读数和烧杯水位情况(上升或下降),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老师演示的方法完成实验。)同时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3.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按实验步骤分别测出钩码恰好浸入水中,泡沫塑料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观察烧杯水位升降情况。并把拉力大小及烧杯水位升降情况记录在表格中。测量方法钩码恰好浸入水中泡沫塑料三分之一浸入水中泡沫塑料三分之二浸入水中泡沫塑料全部浸入水中测力计读数(N)烧杯水位情况(上升或下降)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学生用表)(1)指名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填写相应的表格。(3)引导学生计算出浮力并填写在表格中。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随着泡沫塑料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拉力有什么变化?生:随着泡沫塑料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拉力逐渐减小。师:为什么会减小呢?生:因为泡沫塑料受到水的浮力。师:那么,同学们能根据拉力变化情况计算出泡沫塑料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小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吗?(师根据学生汇报填写下表)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教师用表)测量方法汇 报组 别钩码恰好浸入水中泡沫塑料三分之一浸入水中泡沫塑料三分之二浸入水中泡沫塑料全部浸入水中测力计读数(N)一组二组浮力(N)一组不 填二组不 填烧杯水位情况(上升或下降)一组二组4.通过分析拉力、浮力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板书)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四、用三个大小不同的小球进行实验,验证刚才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1.教师出示三个不同大小的小球,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三个小球完全浸人烧杯的红水中,水位情况会有什么变化,想想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一生配合教师完成演示实验)师把小球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完全浸人红水中,生用号笔标出水位上升的情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2.让学生对以上两个实验进行分析总结,知道物体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和排开的水量有关)。五、浮力的应用1.现在我想问问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应用浮力为我们服务的呢?(1)指名说。(2)出示幻灯片(生活中应用浮力的物体图片)2、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探究,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浮力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