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学诗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读诗文 品 历 史 说课人 陈 玮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二第三课中国古典文学 的时代特色流程教学分析——有所思01 教学设计——有所得02教学反思——有所悟03灿烂 流程教学分析课标分析内容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要点分析方法分析教学分析之课标篇“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认识或了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文学特色、文化遗产及其折射出来的历史阶段特征。两汉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饰而成的诗,很多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教学分析之内容篇本课主要展示了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及其特色,部分内容与语文学科有所重合,所以在本课学习一定要注重与语文课的异同:语文课重在古代文学鉴赏;历史课重在传承文化遗产,所以要把重点放在从史学的角度去探究古代文学;但两者也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和古代科技、古代书画戏曲共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学好本课内容对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分析之目标篇在概括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史料概述古代文学的成就,说明其演进趋势;时空观念家国情怀探讨文学的时代性,尝试总结历史规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运用有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及产生背景;集中问题:造就每一时代不同文学形式的原因是什么?诗歌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又可信吗?知识储备: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对古代文学形式及其特点有所了解,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活跃,乐于表现,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学分析之学情篇教学分析之要点篇汉代有赋,唐代有诗,宋代有词。此为侧重史实性的第一层次;汉赋、唐诗、宋词,各有何特色?此为侧重文学性的第二层次;为什么会出现新体裁新文风?此为侧重素养性的第三层次。教学重点: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特色教学难点:理解“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教学分析之方法篇情境创设:引领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问题引领: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激活、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展论证:着重学生自主探讨历史问题,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深度拓展:将教学过程及结果设为开放性,促使学生进行可持续性的学习。史料研习: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对历史问;目标培养素养立德树人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新课导入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课堂讨论总结练习教学设计之思路篇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主流文学一代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应一代社会现象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主流文学形式 由戴建业教授讲唐诗的视频导入本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文学探究角度的多元性。教学设计之导入篇教学设计之自主篇1.《诗经》2.楚辞3.汉赋4.唐诗(1)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 )三部分。(2)特点:句式以( )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艺术感染力很强。(3)地位及影响: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 )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1)形成:公元前4世纪在( )产生的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的诗歌体裁,其风格是( )。(2)代表人物及作品①人物:( ) ②作品:( )、《九歌》、《天问》等。(1)特点:气势恢弘,辞藻华美。(2)代表:司马相如的( )和( )等。东汉的班固、张衡等。(1)地位:唐诗代表的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2)代表①李白有( )的美誉,盛唐杰出的( )诗人。②杜甫处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有( )的美誉,其诗歌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 )色彩。教学设计之自主篇5.宋词6.元曲7.明清小说(1)特点: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2)代表:婉约派有柳永、( );豪放派有苏轼、( )。(1)散曲:兴起于金元时期,在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语言通俗;题材多样。(2)元杂剧①兴盛原因:a.( )对文化的需求。b.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②名家名剧:( )的《感天动地窦娥冤》。(1)背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出现了新的景象,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2)概况a.元末明初:罗贯中的( )、施耐庵的( )。b.明代:神魔小说有《封神演义》和吴承恩的( )等。短篇白话小说有冯梦龙所辑的“三言”和( )编著的“二拍”。c.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 ),( )的《聊斋志异》。(3)特点a.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生世情。b.晚清的小说创作与近代政治生活关系密切。教学分析之自主篇古代文学成就填空概括举例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使已有知识系统化;锻炼学生整理信息能力,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时代特征繁荣原因发展趋势史料辨析小切口——以唐诗宋词为例教学分析之探究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唐.王昌龄《从军行》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思考1:以上两者材料都表达了什么情感? 分别反映出怎么样的时代特征?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提取信息和对比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解读材料,提取信息,联系背景,得出结论。探究一:文学形式与时代特征唐朝——开疆拓土宋朝——国土沦丧爱国情怀教学分析之探究篇探究二:文学作品的繁荣原因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应历史现象的理解;使学生明白一种文学的繁荣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实行“广开言路、虚怀纳谏”政策……这种清明政治带来思想解放。 ——金胜良《浅析唐诗繁荣的原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所以不及也。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尝与友人戏论,唐诗人上自天子,下逮庶人,百司庶府三教九流,靡所不备。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对外活跃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科举推动社会基础思考2:通过上述材料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教学分析之探究篇探究三:文学形式的发展趋势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高雅——世俗;贵族——平民灵活性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对比,锻炼学生提取变化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变化原因类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解释素养。柳永开拓了一种新的题材,就是对于繁荣的都市生活的描绘。柳永长期浪迹社会下层,因而能用当时的口语来进行创作。《雨霖铃》中所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爱情在“别离”这一特殊条件下的表现。当时连市井村妇差不多都会吟唱柳词。 ——摘编自文章《北大国学课》 思考3:发展趋势思考4:趋势原因教学分析之探究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唐.白居易.《卖炭翁》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穷苦生活、天气严寒设计意图: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料论证历史,但是仍需要其他史料的相互论证,深化史料实证素养。探究四:文学作品的史料辨析思考5:材料中可以提取那些历史信息?思考6:文学作品中的信息是否就是历史真实?夏天来了太阳报信员扯着嗓子喊:“夏天来了,夏天来了!“荷花很害羞,难为情地从水中探出了头。过了好久,夏天还是没有来。荷花急得轻轻皱起了眉头。荷花,不知道自己就是夏天。教学分析之讨论篇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思考7:这些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体现出怎样的时代特征?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学习总结练习教学分析之总结篇框架结构 文学探究表 了解古代 文学形式论从 史出一代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代社会现象 一代有一代文学形式 一代有一代文学各抒己见与现实相结合思维导图深化认知和素养随堂练习重点难点学以致用教学分析之总结篇1.(2019.4·浙江高考·2)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2017·北京高考·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3.(2014·四川高考·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4.(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5.(2015·海南高考·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5分)随堂练习教学分析之总结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教学反思创新之处存在疑问教学反思创新思考“以诗证史“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一个课时无法让学生理解透彻,部分内容一笔带过,深入不够。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共同努力。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古代文学特色,突破重点;通过论从史出,理解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突破难点;通过与现实结合,学以致用;小切口,大内涵;始终贯穿历史学科素养,充分体验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谢谢大家让学生学会讨论、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布鲁克菲尔德结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