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干湿计,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一开始就安排了“屎克螂出国”的案例分析。用于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愿望。接着教材设计了 “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精确测量,获得数据,从中找出不同植被影响环境的规律,得出生物确实对环境有影响的结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本次的实验探究与前几次又有所不同,侧重于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这在科学探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也只能是一堆无价值的东西。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尽可能收集较精确的数据,并鼓励学生自主地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因果推理、归纳出科学规律,尝试对结果进行较准确的描述和解释。通过案例分析与实验探究,除了要让学生能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在生物的生存环境中,一种生物不仅可以成为其它生物的环境,而且可以影响到非生物因素所组成的环境,而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本节的重点是: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难点是: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 课时建议:本节教学安排1-2课时。安排策略如下表方案1 方案2 (1)提前培训学生使用干湿计,让学生自习课本内容,带着问题进行分组测量。(2)课堂上各小组交流测量情况与各自得出的结论,再分析其中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植物对空气湿度是否有影响。(3)结合书本资料及学生另外收集的资料分析,总结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课时 (1)案例分析“屎克螂出国”,及其他资料,分析生物对环境有影响。 (2)提出探究任务,先讨论有关习题,使学生明确探究要点,以保证数据采集得准确可靠。学习操作干湿计。(3)课间进行测量。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课时 (4)交流与讨论学生测得的数据,分析其中的规律,小结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总结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活动建议: 活动1: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是本书的第二个实验探究活动,此次探究成功与否和收集的数据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探究之前,必须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 ①空气湿度是怎么表示的?如何用干湿计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如何精确地读出有关的数据? ②应该选择怎样的时间、地点进行测量? 如:为什么要选择三个不同的地点(灌木丛、草坪、裸地)?湿度会不同吗?具体放置在哪个高度?是否要一样的高度?为什么要选择三个不同的时间(早、中、晚)?湿度也会不同吗?如果一天中只测一段时间,行吗?为什么每次测试的时候要测量多个数据(如3个数据)并取平均值?为什么在测试过程中不能有干扰因素,如人工浇水,测试地附近也不能有水田、水池、池塘、河流和湖泊等?如果有了的话,可能会使测得的数据偏大还是偏小? ③如何统计数据?如何根据数据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是否存在影响?在整个测试中,哪组数据是对照组? ④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另外选择三个地点进行测量?必须注意的是,裸地作为对照组,必须进行测量。 说明1:如果本校实验室配备的干湿计较少或没有,可用2支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代替,1支作为干球温度计,测干球温度,另一支用湿纱布包住下端球体部分,以代替湿球温度计,测湿球温度。须注意的是:在测量过程中要使纱布始终保持湿润(如图)。再到待测地点按要求进行测量,分别记录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再参照干湿计上的方式或对照表查出相对湿度即可。(参见教学资源《干、湿球温度与相对湿度对照表》) 说明2:为了组织好测量活动,同样要分好小组,落实责任,做到分工合作。 《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部分 讨论1:同一时段(如早晨)不同植被湿度不同,裸地最小,灌木丛最大。从整天看,仍然是裸地湿度最小,灌木丛湿度最大。可见,植物越多,空气湿度越大。说明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 讨论2:选择不同的植被(植物种类与数量不同),才能正确地找出植物与湿度的关系。如果旁边有水源,就会增加空气中水分的来源,干扰对植物与空气湿度的关系的测定。 讨论3:整个测试过程中,裸地作为对照(无植物)。 讨论4:植物对环境影响很多。如制造氧气、固定二氧化碳、吸收毒物、杀灭病菌、减弱噪音、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加速降尘,调节气候、增加降水,监测环境,美化环境。 [蜣螂(Dung Beetle)] 世界上有2万多种蜣螂,分布在南极洲以外的任何一块大陆。最著名的蜣螂生活在埃及,有1-2.5厘米长。世界上最大的蜣螂是10厘米长的巨蜣螂。大多数蜣螂营粪食性,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它常将粪便制成球状,滚动到可靠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再慢慢吃掉。一只蜣螂可以滚动一个比它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处于繁殖期的雌蜣螂则会将粪球做成梨状,并在其中产卵。孵出的幼虫以现成的粪球为食,直到发育为成年蜣螂才破土而出。植食性蜣螂以甘甜的树汁为食,雌雄交配后,雌蜣螂把卵产在腐叶土里,约10天后,幼虫便破卵而出,以腐叶土或动物粪便为食,幼虫不断成长,第二年七月化为蛹,约20天后变为成虫。蜣螂属昆虫纲、鞘翅目,体黑色或黑褐色,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复眼发达,咀嚼式口器,触角鳃叶状,有3对足,足适于开掘,有2对翅,前翅角质化,发育方式为完全变态。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以帮助取食。有一定的趋光性。右图示:臭蜣螂蜣螂不仅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文化意识。如,在古埃及人看来,蜣螂是一种神圣的动物。他们相信在空中有一个巨大的蜣螂,名叫克罗斯特,是它用后腿推动着地球转动的。在埃及到处可见它的图腾商品、形象、文字,在那里,它不仅是避邪的护身吉祥之物,也是象征生命不朽及正义之物。另外还有如《鹰和蜣螂》这样的寓言故事,也告诉我们,弱者可以向强者挑战,只要不屈不挠,坚持战斗,最终定会取得胜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