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物学七年级上(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生物:生物学七年级上(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资源简介

生物学七年级上(北师大版)教材分析
广西师大附中 皮星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教材共分为三个单元七章书并包括一个引言《致同学们》。从《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来看,本书涵盖了《标准》10个一级主题中的第2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4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全部内容,第3主题“生物与环境”在教材中涉及其中的“生物的存在依赖一定的环境”这一二级主题,而作为新课改标志之一的科学探究在教材中贯穿始终。
本教材的编写思想与新课改精神相统一,重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的兴趣及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分析、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迁移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即培养“科学、技术、社会”的(S.T.S)思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以往教材中缺乏的。新教材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每一节课中,使学生乐于探究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一、从教材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以及知识分类分析
1、教材内容选择
(1)教材从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突出人与生物圈,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教材第1单元第1章《生命的世界》一开头便提出生物圈这一概念,明确其范围,点明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包括我们人类自己。在随后的第1章第2节中讲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初步让学生了解到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在教材的最后一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谈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谈到我国的植物资源、珍惜植物、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树立环保意识,正确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从学科知识看,本册教材主要是学习植物,因此在有关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内容学习中主要以植物间接说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2)教材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与相关课程内容衔接、难易适度。教材的编写不像传统教材那样,一开始就学习细胞,而是从认识生命开始,宏观地了解生物圈,在第1单元《认识生命》,由感性到理性,通过学生课外收集资料、课堂介绍交流生物、课后汇总整理,从现象到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通过观察一滴水中的生命总结出生物的特征;然后通过实验,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紧接着,介绍生物学科学史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从表面看,前面的两章书罗嗦了31页似乎还没有进入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正题,但是深入研究一下人的认知规律,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会发现前两章书给学生由小学《自然》科到初中的《生物学》一个缓冲和过度,让学生先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生物学,才能有后面章节的深入研究、学习。科学探究是贯穿始终的,因此在开头要让学生养成这种观念。
另外,从各章的内容安排来看,主要以问题串导入,引导学生感知材料和理解教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比如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开头提出三个问题“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幼苗的?什么样的种子萌发能够形成幼苗?种子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这些问题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通过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对种子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从本质上了解种子如何萌发形成幼苗。
(3)教材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如在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的学习中,学习完光合作用的实质后,让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使科学变成一种实用技术,再懂得运用于社会,在生产实践中做到“合理密植、立体种植”。同样的,在学习完蒸腾作用、运输作用后也有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应用、讨论。
(4)教材将学生活动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教材中共有活动、建议活动51个,其中活动有34个内容包括课外资料收集、课堂讨论、实验观察、科学探究等,本教材中共有8处活动为探究实验;建议活动17个,其中1个为探究实验。在全书各节中至少有一个活动,最多的如《光合作用》一节共有5个活动,3个建议活动。可见,教材的设计都是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做科学”,用亲身参与来体验知识的习得。
(5)教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活动34个、建议活动17个、演示9个、小资料13个、思考与练习19个处、课外读4个。这些内容中,活动是学生要做的、演示是教师上课要做的,而建议活动、小资料、课外读是让有兴趣的学生扩大视野、提高能力而设置的。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即给一般学生最低要求,也有给学有余地的学生提升、扩展。
2、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
(1)实现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不追求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在第4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1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突然加入动物学、人体生理学的知识,从传统的将《生物学》划分为《植物学》和《动物学》的体系来看,这是很混乱的,但从知识的内在逻辑来看,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用这一方式呈现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
(2)内容呈现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光合作用》一节中,先创设一株幼苗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情景,然后用5个活动(其中一个为探究活动),3个建议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在活动中学习,潜移默化地养成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坚持真理的实事求是。
(3)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全书为彩页,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图片162张,其中实物拍摄的为79张,模式图83张。从一定角度上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对生物有直观感性认识,更喜欢生物学。
3、知识分类
知识分类可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命题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既生物事实、现象和过程、专业术语、本册书中有如“生物学家已经发现、命名和记录了200多万种生物,其中70%以上是动物(绝大多数是昆虫)”这类的知识点共有81处。方法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包括趋势、顺序、分类、类别、准则、方法等,这类知识主要集中在显微镜的使用、制作装片,观察细胞等处;命题性知识即概念、原理法则、理论模型,本册书提到“生物圈”、“生物学”、“光合作用”等概念19处,谈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重要原理。
二、上这套教材的感受
1、教的方面看
教材的理念是先进的,但是要把握好,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从表面看,整本书的内容像是陪学生“玩”,“玩”得好就能寓教于乐,在“玩”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习得。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很难“玩”出水平。一方面,教材中要求的必做活动多达34个,而一个学期能用于教学的课时也就是36节左右,这么频繁的活动让教师很难各个精心准备;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差异、学生素质差异等也很难达到每个活动应有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在教材上规定的活动中应精选一些。根据具体情况操作,达到“精兵简政”的效果。
探究实验是主旋律,全书有8处,但我认为似乎8个实验走入了同一的探究模式,“问题——假设——检验——结论——交流——评价“,其实探究还可以有“问题——阅读——归纳——结论”及“问题——实验——归纳——结论”等形式。不要束缚了学生的科研方式。
2、学的方面
学生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课本前显得兴趣十足,完全被精美的图片所吸引,因此普遍较喜欢生物学科。
一些活动安排的时间有待调整,如“观察变形虫”,在进行此活动时天气已经较冷,培养暂且不说,就学生观察来看,天冷变形虫不愿活动,学生较难观察发现,教学效果不好。
2004.1.14
于宝积山
生物学七年级上(北师大版)教材分析
广西师大附中 皮星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教材共分为三个单元七章书并包括一个引言《致同学们》。从《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来看,本书涵盖了《标准》10个一级主题中的第2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4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全部内容,第3主题“生物与环境”在教材中涉及其中的“生物的存在依赖一定的环境”这一二级主题,而作为新课改标志之一的科学探究在教材中贯穿始终。
本教材的编写思想与新课改精神相统一,重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的兴趣及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分析、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迁移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即培养“科学、技术、社会”的(S.T.S)思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以往教材中缺乏的。新教材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每一节课中,使学生乐于探究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一、从教材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以及知识分类分析
1、教材内容选择
(1)教材从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突出人与生物圈,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教材第1单元第1章《生命的世界》一开头便提出生物圈这一概念,明确其范围,点明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包括我们人类自己。在随后的第1章第2节中讲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初步让学生了解到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在教材的最后一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谈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谈到我国的植物资源、珍惜植物、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树立环保意识,正确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从学科知识看,本册教材主要是学习植物,因此在有关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内容学习中主要以植物间接说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2)教材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与相关课程内容衔接、难易适度。教材的编写不像传统教材那样,一开始就学习细胞,而是从认识生命开始,宏观地了解生物圈,在第1单元《认识生命》,由感性到理性,通过学生课外收集资料、课堂介绍交流生物、课后汇总整理,从现象到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通过观察一滴水中的生命总结出生物的特征;然后通过实验,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紧接着,介绍生物学科学史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从表面看,前面的两章书罗嗦了31页似乎还没有进入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正题,但是深入研究一下人的认知规律,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会发现前两章书给学生由小学《自然》科到初中的《生物学》一个缓冲和过度,让学生先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生物学,才能有后面章节的深入研究、学习。科学探究是贯穿始终的,因此在开头要让学生养成这种观念。
另外,从各章的内容安排来看,主要以问题串导入,引导学生感知材料和理解教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比如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开头提出三个问题“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幼苗的?什么样的种子萌发能够形成幼苗?种子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这些问题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通过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对种子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从本质上了解种子如何萌发形成幼苗。
(3)教材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如在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的学习中,学习完光合作用的实质后,让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使科学变成一种实用技术,再懂得运用于社会,在生产实践中做到“合理密植、立体种植”。同样的,在学习完蒸腾作用、运输作用后也有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应用、讨论。
(4)教材将学生活动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教材中共有活动、建议活动51个,其中活动有34个内容包括课外资料收集、课堂讨论、实验观察、科学探究等,本教材中共有8处活动为探究实验;建议活动17个,其中1个为探究实验。在全书各节中至少有一个活动,最多的如《光合作用》一节共有5个活动,3个建议活动。可见,教材的设计都是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做科学”,用亲身参与来体验知识的习得。
(5)教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活动34个、建议活动17个、演示9个、小资料13个、思考与练习19个处、课外读4个。这些内容中,活动是学生要做的、演示是教师上课要做的,而建议活动、小资料、课外读是让有兴趣的学生扩大视野、提高能力而设置的。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即给一般学生最低要求,也有给学有余地的学生提升、扩展。
2、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
(1)实现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不追求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在第4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1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突然加入动物学、人体生理学的知识,从传统的将《生物学》划分为《植物学》和《动物学》的体系来看,这是很混乱的,但从知识的内在逻辑来看,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用这一方式呈现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
(2)内容呈现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光合作用》一节中,先创设一株幼苗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情景,然后用5个活动(其中一个为探究活动),3个建议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在活动中学习,潜移默化地养成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坚持真理的实事求是。
(3)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全书为彩页,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图片162张,其中实物拍摄的为79张,模式图83张。从一定角度上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对生物有直观感性认识,更喜欢生物学。
3、知识分类
知识分类可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命题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既生物事实、现象和过程、专业术语、本册书中有如“生物学家已经发现、命名和记录了200多万种生物,其中70%以上是动物(绝大多数是昆虫)”这类的知识点共有81处。方法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包括趋势、顺序、分类、类别、准则、方法等,这类知识主要集中在显微镜的使用、制作装片,观察细胞等处;命题性知识即概念、原理法则、理论模型,本册书提到“生物圈”、“生物学”、“光合作用”等概念19处,谈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重要原理。
二、上这套教材的感受
1、教的方面看
教材的理念是先进的,但是要把握好,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从表面看,整本书的内容像是陪学生“玩”,“玩”得好就能寓教于乐,在“玩”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习得。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很难“玩”出水平。一方面,教材中要求的必做活动多达34个,而一个学期能用于教学的课时也就是36节左右,这么频繁的活动让教师很难各个精心准备;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差异、学生素质差异等也很难达到每个活动应有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在教材上规定的活动中应精选一些。根据具体情况操作,达到“精兵简政”的效果。
探究实验是主旋律,全书有8处,但我认为似乎8个实验走入了同一的探究模式,“问题——假设——检验——结论——交流——评价“,其实探究还可以有“问题——阅读——归纳——结论”及“问题——实验——归纳——结论”等形式。不要束缚了学生的科研方式。
2、学的方面
学生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课本前显得兴趣十足,完全被精美的图片所吸引,因此普遍较喜欢生物学科。
一些活动安排的时间有待调整,如“观察变形虫”,在进行此活动时天气已经较冷,培养暂且不说,就学生观察来看,天冷变形虫不愿活动,学生较难观察发现,教学效果不好。
2004.1.14
于宝积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