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月球上的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教学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几种填充物不同的乒乓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一、认识月球地貌1、谈话:月球,这个犹如蒙着面纱的少女,至今依然有许多我们人类不曾揭开的秘密。最近,人们利用先进的遥控技术拍摄到了月球表面的模样。2、视频播放:3、谈话: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4、谈话:我们把这种四周高,中间低的地貌称为环形山。5、提问:月球上的环形山有什么特点? 课件: 数量多,分布广,大小不一、深浅不一,有独生的、也有簇生的6、关于环形山,你想知道什么?设计意图:宇宙单元研究的是宏观世界,视频的播放,营造了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所要探究内容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后阶段的教学。二、模拟造环形山1、提问:你认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能把当时的情景模拟出来,再现一次给大家看吗?介绍模拟实验:材料及操作方法2、学生实验 课件:操作指南3、提问: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还有其他问题吗?4、学生汇报设计意图: 采用录制课前下水实验,以视频播放的形式展示,节约一定的时间,也为后来进一步探究环形山成因的实验设计提供示范。三、进一步研究环形山的成因1、谈话:是的,2、课件:P52的内容3、提问: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再做模拟实验,验证环形山的大小、深浅不一的形成原因吗?4、课件:5、学生实验6、学生汇报7、总结综合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环形山的大小、深度与陨石的密度、大小以及撞击的速度有关。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环形山的成因,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又有新的发现,儿童螺旋式的认知方式彰显。五、拓展1、谈话:其实,就在我国公布第一张月球地貌图时,有人在微博中发表了六个不支持陨石撞击说的理由。同时他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是环形山是月球形成时,气体溢出所形成的。如果真是这样的,那么月球在形成环形山时与火山石的气孔形成类似。火山石的气孔是蜂窝状,与环形山的形状相差很远。2、课件:博主观点和理由、火山石的图片3、谈话:尽管如此,这些观点仍是我们人类探索月球的阶段性成果,他们都有一定的理由,似乎依然存在一些漏洞,往往被称为假说。(师板书)不过,我深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月球认识的加深,这些假说终究会被我们探出真相。(师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是无止境的。板书设计:??????? 月球上的环形山环形山的成因探讨原因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再假设:再验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