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

资源简介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四课
二、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之前的教学中,六年级学生已基本学会了观察物质的基本物理性质及实验的主要现象,并对所产生的现象能进行简单的分析。为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常见物质也能有意识的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依据小学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结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结合一些相关资料,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
三、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第四课。前面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节,后面有铁生锈了等都是比较贴近生活的一些化学变化,主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
这节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总结出它们的物理性质;第二部分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并由此引发思考:产生的气体是什么;第三部分是探究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三个部分的内容逐渐递进,由观察到的现象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出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最后结合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四、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应该对这两种物质都有一定认识,对于醋的了解可能更多一些,但大多数人的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等,对于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醋倒在地上会冒泡,小苏打可以蒸馒头,虽可能亲眼见过,但并未深究,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这两种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变化,对它们形成科学的认识并由此引发学生看待周围事物的科学思维,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探本究源,让探究变成快乐而自觉的事。
五、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证据充分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探究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探究实验,判断产生的气体。
难点:合理推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七、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火柴,长木条,蜡烛,小勺。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前一节课中我们揭秘了魔术“神秘的墨水”的原理,具体说说它是如何实现的。
2.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厨房里的另两种物质,分别是小苏打和白醋(板书课题)。
说明:前一节的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让学生很感兴趣,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复习有助于将知识迁移:淀粉遇碘酒会变蓝色迁移至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会怎么样。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 请各组同学细心观察这两样物品各有什么特点,记录下来。强调观察时对物品不能摸,不能尝,不能凑近闻。
2. 组内各组员互相交流,组长负责汇总,归纳后记录在表格中。
3. 组长指定组员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粉状 细小晶体,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的液体,有酸味。其他合理者均可。)
4.对各组同学的参与程度,概括内容的准确性,多样性做出评价。
(三)设置疑问,引导探究,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变化
1.前一节我们发现淀粉遇到碘酒,出现了很奇妙的变化,对于今天这两种物质你们要不要继续探究?说不定会有更奇妙的变化发生!
2.同学们都有各自的想法,引导选择其中“将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有什么变化?”进行探究。(板书书写)
3. 组内各组员讨论如何混合:加入两物质的先后顺序和加入量的多少。
4. 组长指定组员汇报讨论结果,经过比较,统一实验方案:小心地将约3份白醋倒入装有约1份小苏打的玻璃杯中,盖好盖子,细心观察混合后的变化。用手触摸玻璃杯壁,先摸杯壁上部,再摸杯壁下部。(份数值为体积比值)
注意事项:慢慢倒入,轻拿轻放,不要剧烈摇动。
5. 小组内各组员分工协作完成实验,仔细观察杯中发生的现象,组长负责汇总,归纳后记录在表格中。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6.组长指定组员汇报观察结果,其他组雷同项不再重复,教师板书(冒出大量气泡,发出“呲呲”的声音,玻璃杯壁发凉,其他合理者均可)。
7. 对各组同学的参与程度,概括内容的准确性,多样性做出评价。
(四)冒出的是什么气体
1.猜测可能是什么气体?(空气、二氧化碳、氮气)。
2.小组讨论,用现有的器材能不能设计出证明该气体的方案?
3.确定实验方案:(1)将燃烧的细木条伸入玻璃杯中,观察现象。
(2)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慢慢倒在蜡烛的火焰上(注意不能倒出杯中液体)。
4. 小组内各组员分工协作完成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现象,(木条熄灭,蜡烛火焰也熄灭,部分可能出现蜡烛火焰不熄灭的情况,是产生气体的量不够或倾倒方法不对,如果出现,根据情况具体分析),
5. 组长指定组员汇报观察结果,其他组雷同项不再重复。
6.分析现象:产生的气体没有上升,而是沉在杯子,说明产生的气体比空气重,它还能使火熄灭,能判断杯中是什么气体吗?(板书: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排除是空气的可能。
7.给出资料: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8.生活中我们还了解二氧化碳的那些知识?(呼出气体、碳酸饮料、消防灭火、光合作用,大棚气体肥料等)
九、拓展延伸
实验后的液体里都有哪些物质?加入的小苏打和白醋还有没有呢?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较合理的探究方案,可在实践活动日的实验角进行验证实验。
十、板书设计及相关记录表(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