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美好意境。3.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积累掌握文章出现的文言词语,学习文章的写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作者笔下的美好社会理想。【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人 走进了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吗?二、赏读,感知意蕴美 1.抽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请你找出本文线索,梳理文章情节。明确: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根据提问,请同学们用原文抢答下列各题:①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原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原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小组讨论下列各题:①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③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明确:这篇文章里寄托了作者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三、品读,探寻桃源之美(一)想像桃源之“美”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土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的桃林美,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男女、老幼、渔人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评读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踪奇。行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四、悟读,探寻艺术美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1)省略句子成分。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省略问答内容。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容。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两句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过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等。五、研读,探究情感美探究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源之美来分析这个问题。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探究2: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明确: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花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探究3:桃花源与乌托邦“乌托邦”是欧洲拉丁文的音译,原意为“乌有之乡”,即不存在的地方。自从16世纪初叶,英国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按计划生产和消费及人人都从事劳动生产的理想社会后,人们便把“乌托邦”理解为“空想的理想社会”,“乌托邦”也就成了“空想”的同义语。在中国,乌托邦同样令人憧憬、神往。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了对“乌托邦”的美好向往。陶渊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几次出仕,壮志难酬,终于归隐田园。自己一生的贫病交加,以及目睹的社会腐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社会生活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古老的“乌托邦”恋歌。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六、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2)便扶向路(沿、顺着)(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答: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塾” 3.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答:“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界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 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B.无论魏晋 无论:更不用说 便要还家 要:要求C.问今是何世 是:表判断 吾尝疑乎是 是:这句话D.未果,寻病终 寻:很久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解析:A.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乃:竟然/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乃:竟然。B.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C.问如今是什么朝代.是:表判断/我曾经怀疑这句话.是:这句话。D.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寻:不久/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在国内。故选:C。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解析: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句子翻译为: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6.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 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 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7.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目的能力.分析写作目的要了解文章主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写桃花源内生活的安定幸福,“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是写滁州百姓和太守一同出游的情形。答:《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8.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答: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②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③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④淳朴的社会风尚;⑤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课后欣赏《桃花源记》音乐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第二课时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 走进了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吗?1.抽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请你找出本文线索,梳理文章情节。(观看视频,梳理情节)明确: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点击图片,打开连接) 3、根据提问,请同学们用原文抢答下列各题:①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原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原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小组讨论下列各题:①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③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明确:这篇文章里寄托了作者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一)想像桃源之“美”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土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的桃林美,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男女、老幼、渔人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评读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踪奇。 行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1)省略句子成分。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省略问答内容。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容。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两句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过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等。 探究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源之美来分析这个问题。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探究2: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明确: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花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探究3:桃花源与乌托邦“乌托邦”是欧洲拉丁文的音译,原意为“乌有之乡”,即不存在的地方。自从16世纪初叶,英国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按计划生产和消费及人人都从事劳动生产的理想社会后,人们便把“乌托邦”理解为“空想的理想社会”,“乌托邦”也就成了“空想”的同义语。在中国,乌托邦同样令人憧憬、神往。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了对“乌托邦”的美好向往。 陶渊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几次出仕,壮志难酬,终于归隐田园。自己一生的贫病交加,以及目睹的社会腐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社会生活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古老的“乌托邦”恋歌。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小结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屋舍俨然( )(2)便扶向路( )(3)阡陌交通(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整齐的样子沿、顺着交错相通与世隔绝的地方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答: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塾” 3.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答:“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界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 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B.无论魏晋 无论:更不用说 便要还家 要:要求C.问今是何世 是:表判断 吾尝疑乎是 是:这句话D.未果,寻病终 寻:很久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C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为: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6.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 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 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A7.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8.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答: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②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③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④淳朴的社会风尚;⑤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欣赏《桃花源记》音乐片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doc 9.《桃花源记》第2课时精品课件.ppt 9.《桃花源记》视频资料.swf 9.欣赏《桃花源记》音乐片.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