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学 科:科学教材版本:教科版 册 别: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三课课 题: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造环形山,让学生在造环形山模型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许多月球知识和现象,但这些都是间接的。如何检验和解释?这正是学习《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的强大动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知道月球环形山的主要特征——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 1.根据自己的推测,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2.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并根据模拟实验,寻找证据验证环形山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学难点】根据自己的推测,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教学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图像资料。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用以模拟月面的水槽、面粉,用以模拟陨石的不同石头、绿豆,镊子,尺子。【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激趣:(1)介绍嫦娥一号卫星运载火箭模型。“嫦娥一号卫星”有什么任务?(探测月球)(2)观看月球视频。(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探索月球上的环形山1.认识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 (1)环形山的观察特征。课件定格月球环形山的高清局部照片。问:月球表面最大特点是什么?出示思考题:“这些月球环形山有什么显著特点?”?(2)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引导并随机板书。(特征: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分布杂乱、层层叠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环形山的特点,为后面猜测成因作铺垫。)?2.成因猜想?(1)课件出示思考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多少种可能?(2)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并写在记录单上。?(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猜想: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月壳运动、月面陷落、人为挖掘……3.模拟实验?(1)选择实验内容。月球环形山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作为进一步探究的项目。?(2)问: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展示实验材料。?出示用以模拟月面的水槽、面粉,用以模拟陨石的石块、绿豆等大小轻重形状不同的物品,镊子,尺子。?(3)交流:怎样造“环形山”(陨石撞击)?(4)实验要求:①每小组至少完成2种造“环形山”的实验。②大胆尝试“造山”,完成“造山”任务后,每组注意保留最后一个实验的成果。③认真填写好实验记录单。④音乐停实验结束。(5)温馨提示:? ①如果发现“陨石”陷入“月球地表”,不要用手去抓出,手尽量避免接触面粉。 ②观察时眼睛别离面粉太近,防止面粉溅入眼睛。 ③扔“陨石”时力度别太大,注意安全。 ④溅出的面粉用纸张擦干净。(6)学生利用工具和材料分组完成模拟实验,教师分组观察并指导。(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结论。)4. 实验汇报,得出结论?(1)汇报实验结果。陨石撞击月面是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2)后续学习铺垫。教师:“那么,月球上所有的环形山一定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吗?你是怎样认为的?”5. 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学说教师课件展示?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学说,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三、课堂总结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四、课后延伸月球是个神秘的球体,这样一堂课,我们知道的还是很少,希望大家可以在课后,继续查询、了解和学习有关月球的知识。(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科学探究: 分析特点 → 猜测成因 → 模拟实验 → 形成新观点大小不一 撞击说 陨石撞击月深浅不同 火山喷发说 面是月球环近似圆形 形山形成的 …… …… 可能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