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教学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童年》MTV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二、自学检测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 dāo)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蕴藻(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miǎo)纠葛(gé) 篙(ɡāo) 踱(duó) 宛转(wǎn)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絮叨:翻来覆去地说。?依稀:隐隐约约。?惮:怕,畏惧。怠慢:招待不周。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3、作者链接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4、《呐喊》简介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5、文体简介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6、社戏知识简介“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视频朗读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3、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从时间角度来概括: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来概括(请你用四字短语来概括):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②“夏夜行船”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文中“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 写的就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③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1、朗读第1至3段,平桥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 “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从中可以体验到没有约束,人人平等的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2、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多方表现乐趣,铺垫赵庄看戏)讨论明确: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更是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3、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4、有人说,《社戏》是鲁迅笔下一幅画,一幅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这幅长长的画卷中描绘了儿时的记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社戏》中描绘了儿时哪些记忆?将你读到的情节或画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小组讨论概括:戏前风波???月下美景???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归航偷豆???戏后送豆教师总结:如画的文字加上同学灵动的思维,让我们近距离观察了这幅江南水乡风俗图。5、请问:你最喜欢哪个情节或画面呢?为什么?请同学们下去认真朗读课文,下节课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五、课后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词;2、朗读这篇课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课时视频播放《童年》MTV 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归省( ) 行辈( ) 惮( ) 絮叨( ) 撺掇( ) 怠慢( ) 凫水( ) 潺潺( )蕴藻( ) 家眷( ) 皎洁( ) 漂渺( ) 纠葛( ) 篙( )踱( ) 宛转( )xǐnghángdànxù dāocuān duōdàifúchánzǎojuànjiǎomiǎogéɡāoduówǎn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归省:自失:?撺掇:絮叨:?依稀:惮:怠慢:纠葛: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听得出神)忘了自己。?从旁鼓动人做某事。?翻来覆去地说。隐隐约约。怕,畏惧。招待不周。纠缠不清的事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3、作者链接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4、《呐喊》简介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要素: 。5、文体简介人物,情节,环境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6、社戏知识简介1、《社戏》视频朗读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3、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本文的线索是 。从时间角度来概括: 看戏前 看 戏 看戏后到赵庄看戏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从事情角度来概括:(请你用四字短语来概括)②“夏夜行船”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文中“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 写的就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③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 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③④⑤⑥①②⑦1、朗读第1至3段,平桥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 “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从中可以体验到没有约束,人人平等的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2、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讨论明确: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更是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多方表现乐趣,铺垫赵庄看戏)3、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明确: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4、有人说,《社戏》是鲁迅笔下一幅画,一幅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这幅长长的画卷中描绘了儿时的记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社戏》中描绘了儿时哪些记忆?将你读到的情节或画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戏前风波 月下美景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归航偷豆 戏后送豆5、请问:你最喜欢哪个情节或画面呢?为什么? 请同学们下去认真朗读课文,下节课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1、抄写本课生字词2、朗读这篇课文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 1.《社戏》第1课时精品课件.ppt 1.《童年》音乐视频.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