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不一样。2、初步了解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与盐水浓度有关。3、知道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很多。(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质疑——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2、用加热蒸发液体的方法探测液体性质。3、把握逐步增加盐水浓度的方法研究马铃薯的沉浮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和智慧。2、经历实验过程,感知科学探究应该要有严谨的态度。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引出研究问题,从而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浓度有关;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经历了“观察——质疑——假设——验证——结论”过程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①号杯纯净水,②号杯浓盐水。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火柴、胶头滴管2支、燃烧勺3个、100克食盐,装有200毫升清水的烧杯、小塑料勺、一双筷子、实验记录表。多媒体视频:死海的有关知识。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揭示课题1、故事导入:《死海不死》的传说,在两千年前,罗马总统狄杜攻打耶路撒冷,一直攻到死海岸边。他命令手下的将士们,将俘虏来的奴隶投入死海中,这些奴隶并没有被海水淹没,却被海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命令将士把这些奴隶再一次投入死海中,可那些奴隶还是安然无恙,他们有的在嬉戏玩耍,有的在向狄杜打招呼,还有的在向狄杜做鬼脸呢!狄杜认为他们受到神灵的保佑,屡淹不死,于是把他们全都释放了。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同学们是否会想:这些奴隶为什么会屡淹不死呢?难道他们有什么秘密武器吗?学了这课我们就会解开这个秘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二)观察实验 进行猜测 1、师:这是什么?(马铃薯),师把马铃薯放到①号杯中让学生观察(不让学生看到杯子上标签),马铃薯沉入水底。问:看看这个马铃薯有没有特别之处。(没有),现在老师赐予这个平凡的马铃薯魔力,再把它放到这杯液体里,它就能浮起来。(边说边演示,其实是把马铃薯放入②号杯中)怎么样?老师真的很了不起吧?是个有魔法的老师哦!(生:不是)2、那是怎么回事?学生汇报。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猜测)4、教师重新演示过程。5、提出问题(三)自主探究 汇报交流1、引导学生质疑。师:同样的马铃薯,看似相同的两种液体,为什么实验的结果相差这么大呢?你们认为问题出在哪?学生猜测。得出两种液体不同,所以实验结果不一样。2、检测液体的异同。师:既然大家一致认为是液体的问题,那怎样证明这两种液体是不同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出尝、闻、看等不同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然后否定不科学和无效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加热蒸发的方法。3、引导实验验证。提示:(1)活动有秩序,声音小,速度快,动作轻。???? (2)正确使用实验用品。???? (3)注意安全。???? (4)实验结束收好实验用品。出示操作步骤。(1)用滴管分别从两个烧杯中各取两三滴液体放进燃烧勺。(2)点燃酒精灯,对燃烧勺内的液体加热,直到液体全部蒸发。(3)观察两个燃烧勺内液体蒸发后的痕迹。(4)填好记录表。实验要求水未知液体加热??4、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就是老师杯中的白色物质使马铃薯浮了起来,但不能确定是什么物质。师:现在我们还不能确定水中的物质,但是我们可以知道这种物质能溶于水,想想,会是什么呢?5、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师:刚才同学们都在猜测这些白色的物质到底是什么,课时光猜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还得去验证。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调制一杯水进行实验。)6、出示实验要求老师边读边演示。(1)、在调制过程中,要一次次地加入,不能把物质一下全倒如水中。(2)、用搅棒对加入在物质进行充分搅拌,加速溶解。(3)、每次物质全部溶解就放如马铃薯检验,。(4)、记录沉浮现象,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食盐的量(勺)水的量沉浮情况?200ml??200ml??200ml??200ml?7、汇报实验结果。只要引导学生了解:加了一定量的食盐后,马铃薯才能浮起。从而得出结论:液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马铃薯才会浮起来。师:老师的杯中可能是什么液体呢?正如你们猜测在那样,老师烧杯里装的就是你们刚才实验用的有一定浓度的食盐水小结反馈 拓展延伸1、用今天探究的科学结论解释故事中的奥秘2、引导学生说出科学的探究过程。(板书:观察—质疑—假设—验证—结论)3、介绍死海(学生看视频材料)。作业1、自制一杯液体,使马铃薯浮起来。2、思考:一艘装满货物的轮船从大海驶入大江,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尝???????????? 马铃薯看??????沉————————————————→浮闻?????????? 液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摸??????????????观察—发现—假设—验证—结论十、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