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一、从末代皇帝的生活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西装中山装旗袍问题1:中山装的设计者是谁?此款服饰有什么特殊含义?问题2:旗袍和中山装的设计体现了当时服饰的什么特点?中西合璧。长袍马褂 食一、从末代皇帝的生活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天津起士林大饭店吃西餐是有钱人的一种时尚问题:西餐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开始出现?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紫禁城张园一、从末代皇帝的生活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住西式建筑于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中西合璧号外风俗一、从末代皇帝的生活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问题:剪辫易服源于哪两场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宫中接了电话,皇帝请了胡适博士去聊天!1922年5月30日 今日因与宣统帝约了……十二时前,他派了一个太监,来我家接我。我们到了神武门前下车……他们通电话给里面,说某人到了……我进去。清帝已起立,我对他行鞠躬礼,他……请我坐,我就坐了。我称他“皇上”,他称我“先生”…… ——《胡适日记》俗一、从末代皇帝的生活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号外新文化运动俗一、从末代皇帝的生活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郭布罗.婉容额尔德特.文绣溥仪的婚礼举办了五天:十一月二十九日已刻,淑妃(即文绣)妆奁入宫。十一月三十日午刻,皇后(即婉容)妆奁入宫。巳刻,皇后行册立礼。丑刻,淑妃入宫。十二月一日子刻,举行大婚典礼。寅刻,迎皇后入宫。十二月二日帝后在景山寿皇殿向列祖列宗行礼。十二月三日帝在乾清宫受贺。 ——《我的前半生》身段都像纸糊的桶子。每张照片的脸部都很小,实在分不出丑俊来,如果一定要比较,只能比一比旗袍的花色,谁的特别一些。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简表时期 近代 现代 鸦片战争后(1840-1949)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改革开放后(1978至今) 衣 食 住 习俗 西装 中山装旗袍西餐西式洋房中西合璧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社交礼仪平等婚丧简约文明探究1: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一特征? 1928年9月,吴老太爷从长安乡下来到上海,参加孙子的婚礼,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和高耸的摩天大厦,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到了酒店,孙媳妇穿洁白的婚纱给吴老太爷敬酒,看到眼前的一切,吴太爷不禁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茅盾《子夜》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二、从长辈的回忆看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回忆片段一 ——那些年我们的流行服饰衣列宁装布拉吉工装裤50-70年代(单一朴素)绿军装干部服改革开放后(五彩多样)蝙蝠衫牛仔裤“温暖牌”针织衫运动服回力鞋喇叭裤的确良衬衫五彩多样回忆片段二 ——记忆里的年夜饭食二、从长辈的回忆看现代社会生活变迁21世纪21世纪:吃啥不重要,团聚最重要50年代50年代:什么都是“奢侈品”年代感受60年代60年代:一桌白菜盛宴70年代70年代:起早贪黑 “抢”米“抢”油80年代80年代:年年有鸡鱼(积余)90年代90年代:敞开犒劳自己的胃回忆片段三 ——住房变迁里的小喜悦住二、从长辈的回忆看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回忆片段四 ——结婚的三大件俗二、从长辈的回忆看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爷爷奶奶50s大伯70s末大姑80s中期小姑90s初爸爸妈妈世纪之交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音响/录像机房子/车子/票子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简表时期 近代 现代 鸦片战争后(1840-1949)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改革开放后(1978至今) 衣 食 住 习俗风尚 西装 中山装旗袍西餐西式洋房中西合璧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社交礼仪平等婚丧简约文明列宁装布拉吉绿军装灰、黑蓝、绿物资匮乏凭票购买拥挤简单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五彩缤纷多样时尚解决温饱丰富健康宽敞舒适环境优美休闲方式多样环保、卫生、赈灾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材料一: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材料二:“中华民国元年春,正月,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公布采用阳历纪元,定五色旗为国旗,革去长揖磕头之礼,代之以握手与鞠躬;大人老爷之称,改呼先生或衔职;男子劝其剪发,女子禁其缠足;吸食鸦片者,严令戒绝。凡属国民,一律平等……” ——王家槐《海南近志》维新变法的推动;进行机器生产、生活的需要;受西方习俗的影响。 民国政府政策的影响探究2: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材料四:谭嗣同主张以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原则代替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伦理。另外,谭嗣同盛赞西方社会的文明婚俗.“夫妇择偶判妻,皆内两情相愿,而成婚于教堂” ——《谭嗣同全集》下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1页。 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战争后三年间,民族资本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1912至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相当发展。 ——《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先进中国人的提倡,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探究2: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的推动民族工业、科技革命、改革开放等的促进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等的促进(民主平等自由等)外:西方文明冲击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内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欧美文化逐渐地传入中国西风东渐西风东渐政治、经济、思想领域诸多变化折射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绿藤蔓延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与习俗悄然改变一饮一食的传承,渗透着中华古国的悠远传统一衣一帽的变化,展示着神州大地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在文明进化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一路向前引领潮流 领跑世界1.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来是康姆去是够”(come,go),“好度由度”(how do you do)等,据此说明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包括( )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传 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 ③引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④西方饮食文化进入上海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A2.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C3.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C4. 观察下图,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 )A.物质供应较为紧张B.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C.女性缺乏审美情趣D.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D5.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