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津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选择题Ⅰ(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宗法制度从周公创立之始,便随着分封制的发展,成为调整贵族内部关系的根本大法。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用于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B.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割裂起来的一种制度C.削弱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D.不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2.习近平说:“郡县治,天下安。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下列关于秦朝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 B.形成了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C.郡县长官都是由皇帝任免和调动 D.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3.宋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材料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货币 B.宋代的一种货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4.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5.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6.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轮船统计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B.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C.“国民经济假设运动”的有利促进 D.全面抗战过程中运输物资的需要7.“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钦此。”该文件的颁布A.为结束独裁统治扫清了障碍 B.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预示了中国帝制时代的终结 D.为共和政体提供了法律保障8.“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的“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9.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A.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战略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缓和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D.中国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10.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同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 D.正确处理了国内阶级矛盾问题11.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12.“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能衡量道德C.嘲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13.1787年华盛顿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共和体制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体制C.废除种族歧视政策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14.关贸总协定规定:“缔约国之间通过谈判,在互惠基础上互减关税,以保障缔约国的出口商品适用稳定的税率。”这有利于A.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其技术 B.缓解成员国间的贸易的不平等的状况C.维护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 D.消除关税壁垒以推动世界贸易发展选择题Ⅱ(本题共1个小题,3分。选择最符合题意的得3分,比较符合题意的得1分。)15.吉斯卡尔·德斯坦是1974年至1981年的法国总统,他曾说:“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 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他的意图在于A.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欧洲 B.建立一个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C.重新确立欧洲国际政治中心地位 D.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欧洲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6题16分,17题21分,18题18分,共55分。)16.(16分)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 。在古代,中外对法律的理解和执行存在着差异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桃应(孟子的学生)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传说中的人物,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为士,瞽叟(gǔ sǒu舜的父亲)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心上》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6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6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法制观念共同的历史价值。(4分)17.(21分)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复兴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3~1957年间中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我国选择的适合发展的道路是指什么?(6分)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2)根据材料二,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意义?(7分)材料三 通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依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痛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薄一波《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18.(18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过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运用史实论证材料中的三个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00字左右。)天津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选择题Ⅰ(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D B A C C C B B题号 11 12 13 14答案 C D D D选择题Ⅱ(本题共1个小题,3分。选择最符合题意的得3分,比较符合题意的得1分。)题号 15答案 B(3分) A(1分) C(1分) D(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6题16分,17题21分,18题18分,共55分。)16.(16分)(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3分)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3分)(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3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社会崇尚法律。(答出三点即得3分。)(3)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言之有理即得4分。)17.(21分)(1)措施: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分)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或改革开放)。(3分)(2)部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钢铁生产。(3分)意义: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4分)(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原因: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6分)18.(18分)观点一: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了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3分)史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3分)观点二: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影响。(3分)史实: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实践应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3分)观点三: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弊端。(3分)史实: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核威胁;金融危机(欧债危机)。(3分)PAGE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