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PAGE《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目标】1、通过识图、视频感知,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分析材料,感悟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的精神,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理解的能力。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数革命志士不屈的斗争精神,将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着我们不断拼搏进取。【学习重难点】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出示林觉民《与妻书》部分内容及相关视频)为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革命志士发动黄花岗起义,其中一位年仅24岁的革命志士林觉民,在起义前夕,留下了被誉为“百年情书”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天动地。这些英雄志士,本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然而他们却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今天,我们将走近《辛亥革命》,一起感知为国家和民族前赴后继的英雄们。新课讲授(过渡)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今天,我们循着革命志士的奋斗足迹,感知英雄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而不屈奋进的英雄事迹。第一篇章:感知英雄不屈奋进仔细观察地图,革命党人的起义活动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产生这样分布特点的原因又是什么?(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问题)小结:从分布上看,起义爆发地点多分布在南方,集中在沿海地区。因为南方的经济比北方要先进;进步思想传播比较快;南方地区便于接受海外华侨的资助。南方爆发起义的次数多,尽管历次起义以失败而告知,但体现了革命者屡败屡战,坚定必胜的信心。在历次起义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刘道一、徐锡麟、秋瑾等,同学们注意他们的生卒年,有点的牺牲时还比较年轻。大家根据几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员、起义规模、持续时间、结果或意义,快速整理并在课本上做好相关笔记。学生完成后,相互分享,整理后如下: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了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白寿彝《中国通史》问题:从材料中分析革命志士领导的这些起义为什么会失败?(预设:缺乏群众基础;发动的条件不够成熟;领导不力等。)(过渡)革命党人们在不屈中奋发进取,在起义过程中也是经历了艰难的抉择,下面我们通过阅读材料一起来感悟下。第二篇章:感悟英雄艰难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本日即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不敢有负诸贤之期……绝笔于此,不胜系恋。——黄兴绝命书……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烈士林觉民《与妻书》问题一:上述材料展现了革命党人的什么精神?(预设:视死如归、不怕牺牲。)材料二: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问题二:材料二与哪一次起义有关?分析该起义的历史意义。(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过渡)我们今天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革命英雄们的不懈努力,功不可没,他们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天地为之一变。第三篇章:感激英雄改天换地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力和结果,并做好笔记。讲述: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政府在武昌起义的漩涡中迅速土崩瓦解。武昌起义,从狭义上讲,是指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它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从广义上讲,是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而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材料一:材料二:学生分析如下:“清”字被“民族”、“民权”、“民生”三把利剑刺穿,寓意是清政府在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打击下土崩瓦解。象征清政府皇权至上的龙旗被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说明君主专制被民主共和取代。象征满洲贵族的“辫子”被剪掉了,剪辫子也意味着支持革命,革命党人终于“革”掉了大清王朝的“命”,进一步说明清政府被推翻了。长袍马褂这种象征封闭、保守、落后的封建服饰被象征开放、自由、先进的中山装和旗袍取代,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思想在民众中传开。小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这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领导人民觉醒。(过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再次感恩革命英雄!第四篇章:感恩英雄传承精神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辛亥革命留给我们哪些精神财富?(预设: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无私无畏、忠贞奉献的博爱精神、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总结: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的革命就是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正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所说的“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志士不屈的斗争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我们不断开拓进取。板书:第9课辛亥革命感知英雄不屈奋进感悟英雄艰难抉择感激英雄改天换地感恩英雄传承精神个性化作业:我思故我在材料一: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材料二: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以后,威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问题: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PAGE3PAGE《第9课辛亥革命》学案第一篇章:感知英雄不屈奋进1、读图《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完成以下问题。问题:指出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起义活动有什么特点?并说明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整理出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的起义时间、领导人员、起义规模、持续时间、结果或意义。(在书上快速做好笔记)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了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白寿彝《中国通史》问题:从材料中分析革命志士领导的这些起义为什么会失败?第二篇章:感悟英雄艰难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本日即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不敢有负诸贤之期……绝笔于此,不胜系恋。——黄兴绝命书……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烈士林觉民《与妻书》问题一:上述材料展现了革命党人的什么精神?材料二: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问题二:材料二与哪一次起义有关?分析该起义的历史意义。第三篇章:感激英雄改天换地1、视频求知: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力和结果。(在书上快速做好笔记)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四篇章:感恩英雄传承精神视频求知:辛亥革命留给我们哪些精神财富?个性化作业:我思故我在材料一: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材料二: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以后,威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问题: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PAGE3(共19张PPT)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一篇章感知英雄不屈奋进Q:指出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起义活动有什么特点?并说明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寻找革命志士的奋斗足迹在南方,集中在沿海地区次数多经济比北方要先进;进步思想传播比较快便于接受海外华侨的资助体现了革命者屡败屡战,坚定必胜的信心起义名称起义时间领导人员起义规模持续时间结果或意义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刘道一(1884-1906年)徐锡麟(1873-1907年)秋瑾(1875-1907年)黄兴(1874年-1916年)起义名称起义时间领导人员起义规模持续时间结果或意义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会党和矿工总计30000余人奋战一个多月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浙皖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学生军100余人激战四小时失败,徐锡麟死难。镇南关起义1907年秋孙中山、黄兴革命军100余人奋战七昼夜袭取了镇南关,但最终失败。黄花岗起义1911年春黄兴等人革命党100余人苦战一昼夜失败,但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交流分享Q:从材料中分析革命志士领导的这些起义为什么会失败?材料: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了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白寿彝《中国通史》缺乏群众基础发动的条件不够成熟领导不力第二篇章感悟英雄艰难抉择本日即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不敢有负诸贤之期…绝笔于此,不胜系恋。——黄兴绝命书…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烈士林觉民《与妻书》材料一:Q1:上述材料展现了革命党人的什么精神?视死如归不怕牺牲材料二: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Q2:材料二与哪一次起义有关?分析该起义的历史意义。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第三篇章感激英雄改天换地视频求知: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力和结果。★武昌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汉口汉阳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关系?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狭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广义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而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材料一:材料二:Q: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历史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这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领导人民觉醒。第四篇章感恩英雄传承精神视频求知:辛亥革命留给我们哪些精神财富?温馨提示:注意视频中,孙中山先生提到的革命的意义。辛亥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无畏、忠贞奉献的博爱精神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材料一: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材料二: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以后,威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Q: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我思故我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武昌起义.mp4 第9课辛亥革命【学案】.doc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 第9课辛亥革命【课件】.pptx 追忆辛亥革命英雄.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