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 期 教 学 计 划
20 年 月 日
八年
物理学科
第
二
册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力学的基本内容。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
学
资
源
分
析 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每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教材内容体系: :章:情景引入——阅读指导——认识现象——探索规律——知识应用。节: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科学世界——STS。重点: 1.初步认识力学的基本内容。 2.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难点: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其它: 1.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生
基本
情况
分析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教学
方法
设计 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精讲点拨——总结评估——课后实验,巩固强化。
教学
评价
方案 1.作业评价:书面练习,小实验等。2.测验:口试,现场操作等。3.作品评价:调查,小论文,小发明等。
教具 弹簧测力计、压强计、滚摆、滑轮、杠杆、斜面、小车、压强小桌。
课时 32课
20 -----20 学年度 下 学期
教 学 进 度 表
物理 科 八下 年级 教师
周
次 时 间 内 容 备 注
1 3.4——3.6 7.1 7.2
2 3.9——3.13 7.3 8.1(1)
3 3.16——3.20 8.1(2) 8.2
4 3.23——3.27 8.3 9.1(1)
5 3.30——4.3 9.1(1)
6 4.7——4.10 9.1(2) 9.2(1)
7 4.13——4.17 9.2(2) 9.3(1)
8 4.20——4.24 9.3(2) 9.4
9 4.27——4.30 10.1 10.2
10 5.4——5.8 10.3
11 5.11——5.15 10.4 10.5
12 5.18——5.22 11.1 11.2
13 5.25——5.29 11.3 11.4
14 6.1——6.5 11.5 12.1(1)
15 6.8——6.12 12.1(2)
16 6.15——6.19 12.2 12.3(1)
17 6.23——6.26 12.3(2) 12.4
18 6.29——7.3
19 7.6——7.10
20 ——
21 ——
22 ——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七单元 内容 力 总课时 3
教学目标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物体间力的作用规律;两种常见的力---弹力、重力,分别学习了他们的概念、三要素、测量和计算等知识。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重力的大小及计算。
难点:力的相互性、及解释现象。
教材分析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我们学习后续个章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学情
分析 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所以本章内容大部分采用自学,小组合作的形式。
思路
设计 本章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我们感知力,通过描述和实验探究认识里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物体间力的作用规律。
课
时
分
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1 力 1 新授
2 弹力 1 探究
3 重力 1 探究
4
5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单元检测。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九单元 内容 压强 总课时 7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加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1.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液体压强的特点? 3.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1.压强的计算及单位。2. 液体压强的特点。3.? 大气压强的测量
?
教材分析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章的内容编排是由浅入深,并尽量安排较多的探究性的学习,这些探究性学习活动,具有操作方便、规律性强、容易获得结论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再次它注意把现代科技材料展示给学生,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
分析 1.八下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不够强,其思维仍需借助感性材料来支持。
2.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思路
设计 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其中压强是贯穿本章的核心知识。
课
时
分
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1 压强 2 探究
2 液体压强 2 探究
3 大气压强 2 新授
4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1 新授
5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八单元 内容 运动和力 总课时 4
教学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现象,并会解释有关现象。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平衡状态的判定,并会利用二力的平衡分析问题。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现象及其解释,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通过实验培养观察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材分析 本章介绍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和牛一定律及其相关的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运动规律和方法。
学情
分析 牛一定律的教学设计,要以“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为核心。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注意避免不切合实际地强调概念的准确,应该多设计一些学生的讨论、探究、制作等活动,重视实际能力的提高。
思路
设计 本章首先要注意探究方法的掌握,其次要注意本章的特点。这里要注意科学方法的体会,对惯性的理解要结合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分析,对二力平衡的理解要注意对比相互作用力。
课
时
分
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探究
2 二力平衡 1 探究
3 摩擦力 1 探究
4
5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单元检测。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五单元 内容 功和机械能 总课时 4
教学目标 了解学习功的概念,会用实例解释功的含义,理解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学会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了解学习功的概念,会用实例解释功的含义,理解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知道功率的概念,结合实际理解功率的概念,并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会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用相互转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了解学习功的概念,
学会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难点:用相互转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会计算机械效率。
教材分析 本章通过功、机械效率、功率的教学,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然后通过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力学中的功和能的关系,具体认识机械能是最常见的能量形式之一,了解机械能的转化,为后续学习内能以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基础。
学情
分析 本章为了突破能这个概念的抽象给学生造成的学习困难,教学上需要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教材是通过把做功和能量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它就具有能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使学生认识:功和能是两个关系密切,而含义又不相同的物理量。
思路
设计 “功”的教学,可以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机械效率”的教学,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
课
时
分
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1 功 1 新授
2 功率 1 新授
3 动能和势能 1 探究
4 机械能及其转化 1 探究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 练习、作业与考核。学生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十二单元 内容 简单机械 总课时 4
教学目标 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动滑轮、定滑轮的特点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及其计算;安装滑轮组,并会分析拉力的大小;利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涉及前面所学的力和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一方面,要从力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另一方面,还要从功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
学情
分析 学生对力和功的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再结合动手实验,学习难度不大。
思路
设计 本章先认识杠杆,再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各节层层递进、紧紧相扣,最后认识机械的效率问题。
课
时
分
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1 杠杆 1 探究
2 滑轮 1 探究
3 机械效率 1 探究
4 单元复习 1 复习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 练习、作业与考核。学生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四单元 内容 浮力 总课时 5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应用公式解题,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材分析 编写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中的许多内容编排了与生活或游戏有关的图片,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章编排了许多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本章的编排充分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这样的编排符合初中学生学习的规律。
学情
分析 1.八下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不够强,其思维仍需借助感性材料来支持。2.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思路
设计 本章主要运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主要采用实验器材、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开展课堂教学。
课
时
分
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1 浮力 1 探究
2 阿基米德原理 1 探究
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2 新授
4 单元复习 1 复习
5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 练习、作业与考核。学生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