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精品教案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精品教案集

资源简介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

四年级下册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静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教材从这一现象出发,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解释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初步了解了形成电流的条件。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通过摩擦过的塑料梳子可以吸引碎纸片的现象引出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过的静电现象,从而对静电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部分:认识不同的电荷。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带电这一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并引入电荷概念。然后将两个摩擦后的气球相互靠近,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推导出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三部分:让电荷流动起来。引入电流的概念和形成电流的条件,为后续通路、断路、短路等概念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不难的。但因为电荷看不见摸不着,要解释产生静电的原因确实有不小的难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将电荷“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产生静电的本质原因。然而,物体在经过摩擦以后带的是同种电荷还是异种电荷,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难上加难。学生在前期已学习过不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有一定的了解,这一规律运用到正负电荷之间,具有正向迁移的作用。我们再结合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配以形象生动的图文解释,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生活中有许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初步运用逻辑推理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电荷中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利用电荷原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静电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在探究电荷的相互作用时,能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危害及消除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难点:通过摩擦判断物体的带电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塑料梳子、气球、彩色纸片、泡沫球、毛皮。
小组:塑料梳子、气球、彩色纸片、泡沫球、毛皮。
【教学过程】
聚焦:发现静电,体验静电(预设15分钟)
[小组材料准备:塑料梳子、泡沫球、彩色纸片]
1.谈话:最近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老师在晚上脱毛衣的时候总是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甚至还能看到电火花,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整个冬天,一直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提问: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预设:静电现象)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板书课题)
3.提问:你能用塑料梳子、彩色纸片、小泡沫球来制造静电现象吗?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并回答以下问题:你是怎么做的?(预设:通过物体之
间的摩擦)你怎么知道它带上静电了?(预设:它能吸引其他的物体了)
教师补充:原来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带静电的物体可
以吸引一些细小的物体。
4.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静电现象呢?
教师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补充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小结: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在内。
二、探索:认识电荷,发现规律(预设15分钟)
[小组材料准备:塑料梳子、气球、毛皮]
1.认识电荷
提问: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那老师就有点害怕了,这么多物体都带电,那我们所处的环境不是很容易触电吗?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2.多媒体播放《静电的产生》视频。
教师补充:物体同时带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摩擦)时,就容易使一个物体上的电荷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物体表面的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
3.探索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谈话:既然这时物体带有不同的电荷,那电荷与电荷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呢?我们的梳子梳过头发以后,梳子和头发又会带上什么电荷呢?如果它们相互靠近,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完成第一个实验,教师指导如何填写实验记录单。
(2)谈话:接下来请你们完成下面两个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活动一:用毛皮摩擦充气气球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现象。
活动二:用毛皮摩擦两个气球,将它们的摩擦面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汇报活动记录,你能根据两个活动现象寻找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吗?
3.全班讨论后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研讨:电荷流动,形成电流(预设5分钟)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静电可以通过摩擦得到。那老师手里这个小灯泡就有办法亮起来了,我摩擦一下它就会亮了(演示用手摩擦灯泡)。(预设:不会亮)
追问:静电也是电,它为什么不能点亮小灯泡,为什么不能用在平时的生活中呢?
小结:要使用电器能够正常工作,就需要有电流流过。但是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是不能持续流动的,怎么保证电荷持续流动起来呢?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动力和电路。
提问:什么可以为电荷提供动力?电荷又在什么地方流通呢?(预设:电池提供动力,电荷在电路中流通。)
教师总结:像这个手电筒,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里面就有一个可以让电荷流通起来的通路,我们把这个通路称为电路。有了电池和电路,我们就可以使电荷流动起来了,小灯泡也就可以发光了。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四、拓展:静电乐趣多,静电危害大(预设5分钟)
播放静电魔法视频及静电危害的资料,提问:想消除静电,你可以怎么做?
请学生回家查找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实验实验记录单
带电物体相接近 观察到的现象 电荷之间的作用
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 干燥的头发
与毛皮摩擦过的气球 干燥的头发
与皮毛摩擦过的气球 与皮毛摩擦过的气球


【作业设计】
1.下列天气中,最容易出现静电现象的是………………………( )。
A.潮湿而温暖的天气
B.潮湿而寒冷的天气
C.干燥而寒冷的天气

2.通常人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这是因为………………………( )。
A.物体中没有电荷
B.物体中的电荷时刻在转移
C.物体所带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

2.点亮小灯泡
【教材简析】
通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这几个知识点。本节课要求学生用一根导线和一节电池使小灯泡亮起来。
第一部分:小灯泡的构造。在引导学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再提供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学生尝试用这些材料点亮小灯泡,并分析电流在小灯泡内是怎样流动的。
第二部分:让小灯泡发光。教科书出示了四种不同连接方式的图,教师引导学生连一连,并让学生说说哪种连接能使小灯泡发光,哪种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光及原因,从而引出短路、断路等概念。
第三部分:课后延伸。组织学生调查家中的电器和用电情况,同时渗透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的意识,激发研究电的兴趣。
【学情分析】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点亮小灯泡似乎不是一件难事,但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换言之,学生用同样的三种材料进行电路连接,无法真正理解通路中小灯泡会亮的原因和电流流经的路线,也不明白为什么断路中的小灯泡不能亮,更不明白电池正负极直接相连就会发生短路的原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
1.会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够从“亮”与“不亮”的电路图中寻找规律,从而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体验对电路连接进行有目的的、细致的观察乐趣。
2.渗透根据装置图做出大胆想象与推测的意识。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电”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路形成通路,电流从灯丝中流过,小灯泡才会发光。
难点:从各种电路图中寻找“亮”与“不亮” 的规律,指导闭合电路中的电流流向。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电池、小灯泡图片等
小组:小灯泡1只,1.5 V的干电池1节,导线1根,实验记录单1张。
【教学过程】
一、聚焦:认识器材,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1个小灯泡,用于演示的1节电池和1根导线]
1.介绍爱迪生发明灯泡,揭示课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上爱迪生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引出课题:这堂课我们就来点亮小灯泡。(板书课题)
2.了解小灯泡的结构。
小组观察小灯泡,说说小灯泡的结构,教师结合课件上的图示进行梳理小结。强调其中一个连接点与金属螺纹相连接,整个金属螺纹都可视作是这个连接点。
用简图表示竖直和横放的小灯泡,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书空。
3.了解电池的结构。
出示1节电池(课件上出示照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的信息。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教师引导“铜帽”“锌筒”“正极”“负极”等科学规范的称谓。
用简图表示电池,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书空。
4.出示导线,明确任务。
提问:看到电池和小灯泡,你一定很想——点亮小灯泡。靠这两样材料就能点亮小灯泡吗?
出示两端去掉了一截塑料外皮的导线,强调每组只给1根导线。
二、探索:组装电路,完成记录(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1节电池、1个小灯泡、1根导线,活动记录单]
1.课件出示活动流程,学生了解活动的大致步骤。
2.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先尝试连接一个电路,确定小灯泡亮起来后,记录员及时地将这种连接方式画下来,然后再去发现更多种连接。
3.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随机将“亮”与“不亮”的几种典型连接图呈现到黑板上。(重要提示:连接图最理想的呈现方式是用事先剪好的磁贴纸,也可以用手工画简图的方式呈现,但比较费时。)
三、研讨:分类呈现,系统分析(预设19分钟)
[材料准备:灯尾部分剖开的小灯泡(教师课前可用墙纸刀将小灯泡的金属螺纹部分竖直剖开,操作过程中不要伤到金属架和玻璃泡,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1.设问:同样材料,为什么左边的连接能亮,右边的连接不能亮?或者说,对比左边和右边的电路连接图,小灯泡与电池怎样连接才能发光?
启发:小灯泡上都有几个连接点,它们和电池是怎样连接的?(预设:有两个连接点,一个点直接连接到电池一极上,另一个点通过导线连接到电池的另一极上。)
引导规律:将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相连才有可能亮起来。
2.提问:小灯泡亮起来其实就是它灯丝在发光!那么我们推测这两个连接点和灯丝应该是怎样连接的?
出示灯尾部分剖开的小灯泡,同时在课件上呈现放大的照片(预设:两个连接点通过金属架和灯丝两端相连。)
3.出示课件中的电路连接图,教师追问:小灯泡亮起来时,灯丝其实和什么相连?(预设:灯丝和电池的正负极相连。)
继续追问: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样的连接为什么就能亮起来呢?电池中有什么?(预设:电池中有电,这样的连接形成了一个通路,就会有电流经过灯丝。板书通路:电流通过灯丝,小灯泡发光。)
教师补充:科学家还规定了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正极出发回到负极。说说课件中电路连接的电是怎样流动的?
学生回答后,再动画演示,然后继续让学生说说剩下三个通路中电是怎样流动的,教师随机添加红色的箭头表示电流方向。
4.引导学生分析右侧板书“不亮”的电路连接图(教师有意识地先让学生分析“断路”)。学生发现电流从正极出发后在某一个地方断开了,没有回到负极,这时灯丝中没有电流流过,小灯泡就不能亮。小结这种情况称之为断路(板书)。
5.引导学生分析右侧板书“短路”的电路连接图,学生发现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从电池的正极流向负极,小灯泡就不能亮,这种情况叫做短路(板书)。
设问:这时候电路中有电流吗?为什么?(预设:有,而且相当大!)
教师补充:短路时,电池和导线在一瞬间会发热变烫,不仅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快会被损坏。这还是小意思了,因为这种电池的电只有1.5V,家里用的是220V,这样的电若是发生短路,则更加可怕,有可能会引发火灾。还有,这样的电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所以不能用它来做我们的实验。
四、拓展:课后调查,引向生活(预设1分钟)
播放课件图片和文字,布置课后调查。
【板书设计】
2.点亮小灯泡



通路:电流通过灯丝
小灯泡发光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四下年级还没有配套的活动手册,这里附上自己设计的活动记录单一份。
《点亮小灯泡》活动记录单
能使小灯泡发光的装置图


请思考:1.找规律,小灯泡与电池怎样连接才能发光?
2.回忆小灯泡不能发光的电路连接,有时间的话可画在记录单反面。

【作业设计】2-3题,以选择为主,其他形式也行。
1.分析下面三种电路连接,然后在括号内分别填入“通路”“断路”“短路”。






2. 上图电池上的符号“+”表示( )。
A.南极 B.正极 C.负极

3.下仔细观察上图中的小灯泡示意图,小灯泡发光的部位是( )。
A.灯丝 B.金属架 C.玻璃泡

4. 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 )。
A.从电池正极出发回到电池负极
B.从电池负极出发回到电池正极
C.没有固定方向

3.简单电路
【教材简析】
本课是“电”单元的第3课,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用1根导线和1节电池点亮小灯泡。在这一课中,他们将学会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和电池盒,“解放”双手点亮小灯泡。接着,学生将使用更多的电器元件点亮更多的小灯泡,从而获得更多的电路连接经验。
第一部分:带灯座的电路。在引导学生了解了小灯座、电池盒这些元件的构造后,尝试用这些元件使小灯泡亮起来,并在实物图的基础上画出简单电路图。
第二部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让学生尝试用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3根或4根导线、1节电池和1个电池盒组成电路,并把这些电路画下来,再进行讨论、交流。最后,进一步提出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亮起来吗。而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只要使用电池、小灯泡、导线等元件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就能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学情分析】
关于电路,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并能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建立起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简单电路。在这一课中,他们将学会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引导学生在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活动中,探究用更多的材料来组装电路,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电学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2.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简单电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用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3根或4根导线、1节电池和1个电池盒,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难点:能通过分析电路连接中的电流流向来判断是否能点亮小灯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电池盒,小灯座等;
小组: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1号电池1节、电池盒1个、导线4根、实验记录单一张。
【教学过程】
一、聚焦:认识电路元件(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1根导线、1节电池、1个小灯泡、1个电池盒、1个小灯座]
1.“点亮小灯泡”比赛
导入:同学们,你现在能用1根导线、1节电池把小灯泡点亮吗?我们来比赛谁最快点亮小灯泡吧!预备——开始!请完成任务的同学马上起立。
像同学们这样,用1根导线和1节电池点亮1个小灯泡,导线、电池和小灯泡就组成了一个简单电路。(板书课题)
设问:在这个简单电路中,我们用手按着,小灯泡亮了,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这样方便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解放我们的双手?
2.认识小灯座和电池盒
提问: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两位新朋友——小灯座、电池盒,你认为小灯座和电池盒有什么用?(预设:小灯座是用来固定小灯泡的,电池盒是用来放干电池的。)
追问:是的,利用它们可以让我们的双手“解放”出来。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想一想可以怎样使用它们?
实物配以课件图片,观察小灯座和电池盒,讨论:怎么用?
提问:怎么固定小灯泡呢?(预设:旋到圈中)旋到什么时候可以停了呢?(请一位学生上来示范)老师发现小灯座两边还有一红一黑的部件,这又是做什么用的呢?(预设:连接导线的)怎么连呢?是把导线的任意一部分连接吗?(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连接方法。)
提问:电池应该怎么放入电池盒呢?(预设:接好导线,电池的正负极要根据电池盒中的位置放置。铜片的一端连接干电池的正极,弹簧的一端则连接负极。)
二、探索研讨1:带灯座的电路(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2根导线、1节电池、1个小灯泡、1个电池盒、1个小灯座、活动记录单]
1.组装带灯座的电路
教师提供材料,学生分组组装简单电路,并将所组装电路图画在活动记录单中。
2.画简单的电路图
展示个别小组的电路实物图。
提问:同学们都非常能干,利用小灯座和电池盒点亮了小灯泡,并将电路图画了下来。你们觉得这样的画法方便吗?(预设:不方便)
解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简单电路图。老师这里就有简单电路图中的一些电器元件符号,猜猜看,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呢?
补充:在画简单电路图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把小灯泡、干电池用导线连接起来就可以了。画导线时尽量要做到直线、直角,用尺和铅笔来画电路图。(板书)
3.构建电流路径概念
在简单电路图的基础上,说一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三、探索研讨2: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预设16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再增加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活动记录单]
1.设问:我们点亮了1个小灯泡,如果有2个小灯泡,你能同时点亮它们吗?
2.教师出示材料: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3根或4根导线、1节电池和1个电池盒。
3.课件中出示活动流程:
(1)小组尝试连接电路,同时点亮两个小灯泡;
(2)请把成功的连接方式用简单电路图画在活动记录单上;
(3)试一试,同时点亮两个小灯泡的第二种方法;
(4)听到音乐声停止活动,整理材料。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交流展示:实物投影“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简单电路图”,说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1)电池→导线→小灯座→导线→小灯座→导线→电池,这种接线方式就好像糖葫芦串一样,用导线将电池和灯座串成一串。
(2)电池在中间,左边是一个独立的电路,右边是一个独立的电路,它们共用一个电池,但可以分开看作两个独立的电路。
四、拓展:组装更多小灯泡和电池(预设2分钟)
1.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但点亮了一个小灯泡,还用多种方法让两个小灯泡同时亮了起来。如果现在有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你能让这些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想法,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电路的认识。
【板书设计】
3.简单电路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四下年级还没有配套的活动手册,这里附上自己设计的活动记录单一份。
《简单电路》活动记录单
活动1:组装带灯座的电路
画出电路实物图 画出电路简图




活动2: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第一种连接方法 第二种连接方法




【作业设计】2-3题,以选择为主,其他形式也行。
1.连接电路时,下列装置能帮我们更方便操作的是( )。
A.小灯座和电池盒 B.小灯座和导线 C.电池盒和导线

2.为了能够便捷地表示简单电路,我们在画简单电路图时往往采用( )。
A.实物图 B.简笔画 C.元件符号图

3.在右图的电路中,关于灯泡所处状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灯泡甲和灯泡乙都亮
B.灯泡甲亮,灯泡乙不亮
C.灯泡甲不亮,灯泡乙亮


4.电路出故障了
【教材简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用导线、用电器等电路元件连接成电路点亮一个或者多个小灯泡。知道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导线和灯泡,再回到这个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灯泡就会发亮。本课主要让学生分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故障并解决故障,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电路出故障了。提供一个故障电路,引导学生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小组讨论电路可能存在的故障,所有故障的共性问题就是电流中断,并做好记录。
第二部分:做个电路检测器。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理解其工作原理,用电路检测器依次检测电路中可能出故障的地方,排除故障让小灯泡亮起来。
第三部分:用其他方法查找故障电路。比如,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来检测,依次把灯泡、电池等主要元件用完好的元件替换进行检测。
【学情分析】
电路故障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当学生遇到这类问题时往往会束手无策,无法查明产生故障的原因,更不会从电流中断角度去分析问题。课堂中尝试让学生利用电路检测器去查找产生故障的原因。先让学生理解电路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再操作,这一学习过程非常有必要。此外,学生很难理解“检测之前要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拆去”这一操作,需要教师在电路图的基础上分析电流走向的方式攻克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路)。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科学探究目标
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2.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电路故障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完整的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难点:能分析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之前要先拆去电池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电池,小灯泡,导线等。
小组:故障电路一组,组装电路检测器的各种元件一套,小灯泡和电池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聚焦:电路出故障了(预设3分钟)
[分组材料:故障电路一组]
1. 分析电路中的电流
出示完整的实物电路,同时课件出示与之相同的电路图。提问:小灯泡发光了,现在电路中的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2.电路出故障了
出示一个故障电路,同时课件出示与之相同的故障电路图。
提问: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课件出示课题:电路出故障了。(板书课题)
二、探索:查找原因,检测电路(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故障电路一组,小灯泡、电池、导线、活动记录单]
1.分析电路故障原因
小组讨论电路故障的原因,并记录在记录纸上。小组汇报时教师板书。板书内容:①电池没电了;②灯泡坏了;③导线坏了;④电路接触不好。
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提问:如何才能全面地检测故障?出示方法;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来进行检测。用小灯泡(有灯座)、电池(有电池盒)、导线等原件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通路,小灯泡被点亮了。把这个电路中灯座上的其中一端导线拆下来,再连上另外一根导线,一个电路检测器就做好了。(课件出示电路检测器)
3.使用电路检测器
先拆去电池再检测,如果灯泡亮说明元件无故障,灯泡不亮说明元件有故障,若有故障,还应该把元件拆下来继续检测。(课件出示)
三、研讨:检测思路分析(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故障电路一组,小灯泡、电池、导线、活动记录单]
电路检测器检测
(1)切断电源。提示:检测前要切断故障电路的电源。
设问:检测前为什么要切断故障电路电源?如果不拆去电池进行检测,会怎样呢?(预设:①电池短路;②灯泡多检测不出来;③电池没电……)
根据学生的猜测,教师演示用不拆去电池的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
情况一:演示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小灯座,根据检测现象,检测器的小灯泡亮了,故障电路中的灯泡不亮。根据检测的要求,检测器中的灯泡亮了,判断电路无故障。提问:难道故障电路中的灯泡没坏吗?(课件出示)
继续演示:把灯泡从灯座上拆去,单独检测,结果发现灯泡的确出现了故障。
学生根据检测的现象产生认知冲突。小结:不拆电池对检测电路有影响。
情况二:演示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结果灯不亮,难道电路没故障码?
学生思考,再次检查电路。结果发现故障电路中电池连接与检测器的电池连接方向反了。小结:电池对检测电路有影响。
(2)电路检测器使用方法。检测电路时,两个检测头要先碰一碰,只有灯泡能正常发光了,才能检测故障电路;每个元件需要重复检测。(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提问:为什么两个检测头要碰一碰才能进行检测?学生回答,总结:只有电路检测器能正常工作,才能检测出电路的问题所在。
学生实验时要边检测边做记录,最后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2.其余方法检测
提问:除了使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还能用更加便捷的方法检测吗?(预设:检查法和替换法)
出示实物完好的灯泡、新电池等元件。学生动手操作,用替换法能更加方便地查找电路。
3.比较电路检测器与替换法
提问:生活中电工们通常用哪种方法比较科学呢?
出示两个有三处故障的电路,分别请两组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然后说说检测的感受。总结得出电路检测器检测比较全面可靠。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我们做的电路检测器不能检测220V的家用电器。我们只能检测低于36V的安全电压下的电路。(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4.电路出故障了
电路故障原因 ①电池没电了; ②灯泡坏了; ③导线坏了; ④电路接触不好。 ……


检测方法: 1.电路检测器检测 ①拆去电池 ②依次检测 2.检查法 3.替换法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四下年级还没有配套的活动手册,这里附上自己设计的活动记录单一份。
《电路出故障了》活动记录单
电路出故障的原因




……


电路检测器检测元件
被检测的元件 第一次检测 第二次检测 判断电路故障
亮 不亮 亮 不亮 故障 无故障
灯泡
灯座
电池
导线1
导线2



【作业设计】
1. 课堂上使用的电路检测器,还可以用来检查( )。
A.家里的手电筒
B.家里的烧水壶
C.教室里的电灯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首先要( )。
A.拆去电池 B.拆去灯泡 C.拆去导线

3.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两个检测头需要先碰触才能检测,这样做的好处是( )。
A.防止电路中电流反方向流动
B.检查电路检测器是否完好
C.检测故障电路时始终有电流通过

5.导体与绝缘体
【教材简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第5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电和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知道了可以使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简单的电路故障。本课将通过引领学生继续使用“电路检测器”来科学规范地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容易导电等一系列研究活动,使学生明晰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明确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科学规范地检测身边物体的导电性,区分归纳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
第二部分: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调查教室里的电器设备中哪些使用了绝缘材料,理解绝缘体和导体材料同样重要,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路检测器的使用原理及方法。本课的学习任务是使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身边物体的导电性,这样的活动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不仅有趣而且相对简单。但是,本课学习中仍有几个隐含的难点:第一,如何落实“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一概念;第二,导体和绝缘体在电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同样重要;第三,如何突破“人体、植物、湿木棒等是导体”这一难点。这些难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不小的考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2.培养认真、求实的精神,克服绝对、静止看问题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区分10余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难点:人体、植物、湿木棒等是导体,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的界限。
【教学准备】
教师:电路检测器、验电球、一盆水、一盆植物、8种材料名称卡片
学生: 回形针(有塑料层和无塑料层包裹各4枚,随机放在不同小组)、2B铅笔芯、牙签、铁钉、瓷砖、铝片、玻璃等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个铜钥匙;一把塑料直尺]
1.教师实物投影出示一个电路检测器。
提问:同学们还认识它吗?如果把铜钥匙接入电路中,小灯泡会亮吗?如果把塑料尺接入电路又会怎样?
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验证同学们的预测。
追问:把铜钥匙和塑料尺接入简单电路中,它们显示出不同的本领,分别是什么?(预设:电流可以通过铜钥匙流过去;塑料尺把电流阻隔了,流不过去。)
二、探究1:用简单电路检测物体导电性(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个电路检测器,回形针、铅笔芯、牙签、铁钉、瓷砖、铝片、玻璃等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记录表。]
1.提问:除了铜钥匙和塑料尺,课前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来认识并且预测一下,电流能不能从这些物体中流过去从而点亮小灯泡。
学生辨识物体,并在记录单上完成预测。
在黑板上梳理归类学生预测情况,将容易导电的物体归为一类,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归为一类,有争议的归为一类。(重点提示:教师最好事先将每种物体的名称做好磁贴,方便后面在黑板上随机挪移。)
2.实验开始前,课件上出示温馨提示:
(1)检测时用电路中的鳄嘴钳把物品两端夹住,两个鳄嘴钳注意不要碰一起。
(2)每种材料重复检测2次,记录现象,用“√”或“×”表示。
(3)有时间可以检测你身边的其它物品,记录在表格下方“自选”空白处。
(4)检测人体时请不要用鳄嘴钳去夹身体,用鳄嘴钳触碰身体即可。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汇报前,教师提醒切断电源,节约用电)。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哪些物品能点亮小灯泡?(板书:移动物品卡片)
预设重点交流以下两种材料。
(1)回形针(教师故意将有塑料表层的回形针与无塑料表层的回形针分在不同的组,从而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
引发认知冲突,同样的物体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引导观察辨别两种回形针。
设问:如果把不导电的回形针塑料表层刮掉,是不是就能点亮小灯泡?请学生实验并小结,用来制作回形针的铁能点亮灯泡,外面的塑料不能点亮小灯泡。
(2)铅笔芯
教师引导现场操作再次验证,证明铅笔芯也具有导电性。
补充:铅笔芯的主要材料是石墨,石墨的导电性较好。一般来说,比较软的铅笔芯石墨含量高,容易导电;比较硬的铅笔芯石墨含量少,不容易导电。
5.教师根据研讨结果移动黑板上的卡片,直到没有出现争议的物品为止。
6.引出概念(出示课件):像铜、铁、铝这些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玻璃等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板书课题:导体与绝缘体)
7.提问:你觉得上述实验结果有没有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质疑人体和水的导电性。
三、探究活动2:用精密仪器检测物体导电性(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验电球、自来水、干湿木棒、植物枝条等]
1.过渡:在我们这个简单电路中,人体和自来水的导电性很差,所以小灯泡不会亮。但是,生活中我们是绝对不可以将手和自来水直接触碰家里带电的地方。也就是说实验结果与生活常识出现了矛盾,怎么办呢?老师为大家推荐一位好朋友,它的名字叫“验电球”,它能感应到非常微弱的电流,准确测出某种材料的导电性。
教师出示验电球,示范将2根导线接入验电球的电路中(灯泡亮了)。
2.验电球检测人体是否导电。
(1)请一名学生上台用验电球检测。(提醒学生验电球电压很低,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但绝对禁止到家里或者教室里的电路中去试验!)
(2)请一个小组的学生手拉手,测试灯泡是否能亮。
(3)请全班学生手拉手围成大圆圈,接入验电球电路,测试灯泡是否能亮。(这个活动场面非常震撼,很受学生欢迎。)
小结: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人体的导电性非常强,所以平时在使用电器的过程中要格外小心,规范操作,严防触电危险!
3.验电球检测水是否导电。
请学生上台检测自来水的导电性,知道平时生活中用的、喝的水是容易导电的。
4.验电球检测干湿木棒、植物枝条是否导电。
干木棒与湿木棒对比检测,引导学生利用验电球检测植物枝条的导电性,并分析容易导电的原因。随机安全教育:雨天不能在大树下躲雨,大地也是导体。
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绝缘体和导体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如果环境变了,绝缘体就有可能变成导体。
四、拓展与延伸(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教室内的用电器等]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电器设备,哪部分是用导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绝缘体制作的,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总结:这些电器设备的外表面基本都是绝缘体,目的是防止触电,而内部的电路连接中有很多导体,目的是连通电流。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有不同的作用,它们都很重要。
2.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进行安全用电教育。(板书:安全用电)
特别说明:文件包中另附微视频《人体是导体吗》,教学中可视实验室材料配备情况选择性使用。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小灯泡能亮 待定 小灯泡不能亮
(容易导电——导体) (不容易导电——绝缘体)
铅笔芯、铁钉 牙签、玻璃、
回形针、铝片 瓷砖、
人体、新鲜树叶、湿泥土…… 纸条、
安全用电!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四下年级还没有配套的活动手册,这里附上自己设计的活动记录单一份。
序号 实验材料 我们的预测 第1次检测 第2次检测 最终 检测结果
1 回形针
2 牙签
3 铅笔芯
4 铁钉
5 瓷砖
6 铝片
7 玻璃片
8 人体
9 自来水
10 自选1( )
11 自选2( )
12 自选3( )


【作业设计】
1. 右下图中标出了制成铅笔的几种材料,通常条件都属于绝缘体的是____________。
A.木材、橡皮
B.石墨、橡皮
C.石墨、金属

2. 如右图,连接电路时,要从小灯泡中的 “A”、“B”两点接出两根导线。所以,我可以推测,“C”处黑色部分的材料是____________。
A.导体
B.绝缘体
C.无法预测

3.下列行为中,做到安全用电的是__________。
A.利用家里的电来做简单电路实验
B.家里的吊灯太脏了,用湿布把它擦干净
C.把插头插入插座时,手要握住塑料部分

6.做个小开关
【教材简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简单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导体与绝缘体的作用。本节课学生将着重对小开关的结构与设计制作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部分:观察手电筒。首先观察手电筒各部分使用的材料和结构,分析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指出电流的路径,再重点对手电筒的开关进行探究,理解其对电路通断的作用。
第二部分:做个小开关。理解了手电筒的开关原理后,自主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开关,并尝试设计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
第三部分:各种各样的开关。介绍几种不同开关,利用课后时间对家用开关进行进一步调查,了解它们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
开关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他们每天都在使用各种各样的开关控制着电路。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一直采用断开连接或取下电池盒中电池的方法来断开电路,操作很麻烦。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手电筒的结构来理解开关的工作原理,再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开关,然后用它来控制电路。从本课内容的特点出发,我们可以在设计教学时适当渗透STEM教育理念,以一个小项目的形式展开,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由它来控制电路。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乐于探究与合作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开关相关工作原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经历工程设计过程,并对自制小开关进行测试与改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白开关的工作原理。
难点:按照设计图制作小开关,并测试改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自制红绿灯装置。
小组:手电筒1只,小灯泡1个,导线若干根,回形针1个、图钉2个,纸板1张、泡沫板1张、木板1个、金属板1块、小灯座1个、电池1个,电池盒1个、实验记录单一张。
【教学过程】
一、聚焦:激趣导入,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手电筒]
提问: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很多电器。比如老师手中的手电筒,你知道它是如何控制灯泡亮灭的?
2.提问:几乎每一种用电器都有开关,开关是用电器中的重要元件,如果这些电器没有开关会怎么样?
3.揭题:有了开关,我们就可以随时控制用电器的工作与否,可见开关的作用非常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小开关》。(板书课题)
二、探索1:观察手电筒,了解开关的工作原理(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1个手电筒]
1.课件出示活动要求,按要求进行手电筒的观察活动。
(1)先观察手电筒使用的材料,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观察手电筒的构造,尝试指出电流的路径。
观察手电筒的开关,思考手电筒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接通和断开的。
2.四人一小组,按要求开展手电筒的观察活动。
3.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交流汇报。
(1)提问:观察手电筒使用的材料,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预设:绝缘体——外壳、灯罩,导体——灯座螺纹、侧边金属片。)
(2)提问:手电筒的电流路径是怎样的呢?(预设:电流从电池正极——小灯泡底部连接点——小灯泡侧边连接点——侧面上端金属片——侧面下端的金属片——电池负极。)
(3)提问:手电筒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接通和断开的。(预设:开关打开,侧面两片金属片合上,电流接通,开关关闭,侧面两片金属片断开,电流断开。)
三、探索2:设计并制作小开关(1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小灯泡1个,导线若干根,回形针1个、图钉2个,纸板1张、泡沫板1张、木板1张、金属板一块、小灯座1个、电池1个,电池盒1个、实验记录单一张](重点说明:本组材料是基于STEM理念而设计的,老师们也可以按照原教材设计去掉纸板、金属板等干扰材料。)
明确任务:选用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开关,它能控制简单电路中灯泡的亮灭。(课件出示材料照片:回形针1个、图钉2个,纸板1张、泡沫板1张、木板1张、金属板1块、导线两根。)
小组合作完成开关的设计方案(建议学生以图文结合形式进行设计图的绘制)。
根据设计图,挑选相应材料进行制作(选材种类和数量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
测试并改进小开关。引导学生当发现问题需要改进时,应先对设计图进行修改,再去制作测试。
每组展示并介绍本组的小开关,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功能、美观、材料等多角度评价。)
四、研讨:开关制作的奥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自制红绿灯装置]
提问:通过刚才小开关的制作活动,你能说说成功制作小开关的诀窍吗?
小结:制作开关有的部位需要用导体来做,有的部位(底座)必须用绝缘体来做。(板书:导体、绝缘体)
生活中的红绿灯,红灯亮绿灯就灭,绿灯亮红灯就灭,思考:它的开关会是如何设计的呢?
出示模型图,小组讨论:说说它的工作原理。
追问:如果再增加一个黄灯,开关可以怎么设计?(如果有条件的话,此处也可以出示教师事先制作完成的红绿黄灯模型。)
6.小结:红绿灯装置是用一个开关交叉控制了两个灯,如果加入黄灯,我们可以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尝试制作。
五、拓展:课后调查,引向生活(预设2分钟)
1.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开关类型(遥控开关、闸式开关、声光控开关、旋钮式开关、按压开关、拉线开关等)。
2.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家中各式开关的样式和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

改进
任务→ 设计→ 制作→ 测试→ 展示评价
做个 导体 功能
小开关 绝缘体 美观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四下年级还没有配套的活动手册,这里附上自己设计的活动记录单一份。
《做个小开关》活动记录单
活动任务:选用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开关,能控制简单电路中灯泡的亮灭。 活动材料:每组小灯泡1个,导线若干根,回形针1个、图钉2个,纸板1张、泡沫板1张、木板1张、金属板一块、小灯座1个、电池1个,电池盒1个
我们选择的材料: 我们的设计图:



家用电器的开关调查表
序号 电器名称 开关的模样 控制电流通断的方法
1
2
3
4
5
6
7


【作业设计】
1.下面哪两种材料组合能用来制作开关( )?
A.铜片与铝片 B.竹片与木片 C.铜片与塑料片

2.下面是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要使其正常工作,两节电池放置正确的是( )。
A . B. C.


3.手电筒塑料外壳的主要作用( )。
A.美观 B.绝缘 C.导电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教材简析】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7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路的基本知识。生活中的很多用电器,我们只能看到它们的外表,很难看到它们内部的电路结构。但不管多么复杂的用电器,都是由一些简单电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本节课学生将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内部的电路连接,并通过实验观察、描述、发现不同电路的特点。
第一部分: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引导学生借助电路检测器,推测接线盒里面导线的连接情况,并分析电流在暗盒内是怎样流动的。
第二部分: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教科书安排了两个活动,通过学习两节电池和两个灯泡的不同连接方法,了解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不同本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课使用过电路检测器,已经知晓其操作方法及原理,但针对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线路连接,还需要给予学生一些分析和指导。此外,学生虽有过点亮多个灯泡的操作经历,但他们并没有深入理解和比较过两种连接方式,更不清楚两节电池、两个小灯泡串并联引发灯泡亮暗的本质原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1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部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勇于挑战、细致观察、缜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电”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难点:通过比较串联和并联电路,如何理解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串、并联电路实物装置、接线板等。
小组:电路检测器1个,2个带有4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其中1个只有一组通路,另1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小灯泡2只(带灯座),1.5 V的干电池2节,电池盒2个,导线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个只有一组通路的接线盒,1个电路检测器,用于演示的接线板1块]
1.引入:出示生活中常用的接线板。
提问:接线板内部的电路是怎么样的?你有办法知道吗?
2.认识接线盒的结构。
接线板的内部电路比较复杂,我们先用这个接线盒来研究。(出示接线盒,打开,里面有一根导线连着。)
提问:在不打开盒盖的情况下,怎么知道盒子里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呢?(预设: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追问:用电路检测器怎么来检验盒子里面的电路?(预设:灯泡亮是通路,灯泡不亮是断路。)
3.小组活动: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哪一条线路接通,然后打开仔细观察接线盒内部的结构。
引出课题:接线盒内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板书课题)
二、探索:接线盒里面是怎样连接的(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个有三组通路的接线盒,电路检测器1个,活动记录单]
1.利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部的电路连接,这个方法看来确实是可行的。老师这里还有1个内部连接更加复杂的接线盒,你能检测出来吗?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些什么?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实验记录单,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测试。
2.小组活动:先根据记录单,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然后对接线盒里面的电路连接进行推测,将推测结果画下来。
3.交流汇总推测结果,最后请学生打开接线盒,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研讨: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小灯泡2只(带灯座),干电池2节,电池盒2个,导线若干根]
1.过渡:电路连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同的材料就会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哪怕是相同的材料也可以有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1)提问:用这些材料点亮小灯泡,你认为有几种连接方式?(出示2节电池和1个小灯泡)
(2)提问:我们在学习第3课的时候已经尝试过用这些材料点亮小灯泡,还记得有几种连接方式吗?(出示1节电池和2个小灯泡)
2.小组活动:
(1)根据任务单要求,请同学们先完成2节电池和1个小灯泡的两种电路连接,并画下电路简图,注意观察灯泡的亮暗程度。
(2)完成第一轮实验后,拿1节电池到老师这里换1个小灯泡,再完成1节电池和2个小灯泡的两种电路连接,并画下电路简图,注意观察灯泡的亮暗程度。
3.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电路图,交流发现。
(1)先投影记录单,再用课件出示2节电池和1个小灯泡的两种电路连接。
提问: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有什么发现?(预设:2节电池串联的小灯泡比2节电池并联的亮。串联电路中断开1节电池的连接,灯就不亮了,并联的电路断开1节电池的连接,灯还亮着。)
我们给这两种连接方式各取一个名字,像这样将电源、电器元件等一个个首尾相连接,串起来的电路连接方式叫串联,这样的电路叫串联电路。像这样将2个同类或不同类的电源、电器元件等首首相接,同时尾尾也相连的电路连接方式叫并联,这样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教师补充:1节电池的电压是1.5V,2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2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2)先投影记录单,再用课件出示1节电池和2个小灯泡的两种电路连接。
提问: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有什么发现?(预设:2个灯泡串联的小灯泡比2个灯泡并联的暗;串联的电路断开1个灯泡的连接,灯都不亮了,并联的电路断开1个灯泡的连接,另1个灯泡仍然亮着……)
追问:你能试着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吗?(预设:2个灯泡串联,将1.5V的电压分成了两份,所以灯泡变暗了。2个灯泡并联的时候,有两条独立的电路通路,每个灯泡依然可以得到1.5V的电压,所以灯泡没有变暗。)
继续追问:判断一下,这两种电路分别属于哪种连接方式?说说你的理由。
四、拓展:用2节电池、2个小灯泡连接电路(机动)
1.提供2节电池、2个小灯泡。
提问:如果用2节电池、2个小灯泡连接电路,有几种连接方式?师生交流,并给灯泡的亮暗排序。
2.根据情况完成演示,验证推测结果。
【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两节电池



两个灯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四下年级还没有配套的活动手册,这里附上自己设计的活动记录单一份。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活动记录单
一、请把接线柱之间的连接状态记录在下表中。
连接方式 1-2 1-3 1-4 2-3 2-4 3-4
通路
断路

根据检测的记录,用铅笔把可能的连接方式画出来。





二、请将不同电路的连接方式,以电路简图记录下来。
材料:2节电池,1个小灯泡,若干根导线

串联□ 并联□ 亮□ 暗□ 串联□ 并联□ 亮□ 暗□
材料:1节电池,2个小灯泡,若干根导线

串联□ 并联□ 亮□ 暗□ 串联□ 并联□ 亮□ 暗□


【作业设计】2-3题,以选择为主,其他形式也行。
1.如右下图,是用1个开关、2个小灯泡、2节电池和若干根导线连接而成的1个电路。2个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是( )。
A.串联
B.并联
C.串并联
2.这个电路中,有电器元件连接错误,它是( )。
A.开关
B.上面的小灯泡
C.下面的小灯泡
3.这个电路中,如果闭合开关,就会出现( )。
A.灯泡正常发光 B.灯泡灯丝烧断 C.电池瞬间发热


油菜花开了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学习,试图帮助学生建立繁殖的概念,认识到生物物种并不以生物个体的死亡而结束,它们可以通过繁殖产生新的生命,使物种得以延续。同时,为学生以后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打下基础。本单元分为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和动物的繁殖方式两大部分。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通过解剖、观察油菜花,了解花的基本构造。本课有三个探究活动:1.“观察一株油菜”,把观察的油菜和三年级观察过的凤仙花进行比较,认识像油菜这样的绿色开花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2.“观察油菜花”,通过解剖一朵油菜花,认油菜花的构造和各个部分特征;3.“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通过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与花蕾的分布特征,引发出“花是怎样变成果实及种子的”问题,为后六节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感情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科学课中已经种植过凤仙花,观察过凤仙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于花的各部分的名称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花的结构没有进行过细致观察,对花的各个组成部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的特点和功能缺乏整体认知。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解剖油菜花的顺序和细节要求,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避免出现撕破、断裂,遗失等解剖问题,导致观察结果出现错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构成。
2.知道油菜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组成,油菜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描述油菜花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推想花蕾将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在观察油菜花的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描述油菜花各部分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油菜花花簇,推测花蕾的一系列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整株油菜花、镊子、放大镜、双面胶、剪刀
演示材料:课件,微视频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1分钟)
揭题:[PPT2出示]春天到了,一眼望去,田野里已是一片黄色的花海。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又到了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板题:油菜花开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丽的油菜花,一起来研究《油菜花开了》。
二、研究油菜花(预设34分钟)
(一)观察一株油菜
1.[PPT3出示]讲解:我们观察过凤仙花,它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PPT3继续出示]设问:这是一株完整的油菜植株,你能区分它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出示PPT3)
3.小结: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这六部分组成的。
(二)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材料准备:一株完整的油菜花,剪刀]
1.出示一株完整的油菜花。设问:这是一株油菜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没有盛开的花是怎样的?花凋谢后又会剩下什么呢?请从上往下仔细观察一株油菜花,思考油菜花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且剪下具有代表性的花蕾、花和果荚,按照变化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观察并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说明:油菜花簇的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样态分别为花蕾、盛开的花、枯萎的花和果荚。学生可能会与教师设想的一致,也可能有不同选择和思路,在交流中只要符合花蕾的生长时间顺序即可,并不需要归纳出“标准答案”。)
设问:你知道油菜花的变化过程了吗?
引导学生得出:油菜花从小花苞慢慢变大,开花,最后凋谢,变成果荚。
(说明:学生根据观察和操作,能基本说出油菜花的变化趋势即可,不需要明确说出油菜花变化的规律特点。)
(三)观察一朵油菜花
[材料准备:一株完整的油菜花,双面胶、剪刀]
1.设问:油菜花是怎样从花苞变成果荚的呢?让我们从一朵油菜花开始,来探索油菜花内部的奥秘吧!仔细观察一株油菜花植株上的一朵油菜花,[PPT4出示]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引导学生根据PPT认识油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说明:萼和蕊,学生可能不会读,教师可以标注上拼音,确保学生读音正确。)
2.提出要求:让我们来解剖一朵油菜花,并且观察各部分的特点。
(1)[PPT5出示]呈现解剖油菜花的要求。
教师示范解剖方法或播放《解剖油菜花》”的微视频。(说明:教师示范油菜花的解剖过程,只演示部分过程,以免干扰学生的解剖。)
对活动任务进行温馨提示:
A.先将双面胶的一面粘贴在记录单上,方便油菜花部件的粘贴和固定。
B.解剖下来的油菜花部件,按顺序粘贴在记录表上,所有部分都要保留。
C.观察各部分的特点,记录在“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中。
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注:雄蕊数量在解剖过程中容易出错,特别是两个较短的雄蕊,往往会被学生忽视,教师在巡视时,需要及时关注和提醒。)
4.全班汇总交流。
(说明:油菜花各个部分的数量不太有争议,但气味和颜色却容易有歧义,讨论时不必追求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能描述清楚即可。)
三、延伸(2分钟)
1.设问:油菜花由4片萼片、4片花瓣、6个雄蕊和1个雌蕊组成。除了油菜花,你还见过什么植物的花?它的花也是这样的吗?
2.讲述:油菜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四、完成作业及点评(3分钟)

【板书设计】
1.油菜花开了
萼片:4片
油菜花 花瓣:4片
雄蕊:6个
雌蕊:1个

【活动记录使用说明】
可以直接让学生把解剖结果和观察记录粘贴、填写在教科书P22或作业本上。
或者提供给学生一张白纸,用以粘贴解剖结果;将观察记录填写在作业本上。

【作业设计】
1.填空:一朵完整的油菜花是由( )、( )、( )、( )四部分组成的。
2.解剖油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B.花瓣、萼片、雌蕊、雄蕊
C.萼片、雌蕊、雄蕊、花瓣 D.雄蕊、花瓣、萼片、雌蕊



2.各种各样的花
【教材简析】
植物开花是孕育新生命的开始,花作为植物的繁殖器官,它的构造与生命世界的延续是息息相关的。在前一课利用油菜花完成了对一朵花的观察之后,学生对花的构造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观察研究各种各样的花。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花,认识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一般的花都有花蕊——雄蕊或雌蕊),并让学生认识到开花是为繁殖做准备的。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1.“花的专题观察”,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比较花的相同和不同;2.“花的观察报告会”,进行关于花的观察结果的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所观察的花在结构上面的不同,引导学生重点指向于繁殖有关的花蕊进行研究。3.“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知道花按结构可以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植物花都有雄蕊和雌蕊(有些植物的花是两性花,有些植物分为雄花和雌花)。

【学情分析】
花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对花的结构、作用等了解不多。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用解剖的方法来观察花,认识到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所以学生有能力自主观察研究各种各样的花。但让学生自主发现花的共同特性,建立起花的构造和果实与种子的联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确认花的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知道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科学探究目标
根据提示完成花的专题研究,能区分花的相同和不同,建立起花的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联系,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
有继续探究花的深厚兴趣;能跟同伴进行合作探究,积极参与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形成自觉珍惜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体会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完成花的专题研究,并能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述研究成果。
教学难点:建立起花的构造和果实与种子的联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放大镜、镊子、花的观察记录单,学生收集的各种各样的花、南瓜的雄花和雌花(说明:也可以由教师准备具有结构性的花朵——既有完全花又有不完全花,既有两性花又有单性花,例如梨花、海棠花、玉兰花和南瓜花)
演示材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3分钟)
1.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油菜花,它主要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揭题:我们也知道了油菜花开花后会结果,那么,花的哪些部分和果实有直接联系呢?让我们观察更多的花,寻找它们的共同特点。(板题:各种各样的花)
二、花的专题探究(预设32分钟)
(一)观察花的结构
[材料准备:各种各样的花、放大镜、镊子]
1.[PPT2出示]提出要求:像观察油菜花那样观察花的构造,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完成记录——作业本的活动记录1。
(说明:(1)若学生带来的花比较小,不易观察,可以建议用解剖的方法进行观察。(2)若学生准备的花都是完全花,此时教师要提供南瓜的雄花和雌花让学生进行观察。)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二)“花的观察”报告会
1.引导: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我们找到了花的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2.全班交流。(借助实物投影展示观察记录)。
(预设1:花的颜色、气味、形状不一样。
预设2: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数量不一样。
预设3:学生从花的结构的角度发现异同,而且会有学生认为花都有四部分,但有些学生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花都有四部分,比如南瓜花。教师适机进行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相关教学:
(1)[PPT3出示]有些花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花叫做完全花,比如梨花、海棠花、玉兰花等。
(2)[PPT4出示]有些花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几部分,这样的花叫做不完全花。[播放PPT5-7]如:有些南瓜花缺少雄蕊,有些南瓜花缺少雌蕊;柳树花缺少萼片、花瓣、雄蕊或雌蕊;桑树花缺少萼片、雄蕊或雌蕊;马蹄莲缺少花瓣。
(3)[PPT8出示]还可以按照雄蕊和雌蕊的情况把花分成两类:既有雌蕊又有雄蕊的花叫做两性花,只有其中一部分的叫做单性花。单性花又可以分成两类,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叫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叫雌花。
3.我们对花的结构进行了观察和讨论,现在,你认为花的哪部分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与萼片没有关系,有些花都没有萼片;花瓣凋谢了才有果实,花瓣肯定也没有关系;与花蕊有关,花都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是两性花,所以雄蕊和雌蕊在一朵花上;有一些花是单性花,所以雄蕊在雄花上,雌蕊在雌花上。)
三、总结(3分钟)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请你继续思考:雄花可以结果吗?只有雌花能结果吗?雄蕊和雌蕊是怎样形成果实和种子的?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四、完成作业及点评(2分钟)

【板书设计】
2.各种各样的花





【活动记录使用说明】
在分组活动时边观察边记录。
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



【作业设计】
1.花的( )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直接的关系。
A.萼片 B.花瓣 C.雄蕊和雌蕊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凤仙花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结构组成,它是完全花
B.黄瓜花只有雄蕊或者只有雌蕊,它是单性花,也是不完全花
C.油菜花的花瓣都凋谢了,它就成为不完全花了

3.花、果实和种子
【教材简析】
本课在前一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花的雄蕊、雌蕊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植物繁殖过程中的作用。本课一方面通过对花的专题观察活动的开展,自然发展到对花的雄蕊、雌蕊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参照学习“各种各样的花”的方法来学习,从而体会科学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1.“雄蕊和雌蕊”,学生将对几种花的雄蕊、雌蕊的共性结构进行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中自主发现并思考植物传粉现象存在的可能性;
2.“给花传粉”,揭秘果实和种子形成的秘密,同时,学生将了解自然界中昆虫传播花粉的过程与作用,体验人工传粉的意义;3.“油菜的果实和种子”,学生经历按油菜果实生长顺序排列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探讨油菜果实的成长过程,为下一节课研究种子的传播打下伏笔。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五颜六色的花朵不陌生,但对花雌蕊、雄蕊的构造缺乏细致的观察,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更没有认真思考和探究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通过对雄蕊和雌蕊构造的研究来推理、验证传粉受精的过程,并进一步探究孕育生长的情况,并辅以课件演示等方法来建立科学概念,形成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
2.知道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对雄蕊和雌蕊这样的细小结构进行专题观察的过程,推测其构造与繁殖后代的联系。
2.能用实物排序的方式表达植物果实和种子成长变化的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工授粉对优化植物繁殖的意义,乐于尝试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花的雌蕊和雄蕊及其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花、果实和种子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百合花的雄蕊、雌蕊,油菜果实各生长期的实物,放大镜,镊子,观察记录纸。
演示材料:课件;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录像,百合、葱兰、洋桔梗三种花。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2分钟)
1.设问:在前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可是也发现有些植物开了花却不结果或少结果,[PPT2出示]比如南瓜的雄花会结果实,南瓜的雌花有的会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2.揭题:花的雄蕊和雌蕊
二、探究雄蕊、雌蕊的结构与作用(预设20分钟)
(一)观察雌蕊、雄蕊的共性结构
[PPT3出示几种花的雄蕊]设问:观察百合花、油菜花、葱兰花的雄蕊,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预设:学生发现雄蕊由两部分组成,花丝和花药,花药里有花粉。)(PPT出现名称标注。)
[PPT4出示几种花的雌蕊]设问:观察百合花、油菜花、葱兰花的雌蕊,它们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预设:学生发现雌蕊由三部分组成,子房、花柱和柱头。)(PPT出现名称标注。)
探究雄蕊、雌蕊的作用
[材料准备:二人一组百合花的雌蕊、雄蕊,放大镜,镊子,记录单]
1.引导:雄蕊和雌蕊的特殊结构,与果实的形成会有怎样的关联呢?
[PPT5出示实验的要求]讲述:请同学们按顺序观察百合花的雄蕊、雌蕊。
(1)把百合花雄蕊花药里的花粉抖动落在白纸上,用放大镜观察花粉的特点;
(2)用手指轻触百合花雌蕊的柱头,仔细感受;
(3)用柱头轻触花粉,观察现象。
[PPT6-7出示]讲述:完成上面的活动之后,再阅读这份“花粉受精过程”的小资料,对“果实和种子是如何形成”做出自己的推想。
(设计意图:就学生经验来说,单从雌蕊、雄蕊的结构是难以得出果实形成过程的推想的,因此提供“受精”的资料,让学生的推想聚焦到“传粉”的过程,建立起雌蕊、雄蕊的结构与作用相关的认知理解。)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PPT8出示实验记录单]全班交流。
(预设:雄蕊花粉很轻、很小,雌蕊柱头有粘性,当花粉掉落在柱头上,就很容易被粘住。成功传粉后,就能使子房里的胚珠受精,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逐渐凋谢。)
4.设问:自然界里,花的传粉会怎样进行呢?
(预设:学生会描述同一朵花雄蕊包围雌蕊,直接就能传粉;蜜蜂、蝴蝶可能在采蜜的过程中会传粉;也可能风吹动花粉传播等。)(适机出示PPT9蜜蜂等传粉等图片)
[PPT10出示]设问:南瓜雄花不会结果,南瓜雌花有的会结果有的不结果,现在你能来解释吗?
(预设:学生会分析雄花没有子房,所以不具备结果实的条件,雌花不结果可能与没有被传粉有关。)
4.追问:如果想让更多的雌花结果,你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学生会想到增加传粉机会,模仿昆虫传播的方法,引出人工授粉。)
[PPT11出示人工授粉的图片]肯定学生的猜想:的确,人们从昆虫传粉中受到启发,通过人工授粉增加果实产量。
三、探究果实和种子的成长变化(5分钟)
[材料准备:不同生长时期的油菜花果实——带有花的果实、花刚谢掉的果实、种子逐渐成熟果实、完全成熟的果实] (说明:如果没有实物,可以用PPT13-14替代)
1.[PPT12-13出示]引导:胚珠受精后,果实和种子会怎样发育变化呢?请根据你的猜想将这四种状态的油菜花果实按成长的顺序排列起来,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分组活动。
3.交流。
4.延伸:课后,在油菜花植株上寻找一个带有花的果实,持续观察它的成长变化。再找一个完全成熟的果实剥开,数数里面有多少颗种子,将数据记录下来,下节课将用于探究《种子的传播》。
四、完成作业及点评(5分钟)

【板书设计】
花、果实和种子





【活动记录使用说明】
花的雄蕊、雌蕊与果实的形成会有怎样的关联呢?
实验与观察 用镊子夹取雄蕊,将花粉抖落在白纸上,用放大镜观察 发现:
用镊子夹取雌蕊,手指轻触柱头 发现:
用雌蕊柱头轻触花粉后 发现:
根据我们的发现,结合小资料,我们的推想:

学生边研究边记录。
【作业设计】
选词填空:雄蕊产生的( )(花药、花粉)传播到雌蕊的( )(柱头、花丝)上,会使子房里的( )(胚珠、胚)受精,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开始凋谢。
2.在凤仙花含苞待放时,将凤仙花甲摘去雄蕊、乙摘去雌蕊、丙不做处理,都用透明塑料袋分别罩起来,扎好袋口。肯定不能结果的是( )和( )。
A.甲 B.乙 C.丙






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教材简析】
植物开花以后,经过传粉、受精形成了果实和种子。果实和种子成熟以后,只有散播到远处才能扩大后代植株生长的领域,从而使物种繁衍。每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都有一定的结构,这些结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一定的联系。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种子传播的目的与方式,建立植物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相适应观念。共安排了二个活动:1.“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观察油菜种子,在捏油菜果荚的过程中发现其特点,推测出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2.“其他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发现各自的特殊构造,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植物单元的学习中,已经经历了凤仙花的种植和生长过程的观察,所以学生对凤仙花种子的传播比较熟知,从此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于蒲公英、椰子、番茄、葡萄等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一些了解,但没有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进行系统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中子散步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理解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种子传播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认识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油菜、苍耳、葡萄、蒲公英、莲蓬等果实和种子、放大镜、装水的水槽、记录表;无法提供实物的,可以用能清晰地观察到结构特点的图片。
演示材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3分钟)
1.设问:同学们,课前我们数过了一个油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请你根据你的发现算一算:如果一株油菜拥有30个果荚,可以生产多少粒种子?
(说明:上一节课布置的课后作业,数一数油菜果荚里面的种子。本环节让学生简单汇报。)
2.[ppt2出示]设问:如果这么多粒种子都掉落在这株油菜的旁边,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会没有生长的空间,都挤在一起。没有阳光照射,不利于生长。”)
3.揭题:植物为了更好地繁殖后代,延续生命,会用怎样的方式将种子散播到远处呢?
二、探索种子的传播方式(预设32分钟)
(一)观察油菜种子散播的方式
[材料准备:每组4-6个油菜果荚,记录单]
1.[ppt3出示]设问:比如油菜,它的种子是如何散播到远处的呢?
(预设:请个别学生进行回答。)
2.[ppt4出示]明确活动要求:
观察并记录果实和种子的特点,填写在提供的记录单上。
(建议:你可以轻轻捏一捏油菜果荚)
推测油菜种子是如何散播到远处的。
3.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汇报。
(预设:学生发现的特点可能不会特别全,容易种子质量轻、数量多、球形易滚动等特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5.[ppt5出示]小结:凤仙花传播种子的方式也和油菜一样,果实成熟后,干燥的果皮在阳光下烘烤,常常会自动爆裂,果荚里的种子会被弹射到远处。它们不需要依靠别的物体,只靠植物体本身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叫自体传播。
(二)其他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材料准备:其他几种传播方式的典型性果实,如苍耳(或者鬼针草、蒺藜)、葡萄(或者番茄)、蒲公英(或者槭树、蓟)、莲蓬(或者椰子)等果实;放大镜、装水的水槽等。无法提供实物的,可以提供能清晰地观察到结构特点的图片。]
1.观察探究,寻找证据
(1)[ppt6出示]提问: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其余四种果实,[ppt7出示]请你利用工具,仔细观察它们的结构特点,猜猜分别是靠什么方式传播的,并做好记录。
(2)实践:小组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并完成记录。
2.交流发现,梳理概念
(1)小组内先交流,完善组内发现。
(2)全班交流:[ppt8出示]用这样的方式汇报发现。
描述方式: 我们小组认为苍耳/葡萄/蒲公英/莲蓬是靠_________传播的。 依据是_______。


(预设:
苍耳 我们认为是靠动物传播种子的,证据是:a.它的果实外表上布满了带钩的刺,能粘在动物的皮毛上。b.苍耳很容易粘附在我们的衣服上。教师此时可以让学生演示,并看看如何才能让粘在身上的苍耳掉落。
葡萄 我们认为葡萄是靠动物传播的,证据是:a.葡萄很香很美味,能够引诱动物来吃。b.种子在体内不被消化的,会排出体外,无意中就帮助这些植物传播了种子。
蒲公英 我们认为蒲公英是靠风传播的,证据是:a.蒲公英的果实上面有绒毛,而且很轻,轻轻一吹,就飘起来了。b.它的形状像一把降落伞,有利于飘动和降落。
莲蓬 我们认为莲蓬是靠水传播的,证据是:a.莲蓬很轻,能浮在水面上,容易漂到远方。b. 莲子表面蜡质,不沾水。教师此时可以演示。)
(说明:ppt9、ppt10、ppt11、ppt12分别小结四种传播方式)
3.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1)设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都有哪些散播种子的方式?每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都与什么有关?
(2)小结:是的,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及周围的环境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有的植物依靠自体力量,有的依靠外力。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种子可以散播到远处。
(3)这些散播出去的种子最后又是如何长成一棵新植物的呢?我们下节课将继续探究。为了下节课的探究,我们要先浸泡一些种子。
(说明:教师演示利用三个烧杯(各200毫升水),分别浸泡10颗油菜种子、黄豆种子、蚕豆种子。)
三、作业及拓展(5分钟)
1.拓展:建议同学们课后去寻找、观察身边的植物果实和种子,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
2.完成书面作业,点评。

【板书设计】
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自体力量:弹射传播
散播方式 动物传播
借助外力 风传播
水传播
【活动记录使用说明】
“活动一”,在观察油菜果实的时候进行记录。
“活动二”,在探究其他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时候记录。
果实与种子观察记录表
活 动 一 植物 结构特点 传播方式
油 菜 果荚: 种子: 我的猜测:
活 动 二 植物 结构特点 传播方式
苍耳 依靠_____传播
葡萄 依靠_____传播
蒲公英 依靠_____传播
莲蓬 依靠_____传播


【作业设计】
1.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有关。
2.根据右图植物果实或种子的特点推测,它是利用( )传播种子的。
A.风力 B.动物 C.水力 D.自体
3.果实特点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关系密切,以下果实和种子特点不适合动物传播的是( )。
A.果实味道鲜美,动物喜欢吃
B.种子轻并有翅或绒毛
C.果实外表带钩或刺




5.种子的萌发
【教材简析】
种子是由前一代植物开花后的胚珠发育而来的,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能孕育植物新的生命。植物的种子获得适宜的条件,胚便由休眠状态进入到活动状态,开始生长,这个过程叫做种子的萌发。种子萌发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故本课内容的实际研究需要持续10天左右。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部分:1.“浸泡种子”,准备三种不同的种子,进行浸泡实验,旨在了解不同的种子在浸泡过程中都需要吸收水分;2.“种子的内部构造”,将浸泡后的蚕豆种子剥开,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内部结构。3.“发芽的蚕豆”,对浸泡的种子进行持续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结合种子内部结构的研究,发现种子各个部分的功能。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植物种子并不陌生,在三年级《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中,学生对各种植物的种子已经有所了解。但学生对种子的内部构造缺乏细致观察,很多孩子都认为子叶最终会成长为植物的根和叶,对于胚根和胚芽的特点和功能,学生并不笃定。四年级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种子如何成长为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参与到相关的探究活动中去。但对种子发芽过程的观察需要持续10天左右,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持续多日的观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做好提醒和督促工作,确保学生对种子发芽的全过程有整体认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的时候,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了解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知道种子的各个部分的名称,了解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个部分的功能。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感官及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能认真、细致并且持续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种子萌发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持续观察了解种子各个部分在萌发过程的作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未浸泡的油菜种子、黄豆种子、蚕豆种子,浸泡变软的油菜种子、黄豆种子、蚕豆种子,观察记录表,小刀,镊子,放大镜
演示材料:课件,带有刻度的烧杯(备用: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2分钟)
1.导入:[PPT2出示]种子是植物用来繁殖后代的,遇到合适的环境会发芽、生长,变成一株新的植物。
2. 揭题:你知道植物种子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吗?种子的每个部分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种子的萌发》。
二、探索种子的内部构造(预设30分钟)
(一)观察浸泡过的种子
[材料准备:浸泡过的油菜种子、黄豆种子、蚕豆种子和没有浸泡过的油菜种子、黄豆种子、蚕豆种子,放大镜](说明:上一节课时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三个烧杯分别浸泡了10颗油菜种子、黄豆种子和蚕豆种子,并且记录实验开始前的水量。)
1.设问:浸泡过的种子更便于我们研究。上节课我们用了200毫升水,浸泡了10颗油菜种子、黄豆种子和蚕豆种子,现在将种子取出来,同学们对比一下,水量有什么变化,水都去哪里了?
引导学生得出:水分被种子吸收了,种子发芽需要水。
2.提出要求:已经浸泡了两天的种子和没有浸泡过的种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PPT3出示]把观察到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预设:浸泡过的种子会膨大,变软。有些学生还能观察到种皮破裂并脱落,胚根和胚芽从种子内部生长出来。)
(二)研究种子的内部构造
[材料准备: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小刀、放大镜、记录纸]
1. [PPT4出示]提出要求: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1)请轻轻把蚕豆的种皮剥开,观察种皮是什么样子的。
小心将种子里的“豆瓣”分开,用放大镜观察两片子叶的连接处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2)将蚕豆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来。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并交流。
(2)[PPT5出示]讲述:我们观察到的蚕豆种子的这些部分,分别叫什么,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3) [PPT6出示]提出要求:这是大豆种子和花生种子,请你找一找这些种子的构造有什么相同之处。
(4)交流并板书我们所观察到的种子的构造。
(三)观察发芽的蚕豆
(说明:第(三)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思路,其一,学生将种子带回家进行持续观察,两周后根据观察的结果进行教学。其二,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发芽第3天、第6天和第9天的蚕豆种子,在课堂上直接发给学生进行观察。)
方案一:学生将种子带回家观察,两周后进行教学
1.引导学生研究种子的变化
(1)提出要求:植物种子的胚根、胚芽和子叶,在植物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继续观察它们的变化,帮助我们寻找答案!请大家把浸泡过的种子放在一个盘子里,底部可以铺垫餐巾纸或棉花,保持种子湿润。回家后继续观察种子的变化,并且记录在教科书第33页的表格中[PPT7出示]。
(说明:将种子发芽的后期观察布置为一项实践作业,让学生将种子带回家进行持续观察,两周后根据观察的结果进行教学——交流观察结果并根据观察所得推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
2.切除发芽实验
(说明:让学生将种子带回去进行观察,本节课的容量可能不够。所以,针对从很多学生认为子叶最终会发育成植株的前概念,安排了此项拓展活动,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和强化种子各个部分的功能的认知。)
(1)设问:切除部分子叶、胚根或胚芽后,蚕豆种子还会发芽吗?
(2)将切除部分子叶、胚根和胚芽的蚕豆种子,分别放入透明的一次性杯子中,进行跟踪观察。
(预设:该实验可由全班同学共同完成,准备一次性透明杯子,分别放入切除子叶、切除胚根、切除胚芽的蚕豆种子,放置在教室里,学生定期进行观察。)
3.资料阅读
(1)提出要求:了解种子的构造有助于人们培育植物,人们在培育植物时有时候会采用人工育种。读一读教科书第39页的拓展资料,想一想人工育种的好处。
(2)学生阅读和思考,并进行简单交流。
方案二:准备好不同阶段发芽的种子,分发给学生观察
[材料准备:发芽3天、6天和9天的种子,小刀]
1.提出问题:植物种子的胚根、胚芽和子叶,在植物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发芽3天、6天和9天的蚕豆种子,让我们通过观察它们的变化,帮助我们寻找答案。
2.将蚕豆种子分发给学生,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
3.全班交流展示,(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实物和观察记录),教师适机引导和追问。
引导得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发芽时,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子叶主要的功能是储存营养。(同时,可以告知种皮是包在种子外面的保护层,种皮上有种脐,种脐一端有种孔,水分从种孔进入种子,促进种子萌发。种孔也是种子萌发时,胚根从种皮突出的地方。)
(说明:若时间允许,可以择机进行方案一的“切除发芽实验”和“资料阅读”。)
三、种子和植物繁殖(预设3分钟)
1.小结: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等。植物的胚是有生命的,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它可以发育变成一株新植物。
2设问:[PPT8出示]绿色开花植物通常用种子来繁殖后代,但植物有时候也可可以用其他方式繁殖后代,你能举例吗?(学生尝试举例,教师进行指导并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相关资料。)
四、完成作业及点评(3分钟)

【板书设计】
种皮 种子构造 胚根(发育为植物的根) 胚 胚芽(发育为植物的茎和叶) 子叶(提供营养)

5.种子的萌发


【活动记录使用说明】
1.记录单1,在活动过程中记录。
记录单1:利用文字或图画记录(浸泡和没有浸泡)种子的不同特点
浸泡过的种子 没有浸泡过的种子
看一看
摸一摸


2.记录单2,画一画在研讨前填写,注一注在讨论归纳后填写。
记录单2:将蚕豆种子画下来,并且标注出种子的基本构造
画一画、注一注:






【作业设计】
1.将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