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活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活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资源简介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
2.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获得的事实,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金属的性质对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作用。
2.选择低成本的金属能完美地完成实验,节约利用资源。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难点
设计并进行实验。

三、教学准备

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坩埚钳、电池、导线、小灯泡、火柴、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铁粉、铜片、黄铜片(或白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性质,有几点呢?
生:色泽、密度、硬度、熔点、导电性等。
二、推进新课
1.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师:请大家观察并描述镁、铁、铜的颜色和光泽。
生:镁和铁是银白色的,铜是紫红色的,都有亮度,有金属光泽。
(2)师:黄铜和铜哪个的硬度大?
生:黄铜的硬度大于铜。
师:我们采用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
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硬度:铜片>铝片 黄铜片>铜片
(3)让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证明金属具有导电性(或导热性、延展性)。
师引导:用导线、小灯泡、电池串联成一个闭合电路看灯泡是否亮。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师:金属能与哪些单质反应?
生: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演示:用坩埚钳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紫红色铜变成黑色氧化铜。2Cu+O22CuO
(2)师:镁条、铝片、锌粒、铁片、铜片是否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能生成什么物质?
生:这五种物质只有铜片不反应,其他都有氢气生成。
师:怎样证明生成了氢气?
生:收集该气体,用导管导出点燃,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冷的烧杯,有水珠生成证明这种气体是氢气。
师:向五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镁条、铝片、锌粒、铁片、铜片,然后分别加入5 mL稀盐酸(稀硫酸),观察现象,是否有气体产生?是何种气体?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有什么现象?
生:除铜片的试管没变化,其余都有气体生成。铝片、锌粒、镁条的试管溶液无色,铁片试管溶液呈浅绿色。
师:通过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在金属活动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生成氢气。
3.金属与金属化合物反应遵循金属活动性强弱规律。
师:现有铁片、铜片、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同学们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我们学习过的金属活动顺序)。
学生设计并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按书上的表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铁片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铁片上附着紫红色铜、溶液由蓝色变绿色 铁置换出铜
铁片浸入到硝酸银溶液中 铁片上挂上银、溶液由无色变绿色 铁置换出银
铜片浸入到硝酸银溶液中 铜片上挂上银,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铜置换出银

  师:由上面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正确描述了金属的颜色,采取互刻、比较硬度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了金属的导电性及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

板书设计

1.金属的物理性质
(1) Mg、Al、Fe银白色有光泽,铜紫红色有光泽
(2)铜比铝硬、黄铜比铜硬
(3)灯泡亮证明金属导电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铜与氧气反应
2Cu+O22CuO
(紫红色) (黑色)
(2)活泼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Mg+2HCl===MgCl2+H2↑
2Al+6HCl===2AlCl3+3H2↑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Cu+HCl——不反应
2H2+O22H2O
证明结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 Fe+CuSO4===FeSO4+Cu
Fe+2AgNO3===2Ag+Fe(NO3)2
Fe+2HCl===FeCl2+H2↑
证明结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性质的认识。通过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分析设计总结的能力,通过现象看本质,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更加深刻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