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学 案 设 计课 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设计者执教者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1.经历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学习重点经历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懂得一定浓度的液体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学习难点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辅助手段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马铃薯、勺子各一个、热水、80克白糖、一只烧杯、一根小棒。小组实验:、每组酒精灯、金属勺子、火柴 滴管;每组马铃薯、勺子各一个、水、40克食盐、一只烧杯、一根小棒。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结论 沉 清水马铃薯 浮 盐水 糖水 (一定的浓度)改变浓度就会改变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流 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媒体资源设计及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观察马铃薯的沉浮。(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请学生观察它的沉浮状况。PPT课件播放视频,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实验操作解决问题联系生活解释运用反思评价总结提升观察它的沉浮状况。(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二、实验操作,解决问题(一)小组讨论,提出猜想1.小组讨论。2.汇报:可能液体中有一些其他物质,改变了液体的性质。(二)观察比较,实验验证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一个杯子中的液体清澈一些,一个杯子中的液体要浑浊一些。可能浑浊的那杯中加了可以溶解于水的物质。尝一下。加热。2. 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3.汇报: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较浑浊的杯中液体中溶解其它物质。液体中含有溶解的物质。(三)分组实验,深入探究1.观察实验记录表,明确要求。实验记录水的量食盐的量沉浮情况80毫升80毫升80毫升80毫升我们的发现:2.思考:实验之前应该注意些什么?阅读“温馨提示”。 3.小组实验。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8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3. 汇报实验发现:组1:我们组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往水中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而是加到第8勺的时候,马铃薯才浮起来。组2:我们组也是一勺一勺地往水中加盐,刚开始马铃薯还是沉在杯底的,直到加到第7勺,马铃薯才浮起来。生1:溶液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生2: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4.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5.一名小助手协助老师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其他学生观察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情况。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但只有液体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思考:怎样能让浮起来马铃薯沉下去吗?同桌讨论;一名同学上台操作。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但只有液体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三、联系生活,解释运用生答略那是因为死海中的水是盐水,而且盐水的浓度较高,所以人不会沉下去。四、反思评价,总结提升生答略3.把马铃薯放在不同杯子中的液体中,为什么一个沉一个浮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二、实验操作,解决问题(一)小组讨论,提出猜想1.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并找到一种方法来证明你的解释是正确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二)观察比较,实验验证1.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吧!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怎样证明杯中溶解了其他物质呢?这个办法好,不过,对于不明物质,我们是不能轻易尝的,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这个办法不错,让我们来试一试。加热后会怎样呢? 2. 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每个小组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3. 汇报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加热后出现白色颗粒说明什么?由此可见,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呢?(三)分组实验,深入探究1.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看看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不能上浮?(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教师对记录表进行简要说明。)2.同学们在实验之前应该注意些什么?出示小组实验的温馨提示:1.小组分工:一人加盐、一人搅拌、一人观察、一人记录;2.盐要一勺一勺地加,加盐(每一次尽量加满勺)的时候要边搅拌(搅拌时不用把马铃薯取出)边观察,溶解后再加。3.一次次的加盐直到马铃薯上浮为止。(边实验边记录)4.组织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教师追问: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4.引导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是什么样的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确实是因为液体的原因才使马铃薯浮起来的。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5.其他溶液达到一定的浓度也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老师请2名小助手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怎样能让浮起来马铃薯沉下去吗?这个实验再一次说明了什么?三、联系生活,解释运用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使马铃薯上浮,假如有一个足够大的容器,足够浓度的液体,能否让一个人也浮起来呢?地球上有这样的地方吗?(课件出示死海的视频)请根据本课所学解释死海现象四、反思评价,总结提升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品质或能力。将两个杯子放到实物展台上,这样使得学生观察得更加清楚。学生分大组进行实验,有助于学生仔细观察,便于从实验中有所发现。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用PPT课件呈现出实验记录表,教师进行适当的解释,有助于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要求。PPT课件出示小组实验的问题提示,一是让学生合理分工,提高小组互助学习的实效性;二是明确实验的步骤及要求,提高实验的效果。学生汇报时运用电子白板的展台功能或直接使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表,充分展示小组实验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的能力。这样的适度拓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所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兴趣,学以致用。反思总结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