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选题立意源于: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思索:中国民族众多,地大物博,为什么至今统一而不分裂?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可有可以借鉴之处?立意:通过淝水之战中的民族冲突、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发展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能力。二、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教材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初一上册最重要的两个知识点之一,通过学习此课,意在培养学生对改革与民族关系的认识。学情分析通过导学案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优势: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较为清晰,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劣势:初一学生阅读历史史料和赏析历史图片缺乏方法,对于民族关系与改革认识较为浅薄。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紧扣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教学)1.准确无误地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点,体现历史解释,注重时空观念。2.(1)通过的思索,引导学生对前秦战败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2)通过学生阅读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突出史料实证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3.(1)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了解,认识到国家发展与民族的关系。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2)通过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1、重点 淝水之战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2、难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2)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融中,得到启示和思考。五、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理念】:将中学历史教学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对史实的记忆转变为对历史的思考。【本课的课魂】:中华民族的交融与复兴。【教学方法】:讲述法、设问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语言导入:前面,我们曾领略过三国时期“千古风流人物”的英雄传奇,也曾见证过两晋兴衰时“江左风流王谢家”的辉煌荣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感受东晋与前秦的对峙,走进北魏,体会“风吹草低见牛羊”下那段往来岁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课教学】:胡汉交往文化冲突【淝水之战】观看视频淝水之战(2分15秒),了解淝水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从细节中分析民族关系和前秦战败的原因。原因:强征各族人民(无意愿)军队阵脚大乱(无斗志)战后迅速瓦解(无认同感)启示:凝心聚力,才能一统天下(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为后文民族交融、文化选择埋下伏笔)过渡语:前秦战败,所以政权很快瓦解,北方再次陷入混乱割据的局面,可是,各民族间的交融却并未因此停留,而在这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却开始崛起。2、阅读材料,思考北魏可以“马上得天下,可否马上治天下?”这个时候的北魏,又面临了怎样的问题?答: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改变现状→改革→向汉族学习先进文化过度语:面对民族矛盾与冲突,前秦选择罔顾人民意愿,强行东征,而我们的北魏,却有了不一样的选择。下面,我们进入本课的第二个子目——移风易俗,文化选择。二、移风易俗文化选择【北魏孝文帝改革】1、介绍孝文帝即位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目的。2、通过北魏地图与相关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原因、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影响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魏孝文帝诏书(选自《魏书》)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北魏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年·····严守礼制······绝酒肉········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出自《丧礼改革视野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注重史料实证对于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论从史出)过渡语:不难发现,整个改革措施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特点——全面向汉族学习,换言之,这其实就是鲜卑族汉化的过程。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如此举措,对北魏,对民族关系又有何影响呢?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活动时间小组讨论: 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民族的文化特色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说他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汉化进程,所以是千古明君。 你同意哪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点评: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们既要看到它积极方面,也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需得注意两者间的主次关系,鲜卑族的消失和孝文帝的汉化措施诚然有莫大的关系,对鲜卑族来说,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是孝文帝改革造成的,可对中华各民族漫漫发展的历史长河来说,孝文帝的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减少了民族隔阂,促进了北魏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对于孝文帝,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他积极的一面。(设计意图:通过对孝文帝功过的思考,培养学生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过渡语: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下面来看一下改革后民族交融的具体情况胡汉交流,民族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观看胡汉交融在生活习俗、方式上的表现的图片。2、阅读课本95页,民族交融共同进步的具体表现 3.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思考: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乃至现今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师总结:我国自秦汉开始,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连绵不绝,经过锤炼,这个民族哪怕曾一不小心跌倒,但仿佛每次都能从低谷中再次爬出,我们究其根本,最主要的还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内聚力,而这里面,各族人民对文化的认同,对民族交往的选择,则成了一个国家内聚力形成的关键。中国现今的富强,离不开的,是各族人民的支持,离不开的,也是各族人民对汉文化的高度认同,相信,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人民之康乐可期,国家之复兴可望!伟大的民族复兴梦一定会实现。(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学反思:缺:本课作为初一年级的最为重要的两课之一,知识点较多,记忆理解相对有些困难,以及涉及诸多历史材料,学生在史料史证上掌握较为薄弱,课堂氛围因此略微有些薄弱。优:本课充分体现了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史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学生课前预习较好,师生互动比较自然。 (共28张PPT)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第一部分族民胡汉往来政权冲突时间 作战双方 兵力对比 结果 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前秦─东晋87万VS8万以少胜多一、胡汉往来政权冲突——淝水之战自主归纳PK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从细节中,看民族关系与前秦的战败一、胡汉往来政权冲突——淝水之战杂居相处,交融在进行鲜卑族迅速崛起公元439年,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再次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考:北魏“马上得天下”,可否“马上治天下”?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鲜卑族 以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第二部分族民移风易俗文化选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 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二、移风易俗文化选择——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平城洛阳 (1) 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既是改革措施,又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2.内容平城鲜卑贵族集中,崇尚武力,不利于改革平城地处北方,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魏孝文帝诏书(选自《魏书》)说汉语后来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材料一二、移风易俗文化选择——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措施说汉语材料二二、移风易俗文化选择——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较汉服与胡服的区别?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孝文帝出行图》穿汉服胡服俑汉服俑具体措施说汉语材料三二、移风易俗文化选择——北魏孝文帝改革穿汉服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改汉姓具体措施说汉语材料四二、移风易俗文化选择——北魏孝文帝改革穿汉服改汉姓 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 ——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通汉婚具体措施说汉语材料五二、移风易俗文化选择——北魏孝文帝改革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北魏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年·····严守礼制······绝酒肉········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出自《丧礼改革视野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习汉礼具体措施说汉语材料五二、移风易俗文化选择——北魏孝文帝改革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习汉礼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用汉制具体措施 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洛阳迦南记》 材料二: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经过北魏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还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的文化特色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说他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汉化过程,所以是千古明君。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小组讨论第三部分族民胡汉交流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三、胡汉交融民族融合——交融中的发展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交融边境汉人《放牧图》三、胡汉交融民族融合——交融中的发展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汉族士大夫在烧烤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生活习俗的交融三、胡汉交融民族融合——交融中的发展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文化艺术的交融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民展。三、胡汉交融民族融合——交融中的发展阅读课本95页,找出民族交融共同进步的表现 民族交融领域民 族 交 融 的 表 现生产生活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民族心理相互学习实行君主专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相互借鉴吸收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三、胡汉交融民族融合——交融中的发展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想一想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基础升华领悟 1.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佛像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商鞅变法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D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9课.docx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pptx 孝文帝迁都.mp4 徐鲤-励精图治.mp3 淝水之战.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