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就应该一马当先,要有龙马精神。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2、写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3、文体链接。“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通篇借物比喻,属论说文体。“马说”即说马、论马。三、诵读,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食马者(sì) 粟(sù) 邪(yé)2、视频朗读3、读出感情《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在作者笔下,马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同情读出来。4、读准停顿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提示: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达不到(都不可能)。特别是第三段,“呜呼”前要停一下,因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停顿分为句中停顿、句与句之间停顿和段与段之间停顿。注意语速,不能快,要缓慢。5、教师范读提示:注意关键的词语表达语气《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11个)。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下面大家各读各的,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开始。6、自由朗读 提示: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句末的叹词——三个“也”要读出不同的语气。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要读出惋惜的语气。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③“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要读出作者的愤慨。小结: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注意句末叹词的语气。7、全班齐读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一)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交流,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1)世有伯乐①,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②伯乐不常有。故虽③有①本名孙阳。春秋时人, ②表转折。可是,但是 ③因此 即使擅长相(xiàng)马。名马,祇④辱于奴隶人⑤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⑥,不以千里称⑦也。④只是 ⑤指仆役,这里 ⑥(和普通的马) ⑦著称指喂马的人 一同死在马厩里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2)马之①千里者,一食②或③尽④粟一石。食⑤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①之,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吃一顿 ③有时 ④吃尽 ⑤通“饲”,喂是①马也,虽②有千里之能,食③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④,且①这样 ②虽然 ③吃 ④见:通“现”,表现在外面⑤欲与常马等⑥不可得,安⑦求⑧能千里也?⑤尚且 ⑥等同,一样 ⑦怎么,哪里 ⑧他,代千里马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①驱使它 ②按照正确的方法 ③竭尽它的才能 ④通晓它的意思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 材:通“才”,才能策而临⑥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⑧? 其⑨真不知⑩马也。⑤拿马鞭 ⑥面对 ⑦难道,表反问语气 ⑨恐怕,表推测语气⑧邪:通“耶”,“吗” ⑩懂得,了解,认识译文: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全班齐读课文)(二)识记,知识积累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仅。②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④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才干。⑤执策而临之:面对。2、通假字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②才美不外见(同“现”)3、一词多义①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②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食不饱(吃)③其 不知其能千里(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④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语气助词,无意义)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⑤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⑥以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接的连词。)②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④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⑤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5、词类活用①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五、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这篇文言文。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第一课时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 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1、作者简介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2、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通篇借物比喻,属论说文体。“马说”即说马、论马。3、文体链接。1、读准字音。祗( ) 骈( ) 槽枥( ) 食马者( ) 粟( ) 邪( )zhǐpiáncáo lìsìsùyé2、视频朗读 《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在作者笔下,马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同情读出来。3、读出感情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读准停顿 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下面大家各读各的,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5、教师范读提示: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句末的叹词——三个“也”要读出不同的语气。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要读出惋惜的语气。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③“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要读出作者的愤慨。6、自由朗读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7、全班齐读(一)合作交流,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1)世有伯乐①,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②伯乐不常有。故虽③有名马,祇④辱于奴隶人⑤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⑥,不以千里称⑦也。 ①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②表转折。可是,但是 ③因此 即使④只是⑤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⑥(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⑦著称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②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一顿。?有时?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犹,尚且。?通“饲”,喂。这样虽然吃相等怎么 他,代千里马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用鞭子打的意思?按照正确方法。?竭尽它的才能。材,通“才”。?通晓它的意思。?面对?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喂养 代词,他们 ?表反问,“难道” 译文: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二)识记,知识积累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执策而临之:( )只,仅有时犹,尚且才能、才干面对2、通假字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才美不外见( )3、一词多义①能 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食不饱( )同“饲”,喂同“现”才能能够同“饲”,喂吃不知其能千里(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其代千里马表示加强诘问语气表示推测,恐怕代词,它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④之结构助词,的语气助词,无意义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代千里马⑤策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⑥以 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凭借按照4、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古义: ;今义: 。)②故虽有名马(古义: ;今义: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 ;今义: 。)④是马也(古义: ;今义: 。)⑤策之不以其道(古义: ;今义: 。)这样以后表顺接的连词即使虽然有时或者,并列连词这样判断词正确的方法道路5、词类活用①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1、朗读并背诵这篇文言文。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3.《马说》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 23.《马说》第1课时精品课件.ppt 23.《马说》视频朗读.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