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知识系统表解?【本章总系统】?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理论: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步 骤内 容观察现象科学发现离不开观察。科学观察要在自然常态条件下进行,观察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必须周详,并记录,对观察到的现象还要进行客观的描述。提出问题步骤:思考(对观察到的现象做深入的思考)→提出探究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价值)→组内交流(看看组内的其他同学能否准确理解你有意思)→修改完善→确定题目作出假设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尝试回答。设计实验设计检验假设是否正确的实验方案,具体步骤包括:确定实验思路→选择材料用具→设计方法步骤→预期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若结果与预期相符,可得出实验结论。若结果与预期不符,查找原因,进行解释。总结交流陈述内容(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结论)→听取质疑→进行解释→修改完善。进一步探究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其它未知问题。实验目的(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步??骤观察现象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稍等一会儿,就可见到有水分渗出。将置于空气中刚刚萎蔫的青菜叶片泡在清水中,稍等一会就可看到青菜变得硬挺了。提出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会出现水分进出细胞的现象,那么什么条件下植物细胞会吸水,什么条件下植物细胞会失水呢?作出假设因为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那么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的原生质层也就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这样成熟的植物细胞就会与外界溶液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会使植物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会使植物细胞失水。??设??计??实??验确定思路将植物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会观察到中央液泡变小,细胞皱缩;再将细胞浸润在清水中,中央液泡会变大,细胞膨胀。选择材料用具材料: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器材: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试剂: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设计步骤预期结果步骤操作方法结果预期中央液泡的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细胞大小制片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低倍镜观察。大紧紧贴着细胞壁基本不变质壁分离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低倍镜观察。变小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质壁分离复原的观察盖玻片一侧滴清水,另一侧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低倍镜观察。逐渐恢复原来大小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基本不变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水分子是可以出入细胞膜(在本实验中是原生质层,下同)的物质;而且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向取决于细胞膜两边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跨膜运输的过程。同时也证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因为蔗糖分子并未如水分子那样进出细胞膜。表达交流略进一步探究本实验中还可提出如下问题,做进一步的实验探究:植物细胞会由于过多吸水而涨破吗??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方?法现?象推测或结论膜成分的探究19世纪末欧文顿用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构成。20世纪初?分离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膜,并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的蛋白质膜静态结构的建立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将丙酮提取的人红细胞膜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20世纪40年代?推测?蛋白质分子覆盖在脂质两边20世纪50年代罗伯特森电镜观察细胞膜细胞膜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中间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暗层是蛋白质分子。膜动态模型的建立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技术用于生物膜的研究?膜蛋白有的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中1970年?绿和红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鼠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细胞融合 开始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一半发红色荧光,37 ℃40 min后荧光均匀分布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尼克森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运输方式比???? 较举 ?例意 ???义运输方向是否需载体蛋白协助是否耗能被动运输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扩散否否水、O2、CO2、甘油、乙醇、苯?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扩散是否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运输低浓度一侧→高浓度一侧是是无机离子、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进细胞叫胞吞;大分子物质出细胞叫胞吐。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