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章《宇宙》第二课《月相变化》p48-50页【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学生首先根据生活中的记忆,亲自动手将自己记忆中的月相裁剪出来,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随后小组合作学习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简介,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并根据模拟实验简介进行模拟实验,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模拟学习学生将会用一个宏观的态度来审视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有序观察和推测月相变化的规律。【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建立还很不完善,依靠发挥想象力,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月相的概念也只是印象中有圆月也有缺月,但都不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农历的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圆月概念几乎是无。学生只知道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的月亮才是圆的。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太阳、地球、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有直观的教学及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课件的辅助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月相变化。【单元目标】《月相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宇宙》单元中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承接上堂课《地球的卫星——月球》的教学,更加深入地介绍月亮的奥秘,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为后面《日食和月食》的教学做了铺垫,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动手裁剪记忆中的月相,并对月相变化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及假设。2.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实验来解释自然现象——月相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2.培养学生对宇宙奥秘的兴趣,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探索欲望。3.一个月中上半月和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教学重点】1.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1.模拟月相变化规律实验的各个部分所代表的天体部分。2.一个月中上半月和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学生准备:圆纸片、粗记号笔、活动记录等。【教学过程】一、舞蹈激趣,引入课题1.激趣引入。2.学生说说自己见到过的月相引出课题。3.由八月十五的月相引出活动一。二、小组合作,初探月相1.老师在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放了一些圆片和一张探究单,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剪出不同的月相,完成探究单。2.活动流程:(1)先在组内交流讨论:一个月当中月亮都出现过哪些形状?这些形状是怎么变化的?有没有什么规律?(2)然后快速的分工,剪出不同的月相,完成我们的探究单。(暗的一面用阴影表示)(3)将完成的探究单贴在黑板展示栏。(4)小组内交流观察黑板上各小组贴出的月相变化图,有什么发现?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5)指名汇报(6)请个别小组解说这样贴的原因?3.发现问题,引出活动三。三、深入探究,模拟实验1.过渡:同学们,既然有问题我们就要做实验,那么我们该做什么实验呢?2.学生根据要求做模拟实验。(1)组内先分工,记住角色。(2)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 (3)组内交流记录: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发现月相在一月当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全班交流,得出月相变化规律: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向右) ,下半月由圆到缺(月相向左)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1.巩固应用2.继续观察白天的月相。【板书设计】??????????????月相变化 缺 右 上 下 左边 半 半 边亮 月 月 亮圆备注: 教学时会张贴不同的月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