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认同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科学精神
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阐述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运用具体事例展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方式
法治意识
运用具体事例展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方式,了解党依法执政的表现。
公共参与
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教学难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思考]
(1)材料中所提的“解体”是指什么?
(2)分析西方列强入侵给近代中国的重大影响。
教师讲述:那从材料中“解体”指的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瓦解,伴随着外来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变,各种政治势力在中国交错较量。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第一课第一框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新课讲授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图片展示探究分析
教师讲述: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原因: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
(2)国情: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创设情景]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这种基本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任务。
[探究任务]
(1)结合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矛盾。
(2)面对当时的国情,中国面临什么样的历史任务?
提示:这一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提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教师讲述: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它们相互交织。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决定因素: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2)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近代的历史是一部苦难的历史。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沉沦、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战,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史诗。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并相继提出自己的方案。第一种方案: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护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要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第二种方案,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第三种方案,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探究任务]
(1)前两种方案为什么行不通?
(2)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为什么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提示: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规律,注定了第一种方案会失败。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和不彻底性,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第二种方案也失败了。
提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并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教师讲述:1.三种建国方案
代表
政治主张
实践结果
第一种
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
极力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其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
第二种
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
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
第三种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
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1924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
(2)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3)意义: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4)前景: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从北京城往西100多公里,顺着一条奔流的小溪,可以到达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堂上村。1943年,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诞生在这里,并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歌曲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来,毛泽东作了修改,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
[探究任务]
为什么毛泽东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说一说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断中国”的理解。
教师讲述:1.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1)社会条件:中国在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其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2)出现:随着官办和外国人开办的工业企业的创建,中国出现了最早的近代产业工人。
(3)特点
①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组织成为阶级力量。
②他们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之下,富有斗争精神,具有革命性。
③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先进性。
④中国产业工人成为一支日趋重要的社会力量。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担当
(1)成立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目标: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3)使命: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4)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5)成就
①推翻了三座大山。
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④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3.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判一判] (1)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
三、课堂结语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8年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验证了一条真理: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建立新中国。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