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生物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生物八年级下册
六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繁殖
一、开发和结果
1、花是由花芽发育而来的,花的结构:
花柄、花托 连接、支持作用
花瓣、萼片 保护花的内部结构,吸引昆虫
雄蕊 花药:内有花粉,花粉内含精子
花丝:支持花药
柱头:接受花粉 花的主要部分
雌蕊 花柱:连接子房和柱头
子房 外有子房壁内有胚珠
产生卵细胞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花药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放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2)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
3)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胚珠里面有卵细胞,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4)受精(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纷纷凋落,惟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
5)两个精子分别和卵细胞与极核融合的受精,叫双受精。
花柱和柱头 凋落
雌蕊 子房壁 果皮
子房 珠被 种皮 果实
胚珠 受精卵 胚 种子
受精极核 胚乳
二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 。
⑴扦插: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插穗),或插入土、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⑵嫁接: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⑶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形成愈伤组织→长出丛芽→生根→移栽成活。既能在短期内获得大批同种植物,又能防治植物病毒侵害。
3.判断有性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生殖,也称繁殖,生物孳生后代的现象,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生殖方式可分为两类,即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三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过程 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2.特点: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3.完全变态: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如:家蚕、蜜蜂、菜粉蝶、蝇、蚊) 4.不完全变态:受精卵→若虫→成虫 (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 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若虫经5次蜕皮,不经过蛹期,发育成有翅能飞的成虫。 5.防治害虫的最佳时间:幼虫时期。 四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鸟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的概念: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只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的一类动物 2.行为表现: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成蛙 3.生殖特点: 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这是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小、种类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种类: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5.鸟卵的结构: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胚盘内含有细胞核;卵黄外的卵白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卵壳和卵壳膜起保护作用。 6.鸟的生殖过程的行为表现: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五、人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2.受精和胚胎发育
卵细胞成熟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沿输卵管往子宫移动,着床在子宫内膜里。
胚儿:胚胎第二个月末到出生从前的胚胎。
胚胎在子宫发育需养料、氧气,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产生废物也通过胎盘从母体排出。(胚胎母体子宫发育280天左右)
分娩:胎儿成熟以后,通过阴道从母体里出来。
人类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有卵细胞的卵黄提供,以后需要的养料和氧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产生的废物也通过胎盘由母体排出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变异
?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细胞核中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一挑染色体上一般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例如:人体一个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46个DNA分子、约30000个不同的基因)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双螺旋结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
每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
体细胞和受精卵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成对的基因也一样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基因也成单存在
三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控制性状的基因一般是 成对存在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而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2、 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 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 Dd
四、生物变异和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如太空椒);.不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不改变,仅由外界环境直接作用引起的变异(如光照的差异引起同种作物叶片颜色差异)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书(p35)
五、遗传病和人类健康
遗传病:有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叫遗传病,
如:血友病、白化病、色盲、先天性心脏病等
近亲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禁止近亲结婚:近亲含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可能都把相同的隐形致病基因传给了子女,增大了隐性遗传病发病的几率
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婚前体检、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
六 人的性别遗传 1.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XY 女:44+XX) 2. 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3.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一、生命起源过程
1.生物与非生物组成物质:碳、氢、氮、氧等。
2.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原始大气(水蒸气、氨、甲烷) 简单有机物 原始生命 丰富多彩的生物界
3.生物进化证据:生物化石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5.生物进化历程
植物:原始生命体→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原始生命体→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节肢软体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二、生物进化的原因: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过程:过度繁殖(现象)→生存斗争(过程)→遗传和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4.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三、生物进化的观点
1在人为条件下(根据人们的兴趣、爱好)对生物进行的选择叫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方法之一。能加快物种形成速度)
2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现象叫自然选择(物种形成速度非常慢)
3达尔文自然学说
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4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通过遗传逐代积累,直到形成新物种。
基础:遗传、变异 动力:生存竞争
变异是不定向的(既有有利变异,也有不利变异)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四、人类起源过程
1、人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2、类猿人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
3、人与类人猿本质区别:人能劳动、能在劳动中制造和使用工具;人有语言,有思维。
4、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
七单元 我们周围的环境
第一章我们生活在地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动物)
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如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5.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6.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草 兔子 狼
(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2)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7、食物网: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状结构。
(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时,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8、拟态、保护色等适应现象
1、生物适应性具有普遍性: 拟态是某些动物的心态和体色同其他生物和环境中的物体十分相似的现象。
保护色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颜色相似的体色。
2、生物的适应性具有相对性,当生活环境变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就不存在了,生物对周围环境也有影响(如蚯蚓能改良土壤)
第二章 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自然资源:凡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2.自然资源:①不可再生资源:有些资源不能更新或补充,利用一些就减少了一些(金属矿石、化石燃料)
②可再生资源:有些资源可以再生或更新。(水、生物、土壤)
3、为什么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如果利用自然资源不合理,超出了它的承载量和支付能力,就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
4、人类影响环境行为:
1)对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
2)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等破坏问题
5.人口膨胀的严重后果:粮食匮乏、交通堵塞、住房紧张、水资源短缺等
6、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重金属污染。
7、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
8、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有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9、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10、臭氧层能够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控制和停止使用氟利昂,以减少含氮废气的排放,是防止臭氧层破坏的关键。
11、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以下工作:保护森林和植被
控制酸雨,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八单元 生物技术与社会的进步
一、常用的生物技术
1、发酵原理:利用乳酸菌或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使之繁殖,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或酒精等的过程
2、制作过程:灭菌 接种 密封 发酵
二、食品保鲜技术
常用方法:加热杀菌、冷藏、冷冻、干燥、真空包装等
三、现代生物技术
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的意义p122
四、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
1、医药生物技术 2、农业生物技术
3、环境生物技术 4、海洋生物技术
5、生物制造和生物处理工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