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原卷版)选择题:1.(2018·山东青岛)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2.(2019年山东青岛)《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3.(2018·山东聊城)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4.“自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文中的“真龙天子”指的是( )A. 宋高祖赵构 B. 宋太祖赵匡胤 C. 宋真宗赵构 D. 宋真宗赵匡胤5.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 陈桥驿兵变 B.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 唐末农民战争 D. 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6.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 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 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D. 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7. 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 )A. 分化事权 B. 减少数量 C. 限制自由 D. 使用亲信8. 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 分解宰相权力 B.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 分散知州权力 D.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9.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10.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元世祖11.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A. 西周 B. 汉 C. 唐朝 D. 北宋12. 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 各州府设通判 C. 削弱相权 D. 镇压黄巢起义13.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防止和杜绝了唐末五代以来武将跋扈和兵移政变局面的出现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③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④使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出现财政危机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14.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下列有关这一方略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践扈弊端的重现B. 造成轻视军事建设的后果C. 主要特点是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D. 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15.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在这种说法中也淹没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那么在唐朝和宋朝之间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 )A. 南北朝时期 B. 三国时期 C. 春秋战国 D. 五代十国二、综合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二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材料三 如下图。(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太祖”指何人?(2)“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3)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4)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如何“夺其权”的?1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2)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解析版)选择题:1.(2018·山东青岛)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答案】B【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选B。2.(2019年山东青岛)《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和材料可知,五代十国历史的演变是各地方军事力量较量的结果,北宋统治者为了避免历史的重演,吸取唐末武将藩镇割据的教训,因此改变统治策略,削弱武将对军队的调度指挥权。重用文官,体现出重文轻武政策。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2018·山东聊城)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致意思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即读书的行为高于一切。反映了宋朝重文,重读书;“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做针。反映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材料“宋朝”是时间提示,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说明宋朝比较重视读书,不做军人,结合所学,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装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由此可确定答案。4.“自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文中的“真龙天子”指的是( )A. 宋高祖赵构 B. 宋太祖赵匡胤 C. 宋真宗赵构 D. 宋真宗赵匡胤【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的“自陈桥兵变,黄袍加体”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所以真龙天子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故答案选择B5.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 陈桥驿兵变 B.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 唐末农民战争 D. 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所以答案选择B6.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 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 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D. 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故此题选A.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是解题的关键,宋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7. 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 )A. 分化事权 B. 减少数量 C. 限制自由 D. 使用亲信【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的宰相不止一个,在宰相下有设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所以通过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A项符合题意。BCD项的说法均不正确,故选A。8. 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 分解宰相权力 B.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 分散知州权力 D.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同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借以分知州的权力。分解宰相权力的是在宰相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是在地方设置转运使。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措施是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与分权无关。故选C。9.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故此题选B.10.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元世祖【答案】C【解析】诗中提到的陈桥驿,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指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他就是宋太祖。后为加强君权,削夺大将兵权。ABD中的人物均与题干史实无关。故选C。11.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A. 西周 B. 汉 C. 唐朝 D. 北宋【答案】D【解析】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今属河南),史称“北宋”。 赵匡胤便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故选D。12. 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 各州府设通判 C. 削弱相权 D. 镇压黄巢起义【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故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镇压黄巢起义.故此题选D.13.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防止和杜绝了唐末五代以来武将跋扈和兵移政变局面的出现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③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④使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出现财政危机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积极作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它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也导致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宋朝军事实力较弱,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冲突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所以①②③是正确的选项;使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出现财政危机这是消极作用,不是积极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④,所以答案选A。14.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下列有关这一方略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践扈弊端的重现B. 造成轻视军事建设的后果C. 主要特点是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D. 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是因为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践扈导致政权更替频发,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为避免重蹈覆辙,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重文轻武的弊端是造成了军队战斗力削弱,但不是因为轻视军事建设,宋朝的军费开支占政府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众多;重文轻武的特点是提升文官地位,抑制武将,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重文轻武也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故ACD说法正确,B项说法错误。故选B。15.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在这种说法中也淹没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那么在唐朝和宋朝之间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 )A. 南北朝时期 B. 三国时期 C. 春秋战国 D. 五代十国【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07年朱温灭唐以后,中原地区又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唐朝和960年建立的宋朝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五代十国,D项符合题意;A. 南北朝时期从220年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B.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 C. 春秋战国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ABC在时间与题干不符,故此题选D。二、综合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二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材料三 如下图。(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答案】(1)重文轻武政策。【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做人莫做军、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可知,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答案】(2)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解析】(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答案】(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作用:科举制度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解析】(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太祖”指何人?【答案】(1)赵匡胤。【解析】(1)依据材料内容及出处(《续资治通鉴长编》)结合所学可知,“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2)“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答案】(2)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解析】(2)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北宋建立前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3)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答案】(3)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掌控的士兵。【解析】(3)依据材料“……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及所学可知,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掌控的士兵。(4)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如何“夺其权”的?【答案】(4)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解析】(4)依据所学知识,针对地方割据势力,赵匡胤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了君权。点睛: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对基础知识的熟练记忆。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为消除地方割据势力,赵匡胤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此即可得出答案。1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答案】(1)根本原因:藩镇的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解决办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解析】(1)根据材料中“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可知,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藩镇的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根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可知,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2)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答案】(2)“权”指削实权;“钱”指制钱谷;“兵”指收精兵。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解析】(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权”指削实权;“钱”指制钱谷;“兵”指收精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表现在,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答案】(3)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解析】(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使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年级 七年级主备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1、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重难点)3、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课堂教学流程】【学案自学 梳理知识】任务一: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 陈桥驿 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改国号为宋,以 开封 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 宋太祖 。 (2)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解除__禁军_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在中央,宋太祖采取__分化事权 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派 文臣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 通判 ,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___转运使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2.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 武将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__文臣____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__宋太宗__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科举制 。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3)作用: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_尚武轻文_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__兵变政移 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互助探究 生成能力】任务二:【合作探究】1.结合材料及教材第29页相关史事,说说北宋统治者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 赵匡胤:“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项目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军事 中央 地方 任务三:【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材料: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成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职。 ——倪方六《古代“高考”阅卷前要糊名易书 许落榜生查卷》 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精讲点拨 总结归纳】任务四:【动动手】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检测提升 巩固新知】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D ) A.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 B.北宋是在北周的基础上建立的 C.北宋以开封为都城 D.北宋最终实现了对全国的再次统一 2.为了解中国古代帝王的风范,小龙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宋史本纪?赵匡胤》。从中他可以了解到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 ) A.集中军权 B.集中行政权 C.集中财权 D.集中司法权 3.(涿州校级期中)为了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4.转运使是我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 B ) A.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B.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 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 D.解决支付给辽、西夏岁币的财源 5.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A ) 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6.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C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C.强化宰相的权力 D.将地方赋税大部分上缴中央7.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C ) A.宋朝官员都是文人 B.知人善任 C.重文轻武 D.分化事权8.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下列哪一副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溺酒色误王国 D.陈桥(驿)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9.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10.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C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11.改变唐末以来“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现象的措施是( C ) A.设立郡县 B.推恩削藩 C.整顿禁军 D.派驻通判12、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实施的措施是:( C ) A、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B、设司隶校尉监督百官 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D、设置通判和转运使 【课后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第6课《北宋的政治》部编版 七下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视频:北宋建立新知导入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目标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重难点)目标3: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重点)学习目标【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自主学习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事件:定都:960年赵匡胤(宋太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东京(今开封)新知讲解从这两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北宋的统一有什么特点?北宋并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出现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合作探究宋(1)方针: "先南后北" (2)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消除南方割据政权新知讲解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来, 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 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 其故何也? ”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小组探究: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限制武将的权力?这些措施有哪些利弊?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教材及相关史事,说说北宋统治者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合作探究唐末五代,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132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原因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措施:(1)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新知讲解(1)军事上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病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梁溪全集》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1)军事上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2)政治上措施: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宋太祖为强化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利弊。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②地方: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2)政治上(3)经济上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北宋转运使的设置,对加强中央集权有什么作用?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3)经济上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皇 帝中央集权削弱相权总体方法:分化事权具体措施2、由 政事堂、枢密院 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1、设 参知政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强化君权影响:利让权利互相制衡监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管控地方财政,消除割据经济基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弊官僚机构庞杂——冗官、冗费地方财政空虚——积贫探究:归纳宋太祖为强化集权,在政治上的措施,有什么利弊。合作探究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曹翰《退将诗》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阅读右边材料,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原因: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将的地位低于文官。重文轻武的政策新知讲解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①重用文官宋太祖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措施: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视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臣统兵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知识拓展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知识拓展②限制武将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宋代,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措施:新知讲解措施:材料一: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成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职。——倪方六《古代“高考”阅卷前要糊名易书 许落榜生查卷》材料二: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材料三: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预计海外华侨等600余人新知讲解表现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科举考试图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两宋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糊名、誊录宋朝四大书院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 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由于宋太祖是武将出身,通过兵变夺取政权。因此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大量重用文臣的现象。“重文轻武”是北宋政治的一大特点。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而且,北宋并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同时并存的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北宋的命运如何,我们下节课继续了解。课堂总结板书设计1.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2.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AC巩固训练3.改变唐末以来“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现象的措施是( )A.设立郡县 B.推恩削藩C.整顿禁军 D.派驻通判4、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实施的措施是:( )A、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B、设司隶校尉监督百官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D、设置通判和转运使CC 5、我国河南开封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陈桥驿兵变遗址,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这“一人”是( )。A、赵光义 B、赵匡胤C、朱全忠 D、赵匡义6、宋初大将曹翰写诗写诗曰:“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他发出这样的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A、宋朝武将社会地位低下 B、宋朝武将待遇极差C、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宋朝政府轻视武备军队BC7、历代封建统治者夺取政权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宋太祖赵匡胤取得政权是通过下列哪一种方式( )。A、割据军阀进行叛乱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皇族内部争夺帝位 D、朝中大将发生兵变D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 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目标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目标3: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来(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结合教材和相关图文材料,总结归纳北宋的建立。 2.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3.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又做了些什么? 4.(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1)小组合作探究:(2)归纳总结:①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②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③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目标导学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目的)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视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1)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交流探究:(2)教师归纳: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2.(多媒体出示材料:)阅读教材,分析归纳重文轻武的措施?措施:②限制武将3.(多媒体出示材料:)阅读教材,分析归纳重文轻武的措施?措施: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4.(多媒体出示问题:宋朝重文轻武造成的影响和弊端?)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弊端: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②将不专兵,兵无 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③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由于宋太祖是武将出身,通过兵变夺取政权。因此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大量重用文臣的现象。“重文轻武”是北宋政治的一大特点。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而且,北宋并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同时并存的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北宋的命运如何,我们下节课继续了解。教学反思: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因为本课采用了在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视频:北宋重文轻武政策h264_720x576_800k.mp4 教学视频:宋太祖加强军权措施h264_720x576_800k.mp4 教学视频:杯酒释兵权h264_720x576_800k.mp4 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原卷版).doc 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解析版).doc 第6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doc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课件.pptx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