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教案 第8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3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教案 第8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3份打包)

资源简介

8.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区分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即兴采访。采访对象:班里少数民族同学、汉族同学各若干名。采访问题:(1)对少数民族同学:你属于哪个民族?作为少数民族,和汉族同学相处得怎么样?(2)对汉族同学:平时你是怎样和少数民族同学相处的?(3)对所有同学:请用几个词简要概括我们班里民族关系状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歌曲中反映的融洽的民族关系正是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缩影。那么,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如何?我国为什么能形成这样的民族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巩固这样的民族关系?这就是本节课即将探讨的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含义
原因
表现
民族
平等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我国各民族无高低优劣之分,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
民族
团结
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加大对少数民族的对口支援
各民族
共同
繁荣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越来越辉煌
注意:
(1)民族平等与民族差别是两个不同概念。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客观存在着。
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别,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用民族平等来否认民族差别的存在,不利于正确解决民族差别。民族差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民族习惯、民族传统是没有必要消除的,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逐步消除。
(2)民族平等并不意味着民族平等的目标已经实现;民族平等并不意味着各民族间发展程度是一样的;民族平等不仅是指政治地位的平等,还包括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平等;民族平等不仅是指平等地享有权利,还包括平等地履行义务。
(3)各民族共同繁荣并不意味着各民族同步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不仅指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还包括政治、文化的共同繁荣。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体对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肩负的责任
主体
措施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作用,提高执政能力,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政府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履行政府职能,统筹区域发展
人大
通过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督促相关国家机关落实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
政协
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为民族地区发展建言献策
公民
①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②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维护民族平等。③贯彻和遵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以自身的行动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④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觉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8.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地区的自治权
2、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及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预习本节知识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仅是因为我们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那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必然性和优越性?这就是本节课即将探究的课题。
(二)、讲授新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实施了与之配套的法规、规章、条例等。
2.正确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地位
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前提、
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其他行政地方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实施
范围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既不能把“各少数民族”理解为“各民族”;也不能把“聚居”理解为“居住”
自治
地方
自治地方一方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另一方面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核心内容
自治权
自治
机关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既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具有双重性
必然性
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优越性
(国家角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民族角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的关系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区别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内在
联系
①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行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而我国的民族政策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对基本原则的具体落实;②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从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的实行则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
注意:
①民族自治区设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而不是设立在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也不是设立在各民族聚居的地方,更不是设立在某一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②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机关不包括民族乡,民族乡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③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行政机关(人民政府),民族自治机关不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课堂小结:
1.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维护新型民族关系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础)。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
(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基本制度)。
(4)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证)。
(5)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8.3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便正确的分析宗教这一社会现象。
情感意识价值观目标:学生主动地关心宗教和性交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命运,形成责任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让广大信教群众形成爱国爱教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教学难点: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许多国家、地区冲突都与民族和宗教问题有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多种宗教并存。但是,我国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与某些国家和地区相比,可谓“风景这边独好。”这一良好局面,不仅与我国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有关,也有我国执行了正确的宗教政策有关。那么,我国坚持怎样的宗教政策?这就是本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1.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政策
注意点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非鼓励公民信教。②国家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这里的“正常”,其实就是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④宗教不能干预国家行政、教育、司法等。⑤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教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并不是要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而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这项权利。②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和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国家有必要对宗教事务依法进行管理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①我国的宗教采取自治、自传、自养的方针,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②我国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不是要阻止宗教界开展对外交往。③我国宗教界的对外交往,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部分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做到“两个要求”“两个支持”。②也不是说宗教已经不存在消极作用,而是通过对宗教进行引导,限制其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
2.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要求
(1)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2)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意:
(1)不能认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鼓励公民信教。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2)不能认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的本质就会发生变化。宗教在本质上仍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3)宗教信仰是个人的私事与宗教无小事并不矛盾。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宗教无小事是指能否处理好宗教问题涉及民族关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与兴衰,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成败。宗教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因为宗教是个人的私事而认为宗教问题是小事。
(4)封建迷信活动与正常的宗教活动不是一回事。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在法律允许的宗教场所内进行的,是信教群众表达宗教感情、举行宗教仪式、共度宗教节日的各种活动。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封建迷信是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使用欺骗手段、以索取钱财为目的的活动。
(5)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冒用宗教的旗号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课堂小结:
如何辩证地看待宗教的作用?
(1)从性质上看:宗教从产生至今,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应该看到宗教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也发挥了(着)一些积极作用。
(2)从不同性质的宗教活动看:非正常的宗教活动只起消极作用,而正常的宗教活动则有利有弊,尤其要看到其可以为社会和谐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起积极作用。
(3)从时空角度看:从时间上看,宗教一直以消极作用为主,近年来宗教的积极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充分;从空间上看,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4)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