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中考复习资料,补习资料(含知识讲解,巩固练习):22总复习 燃料及其利用(提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化学中考复习资料,补习资料(含知识讲解,巩固练习):22总复习 燃料及其利用(提高)

资源简介

总复习:燃料及其利用(提高)
【考纲要求】
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一些防火、防爆的安全知识和灭火方法。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开发各种新能源和使用清洁燃料的重要性。
【知识网络】
煤: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
化石燃料 石油:混合物(主要含碳、氢等元素)
天然气:混合物(主要成分是CH4) CH4+2O2 点燃 CO2+2H2O
充分燃烧,节约使用
合理使用燃料 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燃料 化石燃料综合利用
氢能源—最理想的燃料
开发新能源 可燃冰
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等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酸雨、温室效应等

有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达到燃烧所需的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足够的氧气
燃烧 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质隔离
灭火原理 隔绝氧气
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典型例题】
类型一、考查燃烧与灭火
1.(2019?闵行区一模)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增加易燃物,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旺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烧更旺
D.提高物质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
【思路点拨】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都能够促进燃烧;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判断灭火的方法。
【答案】A
【解析】“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
故选A。
【总结升华】“火上浇油”的含义很丰富,本题要求用化学知识解释,只能根据字面意思解释了。
2.请你回忆课堂上与同学们讨论的下列问题: (1)用水灭火,是灭火常用的“冷却法”。请你简述“冷却法”灭火的原理 ;
(2)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请你分析灭火的原理

(3)下列是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请你用序号指出“禁止带火种”的图标是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的图标是 。
【思路点拨】根据燃烧的条件来选择灭火的原理,来完成(1)(2)的解答;根据图标的意义和平时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并完成(3)的解答。
【答案】(1)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清除或隔绝可燃物,阻止燃烧区域的扩大 (3)d a
【解析】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要破坏其中的任一个条件即
可。水蒸发时吸收热量,可以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是利用了隔离可燃物的原理。
(3)根据图标的意义,知禁带火种的图标为d,而易燃物的图标为a。
【总结升华】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破坏燃烧的三大条件之一,使燃烧反应停止,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如将可燃物与燃烧区隔离;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时不但要考虑使用什么原理和方法,还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灭火计划。
3.如图所示为小真同学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信息点:当吸入或接触五氧化二磷粉尘时,能与粘膜表层、眼、皮肤的水分反应,对局部有强烈的腐蚀、刺激作用,严重者可引起中毒性肺炎、肺水肿)请你根据图中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 (2)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的原因 。
(3)该实验装置存在的问题是 。
【思路点拨】根据题干和题图信息、燃烧的条件分析判断。
【答案】
(1)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3)实验装置不够密闭,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会逸散,污染环境
【解析】从题中的信息点可知五氧化二磷粉尘属有毒物质,白磷燃烧会产生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可燃物的燃烧需要达到物质的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而实验中的热水是不能有这么高的温度的,所以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总结升华】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理解并记住燃烧的条件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1】王宁同学从资料中查得白磷与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和240℃,他做了如图所示的研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实验现象为甲中铜片上的白磷和乙中水里白磷燃烧,甲中铜片上的红磷和水里的白磷没有燃烧,则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甲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图甲实验不能证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
D.若将图乙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答案】B
【解析】实验中的热水不仅起了提高温度的作用,也起了隔绝氧气的作用;对于甲、乙中水里的白磷,不同的是乙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了,而甲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观点是正确的;甲中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所处的温度和氧气环境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自磷的着火点是40℃,而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结合现象,可以得出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因为此时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变式2】(2019?长春模拟)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CO2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爆炸
D.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答案】C
【解析】
A.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发生了燃烧,没有氧气参加,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可燃物不一定在空气中才能燃烧,故错误;
B.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没有二氧化碳生成,故错误;
C.空气中有氧气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正确;
D.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故错误。
故选C。
类型二、考查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4.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大大增加。其中,一种气体(与二氧化碳性质相似,能与水和碱反应)是酸雨的主要成分,该气体是 ,
酸雨形成的原因是 ,
工业上常用石灰乳吸收这种气体,原理为 (用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表示)。
【思路点拨】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分;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根据石灰乳的成分是氢氧化钙写出化学反应式。
【答案】二氧化硫 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SO2+Ca(OH)2═CaSO3+H2O
【解析】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硫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的;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反应原理是:SO2+Ca(OH)2═CaSO3+H2O。
【总结升华】煤燃烧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些物质能和水反应生成显酸性的物质,当雨水的pH小于5.6时就形成了酸雨。酸雨不仅影响自然环境,而且影响了生态。在三大化石燃料中,相对于煤和石油,天然气则是较清洁的燃料。
5.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以下物品:①蔗糖、巧克力;②酒精、汽油、煤油;③烟花、鞭炮;④糕点、水果,其中可以随身携带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思路点拨】知道常见易燃物、易爆物即可顺利解答。 【答案】D 【解析】酒精、烟花、鞭炮、汽油、煤油都是易燃物或易爆物,因此不准随身携带。
【总结升华】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然或遇火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一些物质。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热或者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旅客乘坐车船时携带这些物品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因此严禁携带。
6.日本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核事故,伴随有氢气爆炸,厂房燃烧等。回答: (1)氢气燃烧是将 能转化为热能;
(2)核燃料棒外壳是锆锡合金,在高温下锆(Zr)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锆(ZrO2)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消防员用高压水枪扑灭厂房的明火,该灭火的原理是 。
【思路点拨】(1)根据燃烧发生化学变化来分析能量变化;(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来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3)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灭火的原因。
【答案】化学 Zr+2H2OZrO2+2H2↑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解析】(1)因氢气燃烧的化学反应中放出能量,即该过程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2)由在高温下锆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锆和氢气,则反应物为Zr和H2O,生成物为ZrO2和H2,反应条件为高温,则反应为Zr+2H2OZrO2+2H2↑;
(3)因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则消防员用高压水枪扑灭厂房的明火时,可起到将温度降的作用。
【总结升华】本题以核电站发生严重核事故来考查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灭火的原理,注重了信息与所学知识的结合,也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的反应放出热量如燃料的燃烧,人们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做饭、取暖、发电、冶炼金属等。物质的燃烧一般都是放热反应,而需要高温条件下进行的反应一般是吸热反应。也不能认为只要有热量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如金属导线通电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举一反三:
【变式1】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对这三种燃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混合物 B.燃烧都会放出热量
C.都是可再生能源 D.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答案】C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这三大化石燃料,均为远古生物遗体在地壳中经过长期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混合物,是在地球上蕴藏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能源,它们都能燃烧放出热量,是当今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能量来源。此外,它们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煤、石油分别有“工业的粮食”、“工业的血液”的美称。
【变式2】近年来,燃料油价格不断上涨,寻找替代燃料成为热门话题,乙醇汽油(乙醇与汽油按一定比例混合)代替汽油或燃油,汽车改用天然气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措施。请回答:
(1)使用天然气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的优点: 。
(2)请你再指出一种代替汽油的新能源: 。
(3)写出乙醇(C2H6O)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价格比使用汽油低廉(或经济实惠),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电能(或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等) (3)C2H6O+3O22CO2+3H2O
【解析】汽油燃烧时产生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目前有些城市的一些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做燃料,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另外,天然气价格比汽油的价格低廉。除了使用乙醇汽油、压缩天然气,还可以使用电能、太阳能、核能、水能、氢能等代替汽油驱动机动车。
总复习:燃料及其利用(提高)

【巩固练习】
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9?崇仁县一模)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  )
A.减少氧气的消耗
B.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减少煤的浪费
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减少酸雨的形成
2.下表是某城市空气质量每周公报的部分内容,下列情况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项目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描述
总悬浮颗粒
52


二氧化硫
7
二氧化氮
24
A.用天然气做燃料 B.焚烧垃圾 C.汽车排放的尾气 D.用煤和石油做燃料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
B.易燃物和易爆物存放时要露天放置,紧密堆积
C.棉花和涤纶,前者是天然纤维,后者是合成纤维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4.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档案室内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B.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立即用水扑灭
C.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湿沫布擦净
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验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
5.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供家用煤炉燃烧的煤制成蜂窝状,目的是减少煤的燃烧时间,节约能源
B.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以采用通风的方法
C.燃料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多,但不能减少污染
D.在煤气中添加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可以使燃料充分燃烧
6.以下获取氢气的途径中,从绿色能源的角度看,较有发展前途的是( )
①电解水;②利用太阳能分解水;③使用高效催化剂分解水;④水煤气法:C+H2O (气) CO+H2;⑤热裂法:CH42H+C
A.②③ B.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7.善于梳理化学知识,能使你头脑更聪明。下表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现象与解释
B.资源与环境
⑴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⑵气体易被压缩——气态物质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⑶十里桂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⑴工业废水可直接排放
⑵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应保护好南海及其石油资源
⑶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应合理利用和保护
C.燃烧与灭火
D.化学与生活
⑴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⑵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一定燃烧
⑶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⑴合理膳食,利于健康
⑵吸烟有害,尽早戒烟
⑶鉴别棉、毛,用火灼烧
8.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B.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发生的反应为2H2O2H2↑+O2↑
D.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在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

二、填空题
9.(2019?虞城县二模)为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如图甲、乙两个实验,请回答:
(1)乙和甲相比,乙的优点是      ;
(2)两个实验中,红磷的作用是      。
10.能源问题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源的开采、开发、储存和综合利用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关注的重大课题。
(1)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但含硫煤燃烧排放的SO2会引起酸雨现象。为减少大气污染,某发电厂采用了“石灰固硫法”,即向煤中掺入生石灰CaO,用来吸收SO2,写出“固硫法”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2)科学家预言,氢能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绿色能源,而水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物质,你认为获得氢气的最佳途径是________,目前要实现这个途径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制出________。
(3)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使用乙醇汽油。某市是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每年都有大量的过期粮食——陈化粮出现,人们用陈化粮来生产酒精,其过程为:
陈化粮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
试写出由葡萄糖(C6H12O6)制取酒精的化学方程式: 。
11.为了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污染,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1)近日,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发电叶子”,将这种叶子放入水中,在太阳光照射下,叶子中的催化剂会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储存在氢氧燃料电池中,再转化为电能,供家庭用电需求。
①整个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形式的能量转化?________。
②“发电叶子”产生氢气、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我国积极改进风电技术,扩大风电使用,并配套大型储能设备——“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以保证稳定供电。与煤炭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的优点是________。
12.金属钠可在氯气(Cl2)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并有大量白烟(氯化钠)生成。
⑴用化学符号或名称表示:①氯化钠中的阴离子 ;②2Cl2 。
⑵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中钠元素的化合价由 价变为 价。
⑶上述反应说明燃烧 (填“一定”或“不一定”)需要氧气;少量金属钠着火,可以用沙子盖灭,其主要原理是 。
⑷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请写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
13.某市正在逐步将管道煤气由石油液化气(主要成分是丁烷)改为天然气,小明家要进行灶具和燃气泄漏报警器的调整。请填空:
(1)丁烷(C4H10)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燃气泄漏报警器的位置要从低于灶具的地方移到高于灶具的地方,其原因是 。
14.化学和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请你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它属于 (选填“ 混合物”或“纯净物”)。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 的主要来源。
⑵合金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 (选填序号)。
a.黄铜 b.不锈钢 c.铁矿石
⑶锅里的油一旦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 。
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⑸稀土元素铕是激光和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材料。已知三氯化铕的化学式为EuCl3,则氧化铕的化学式为 。
15.雨、雪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溶解空气中SO2及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的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请回答下列有关酸雨的问题:
(1)要测定某地采集到的雨水是否为酸雨,下列提供的试剂(试纸)中宜取用________。
A.蓝色石蕊试纸 B.紫色石蕊溶液 C.无色酚酞试剂 D.pH试纸
(2)已知CO2的饱和溶液常温下pH不小于5.6。通常空气中CO2的含量大于SO2的含量,但人们反而将空气中的SO2认定为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同学想通过如图的实验寻找证据,你认为下一步的实验步骤是测定 ,只要出现 的实验结果,就可认定SO2溶于水有形成酸雨的可能。

三、实验探究题
16.(2019秋?浦东新区月考)如图装置可用于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下:
第1步:检查装置气密性;
第2步:如图所示加入药品;
第3步:向B试管冷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不燃烧;
第4步:待A试管中不再产生氧气时,再向B试管中加入90℃的热水,白磷不燃烧;
第5步:向B试管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①写出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对比上述操作步骤可得出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对比的操作步骤
得出的结论
第      步和第5步
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第      步和第5步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
A、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燃烧,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氧气的消耗,故选项错误;
B、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燃烧,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煤的浪费,故选项正确;
C、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燃烧,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CO2的排放,故选项错误;
D、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燃烧,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酸雨的形成,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答案】A
【解析】天然气是较清洁的能源,燃烧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
3.【答案】B
【解析】
A、由质量守恒定律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A正确;
B、易燃物和易爆物存放时露天放置与氧气接触了,紧密堆积不易(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快速散热,一旦达到着火点就发生燃烧甚至是爆炸,故B错误;
C、棉花和羊毛属于天然纤维,涤纶(的确良)、棉纶(尼龙)和腈纶等属于合成纤维,故C正确;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隔绝了空气,起到灭火的作用,故D正确;故选B。
4.【答案】A
【解析】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固态二氧化碳直接升华为气态二氧化碳扑灭火灾,对档案室内档案无损伤。
5.【答案】B
【解析】煤制成蜂窝状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使煤充分燃烧,提高煤的利用效率,节约能源。燃料充分燃烧还要有足够的氧气,通风使空气流通可以补充氧气。煤充分燃烧会减少一氧化碳、粉尘的形成,有利于减轻污染。煤气中添加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是为了使煤气泄漏后便于察觉,及早采取措施。
6.【答案】
【解析】电解水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应寻找高效催化剂来分解水;太阳能取之不尽,属于绿色能源,应大力发展;水煤气法和热裂法都是以化石燃料为原料进行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故较有发展前途的为②③。
7.【答案】D
【解析】棉、毛燃烧时气味不同,可用火灼烧方法鉴别。
8.【答案】C
【解析】太阳能分解水的条件为“太阳能、催化剂”。
9.【答案】(1)乙装置在密闭环境中进行,避免了P2O5对空气的污染 (2)对照作用
【解析】
(1)P2O5会污染空气,所以与甲图装置相比,乙图装置的优点是:乙装置在密闭环境中进行,避免了P2O5对空气的污染;
(2)红磷在两个实验中,均起到对照作用,探究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10.【答案】(1)CaO+SO2=CaSO3,2CaSO3+O2=2CaSO4(或2CaO+O2+2SO2=2CaSO4)
(2)光分解海水或光解水 催化剂 (3)C6H12O62C2H6O+2CO2
【解析】电能往往是通过化学能、水能、风能等转化而来的,氢能常通过电解水得到,酒精一般是通过化工生产或绿色植物的子粒发酵得到的,它们属于二次能源。固硫法就是利用CaO与SO2反应,使尾气中的SO2固定,不让其逸散到空气中去。利用光能分解水是最佳途径,目前最困难的问题是没有分解水的催化剂。
11.【答案】(1)①太阳能→化学能→电能 ②2H2O2H2↑+O2↑ (2)风能是可再生能源(或使用风能不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等)
【解析】(1)①“发电叶子”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然后转化为电能;②“发电叶子”将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2)风能是可再生资源且不会污染空气。
12.【答案】
⑴① Cl— ② 两个氯分子
⑵ 2Na + Cl2 2 NaCl 0 +1
⑶不一定 隔绝氧气(或空气)
⑷2NaOH+ CuSO4Cu(OH)2↓+ Na2SO4 复分解
【解析】⑴①氯化钠中的阴离子是氯离子符号为Cl—;②2Cl2表示两个氯分子;⑵根据钠在氯气中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钠为单质,钠化合价为0,反应后化合价变为+1价;(3)钠能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金属钠着火,可以用沙子盖灭,其主要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4)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 CuSO4Cu(OH)2↓+ Na2SO4 ,属于复分解反应。
13.【答案】(1)2C4H10+13O28CO2+10H2O
(2)甲烷密度比空气小,而丁烷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天燃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14.【答案】⑴混合物 氧气(O2) ⑵c ⑶隔绝氧气(或隔绝空气)
⑷CH4+2O2CO2+2H2O ⑸Eu2O3
【解析】(1)根据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判断某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从宏观角度来说,主要看它含有几种物质,含有一种的是纯净物,含有多种的是混合物。空气中含有多种气体,所以可以判断空气为混合物。
(2)合金是在某种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铁矿石是一种含有铁元素的矿物质,但不具有金属特性,故不属于合金,故选c。
(3)根据燃烧需要氧气可以知道,锅里的油一旦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原理。
(4)甲烷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5)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而氯化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设铕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x+(-1)×3=0,解得:x=+3;即铕元素的化合价为+3,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价原则可以写出氧化铕的化学式为:Eu2O3。
15.【答案】(1)D (2)溶液的pH pH小于5.6
【解析】SO2溶于水形成H2SO3,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所以使得雨水的pH小于5.6。测定雨水是否为酸雨,需用能测出溶液pH的pH试纸。
16.【答案】①2H2O2 2H2O+O2↑
②3 4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解析】
①从图中可知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②要得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变量为温度,所以第3步和第5步对比可得结论;
第4步和第5步对比,变量为氧气,可得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