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1.1相交线 教材同步拓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1.1相交线 教材同步拓展

资源简介

5.1.1相交线 教材同步拓展
知识解读:相交线
一、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对顶角:
1.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时,形成的四个角(如图1):∠1,∠2,∠3,∠4,∠1和∠3,具有公共的顶点O,并且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我们把这样两个具有特殊位置的角叫做对顶角。∠2和∠4也是对顶角。
解读:(1)判定两个角是不是对顶角,不仅要看这两个角是
否是两条直线相交所得到的,而且要看这两个角是不是有公共的
顶点,两个角的两边是否互为反向延长线,符合这三个条件时,
才能判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2)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是具有
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共有
两对对顶角。
2.性质:对顶角相等。
解读:(1)此性质可用以下推理格式得到:因为∠1+∠2=1800,∠3+∠2=1800,所以∠1=∠3。(2)利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几何里的计算题,常常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
二、两条相交直线的特殊情形—垂线:
1.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
个角是直角时,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
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解读:(1)如图3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
CD”读作“AB垂直于CD”,若垂足为O,记作AB⊥CD,
垂足为O。
(2)用三角板过一点画垂线的方法:①让三角板的
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②沿已知直线左右移动三角
板,使另一直角边经过已知点;③沿此直角边画直线。
则此直线为已知直线的垂线(如图4)。上述画垂线的过程
可总结为“一靠、二过、三画”
2.垂线的性质:
性质1.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编者按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解读:如图5,设直线PO⊥,垂足为O,则称PO为点P到直线的垂线段;过P点的其他直线与交于A、B、C……,线段PA、PB、PC…… 称为斜线段。
3.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
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解读:(1)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
量;而垂线段是一条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
(2)要明确线段不是距离,距离是指线段的长度。

“相交线”学习三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相交线”时应重点注意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正确理解垂线的含义,掌握垂线的性质,并能过一点会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1,直线AB与CD互相垂直,记作“AB⊥CD”或“CD⊥AB”,读作“AB垂直于CD”或“CD垂直于AB”,如果垂足是O,可记作“AB⊥CD垂足为O”.
由此可知,由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我们可以有下列的简单推理(如图1):
因为∠AOC=90°(已知),所以AB⊥CD(垂直的定义).
反过来,因为AB⊥CD(已知),所以∠AOC=90°(垂直的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遇到的两条线段垂直、两条射线垂直等等,都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





垂线有两个重要性质: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就是说,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可以作这条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作一条.②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称:垂线段最短.
如图2,设点P是直线外一点,PA、PB、PC、PO都和直线l相交,其中PO⊥l,垂足为O,则线段PO就叫做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可见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只有一条,其余的PA、PB、PC、…都是斜线段,斜线段有无数条.
过一点会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是指下列两种情况:一是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二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一般用三角板或量角器画图.
应该注意的是,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至于过一点画线段的垂线,其垂足可以在线段上,也可以在线段的延长线上.
二、注意理解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注意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垂线段、两点间距离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2中PO的长度就是点到直线l的距离,其余各条线段PA、PB、PC等都不是点P到l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
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垂线段、两点间距离的这些概念相近而又相异,主要表现在:①垂线与垂线段的区别是:垂线是一条直线,不可度量长度,垂线段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长度;联系在于都具有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共同特性.②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区别是: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点与点之间,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与直线之间,联系在于都是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特殊的两点(即已知点与垂足)间距离,同时都是由“最短”的特性引入的.③线段与距离的区别是: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量;线段则是一种图形,它们之间是不能等同的.
三、注意了解“三线八角”,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能从复杂的图形中辨别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所谓三线八角就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八个角,如图3中的∠1、∠2、∠3、∠4、∠5、∠6、∠7、∠8.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八个角,这样它们就构成了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如图1,直线a、b被直线l所截:①∠1与∠5在截线l的同侧,同在被截直线a、b的上方,叫做同位角(位置相同).②∠5与∠3在截线l的两旁(交错),在被截直线a、b之间(内),叫做内错角(位置在内且交错).③∠5与∠4在截线l的同侧,在被截直线a、b之间(内),叫做同旁内角.





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要弄清楚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对顶角的概念外,还要学会将复杂的图形分解出来,略去与角无关的线,以便清楚的看出各对角的位置关系.
如,要说出如图4中∠1与∠2;∠1与∠7;∠1与∠BAD;∠2与∠6;∠5与∠8的各对角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图2分解成图5的6个图形.









这样就知道:∠1与∠2是同旁内角;∠1与∠7是同位角;∠1与∠BAD是同旁内角;∠2与∠6是内错角;∠5与∠8是对顶角.顺便说一下,由图3的最后一个图可知,∠2与∠9不存在任何关系,不能误认为是同位角.






例题讲解:相交线
【例1】 如图5-3,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AOE=40°,∠BOC=∠AOC,求∠DOF.
【解析】图形中∠BOC与∠AOC互为邻补角,结合已知条件:∠BOC=2∠AOC,则可求出∠AOC,要求∠DOF只需求它的对顶角∠EOC即可,本题可用方程求解.

图5-3
【答案】 设∠AOC=x°,则∠BOC=(2x)°.
因为∠AOC与∠BOC是邻补角,所以∠AOC+∠BOC=180°
所以x+2x=180
解得x=60
所以∠AOC=60°.因为∠DOF与∠EOC是对顶角,
所以∠DOF=∠EOC=∠AOC-∠AOE=60°-40°=20°
【例2】 (山东)如图5-4,两条笔直的街道AB、CD相交于点O,街道OE、OF分别平分∠AOC、∠BOD,说明街道EOF是笔直的.

图5-4
【解析】 要说明街道EOF是笔直的,也就是判断EOF是一条直线,即只需判断∠1+∠AOF=180°.判断三点共线(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只需判定以中间位置的点为顶点角是平角即可.
【答案】 因为∠AOC与∠BOD是对顶角,所以∠AOC=∠BOD.
因为∠1=∠AOC,∠2=∠BOD,所以∠1=∠2.
因为AB为直线,∠2与∠AOF是邻补角.
所以∠2+∠AOF=180°.所以∠1+∠AOF=180°.
即∠EOF=180°.
所以EOF是一条直线,即街道EOF是笔直的.
【例3】 如图5-5,已知∠2与∠BOD是邻补角,OE平分∠BOD,OF平分∠COE,∠2∶∠1=4∶1,求AOF.

图5-5
【解析】 此题图形复杂,相等关系较多,可考虑列方程求解.条件中有比值时,如a∶b=m∶n时,解题时常设a=mx,b=nx,再列方程求解.
【答案】 设∠1=x,则∠2=4x
因为OE平分∠BOD,所以∠BOD=2∠1=2x
因为∠2+∠BOD=180°,所以4x+2x=180°,解得x=30°.
因为∠DOE+∠COE=180°,所以∠COE=150°.
因为OF分∠COE,所以∠COF=∠COE=75°.
因为∠AOC与∠BOD是对顶角,所以∠AOC=∠BOD=60°.
所以∠AOF=∠AOC+∠COF=60°+75°=135°.


D

图1

O

A

B

C

l

P

图2

C

B

A

O

5

6

8

l

2

3

1

b

a

4

7

图3

8

4

E

A

B

D

C

F

11

2

3

5

6

7

9

图4

E

2

1

A

B

F

A

B

C

7

1

B

A

D

F

1

图5

6

B

A

C

D

2

B

A

E

F

8

5

2

9

A

C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