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16 《陋室铭》课件(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 16 《陋室铭》课件(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陋室铭
刘禹锡
学习目标
1、翻译并诵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托物言志的用法。
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生活情趣。
刘禹锡
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
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了解作者
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者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
了解文体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得顺畅,
读出感情。
朗读欣赏
朗读
德馨
鸿儒
苔痕
案牍
xīn
hóng rú
tái

读准字音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课文并划分节奏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作者作品
陋室,真的陋吗?
不陋
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从哪几个方面来
论述陋室不陋的?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 ,往来无白丁。
鸿儒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优美的自然环境

往来客人的不俗

主人的高雅情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
子云亭
诸葛庐
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2.作者在本文提到诸葛亮、杨雄有何作用?
明确: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的高尚志趣和抱负,以此类比,证明“陋室”不陋。
反问句“何陋之有”照应上文哪句?
惟吾德馨
作者写陋室用意何在?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中心
环境清幽
交往高雅
生活恬静
陋室不陋
山水 喻 陋室
名龙 喻 德馨
设喻引题
古贤自喻
反问点题
不慕荣华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运用类比的方法
写作方法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被贬郎州时所作,虽被贬谪,却不悲观消沉。这首诗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诗人一反历来文人悲秋的传统,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