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每课一练第一课第二课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填空题1.1953-1957年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 面貌,向 迈进。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 是我国的 ,为社会主义 奠定了基础。3.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 ,实现生产资料 向 转变,社会主义 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 。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 、 、 。5.“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 期间 成就.二.选择题1.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该诗句表达了( )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喜悦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欢乐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的欣喜 D.“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后的热情2.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 )A.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C.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3.下列不属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成就的是(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B.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C.修建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 D.鞍山钢铁公司的扩建4. 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B.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C.新中国的成立 D.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5.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以下关于建国初期史实与影响对应关系搭配恰当的一组是(??)A.新中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D.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7.某电视剧描述了1956年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故事。在这一年,剧中的主人公最有可能经历的是( )21·世纪*教育网A.从广播里听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消息B.从报纸上看到全国正在进行土地改革的报道C.从报纸上看到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峻工的报道D.在乡下听到村民加入了农村生产合作社的消息8.“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也能 (?http:?/??/?www.21cnjy.com?)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 )①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 ②土地改革,使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③中共八大召开,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④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二、非选择题9.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图片共同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变革?(2)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这次变革中的什么内容?在这次变革中,他们有怎样的情怀和感受?(3)这次变革最为突出的意义是什么? 10,拓展题:分析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1952-1956我国国民经济比例构成类型 1952 1956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经济 19.1%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不足1% 个体经济 71.8% 7.1% ⑴从上述图表的数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4分) ⑵结合史实,分析数量发生变化的历史原因。(4分) 答案1.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 面貌,向 社会主义工业化 迈进。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 ,为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 奠定了基础。3.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 三大改造” ,实现生产资料 私有制 向 公有制 转变,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 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 社会主义社会 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历史事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方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方式?)5.“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哪一期间哪一成就?一五计划;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二.选择题1.C 2.D 3.B 4.B 5.D 6.C 7.D 8.B三.问题答9.(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2)图一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二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劳动者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3)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10. (1)上述数据:公有制经济比例逐渐增加,私有制经济比例逐渐减少结论: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2)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封建土地制度变成农民个体私有制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作业)一、基本知识:1.共和国往事之成就篇 :(政治领域)⑴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 )① ② (意义) 中共八大以后,中国 。 (经济科技领域)①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区分这期间的具体成就与一五成就):总概述为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体系和 体系, 为 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文化大革命”期间: 1967年6月第一颗 爆炸;1970年4月第一颗 发射;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2.共和国往事之曲折篇:(经济领域)⑴(背景事件)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由此可见我国出现失误的原因主要有: ⑵(曲折事件)1958年,全国掀起 和 (影响)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具体表现:农业上 工业上 公社化 )⑶(调整事件)中共中央提出了“ ”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开始实施;1962年召开 ,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政治领域)⑷(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强调“ ”,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 ⑸(曲折事件)1966年—1976,发动” ”(影响或危害)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具体表现:破四旧、大字报、批斗会等) ⑹文革结束(标志性事件): 3.共和国往事之感悟篇:这一段共和国往事,在曲折中前行,有成就,亦有挫折;我们应正视历史,吸取经验和教训:① ② ③ ④ ⑤ 二、练习(一)、选择题: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C.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和平统一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3.不同时代的宣传漫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面的两幅图出现在( )A.“大跃进”运动时期 B.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有人认为:“‘文革’时期虽然建设遭到破坏,但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选项可以作为论据的是( )A.我国结束了依赖“洋油”的时代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D.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中说:“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这里的“公共食堂”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6、“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周恩来、邓小平扭转了经济的下滑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毛泽东批评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7.下图是中国1957- 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其中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中共八大会议的召开????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8、“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请你判断这是习主席所做的《念奴娇?追思________》A. 王进喜 B. 焦裕禄 C. 邓稼先 D. 雷锋9、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六十年代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封锁 B.“大跃进”运动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文化大革命”10、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似水流年》是一部以饱含血泪的笔墨,抨击中国“文革”十年浩劫的小说,是一曲用发自心底的真情,呼唤中国人绝不允许“文革”悲剧在神州大地重演的悲歌,值得重视和肯定。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重演,关键是要( )A.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11、“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 ”,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突出表明文革期间( )A.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C.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D.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12、习近平总书记曾作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像焦裕禄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还有( )①王进喜 ②邓稼先 ③雷锋 ④杨靖宇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13、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号召一切部门都要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支援大炼钢铁,为了炼钢,人们砸铁锅收废铁。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4、当时的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形象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你认为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 )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由于朝鲜战争的影响 ③急于求成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虽然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些失误,但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涌现出了许多模范人物。材料一中的模范人物分别是谁?(2)材料二中出现的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克服困难改变现状中共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3)文革期间,我国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但是仍然去了一些科技成就,请列举这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拓展)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不是就能说明”文革”具有社会进步性?(拓展)16.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右图是新中国历史上我国粮食生产状况柱状图。请仔细分析,回答问题。(1)从图中可知新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粮食产量快速增长时期,请说出与这几个时期有关的历史事件。(6分)(2)图中可知在新中国历史上有一段粮食生产下降和缓慢增长期,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把原因归结为新中国历史上的“折腾”。请分析说明这段时期新中国历史所经历的“折腾”。(4分)(3)从新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4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