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第一框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见学生用书P177]1.含义:__人口__(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与__发展__(Development)问题,简称为“PRED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2.相互关系:(1)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2)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__人口__是关键因素。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引发包括环境、资源、经济状况及社会变动等一系列变化。(3)自然资源是人类__安身立命__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物质基础__。(4)PRED问题的实质和核心是__发展__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都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总之,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寻求一条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含义:既满足__当代人__的需求,又不对__后代人__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要求: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__平等发展__的机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3)内容:可持续发展包含__生态__持续发展、__经济__持续发展和__社会__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一、选择题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 )A.发展问题 B.资源问题C.和平问题 D.人口问题2.史前文明时期,“人地观”表现为( A )A.崇拜、顺从 B.征服、改造C.无能为力 D.协调发展3.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反思自己的行为,考虑到人地关系要协调发展是从哪一时期开始的( C )A.史前时期 B.19世纪中期后C.20世纪中期后 D.21世纪后4.下列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它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不损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B.它是一项只注重经济发展速度的战略C.它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D.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地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性5.“昔日靠山吃山人穷家穷,今朝退耕还林国富民强”这副对联告诉我们( A )A.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B.退耕还林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C.退耕还林是山区致富的根本途径D.发展经济有时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浙江沿海地区,近年来多次发生“赤潮”现象。下面是我国海洋“赤潮”形成及影响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6.以上图示说明( C )A.人类发展经济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B.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C.人为因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D.因海水缺乏自净能力,赤潮很难解决【解析】 从图示中分析得出,由于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地排放工业污水和养殖废水,使海水富营养化,使得赤潮产生,而赤潮现象又影响了经济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人为因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7.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 D )①坚持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②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③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国策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8.对下面漫面“千疮百孔的地球”,解读正确的是( C )①保护地球家园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②人类与地球是不能和谐相处的 ③要正确处理好PRED的相互关系 ④应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本题以漫画入手,考查“人地观”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漫画中分析得出,人类过度开发、水资源匮乏、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乱伐森林等不可持续行为,给地球带来了千疮百孔。因此,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的“人地观”,才能达成人类与地球的和谐相处,②说法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上图显示,洞庭湖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给长江防洪工作带来什么不利影响?【答案】 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变得支离破碎。这种变迁使长江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2)针对洞庭湖的变迁,有人说:“在目前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围湖造田可以弥补耕地资源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结合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答案】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需求,围湖造田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耕地面积,但是会使湖泊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框 因地制宜谋发展[见学生用书P179]第三框 向贫困宣战[见学生用书P179]一、因地制宜谋发展1.中国四大地区(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可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1)__东北地区__包括:__黑龙江省__、吉林省、辽宁省。(2)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__香港特别行政区__、__澳门特别行政区__、海南省。(3)__中部地区__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4)西部地区包括:__内蒙古自治区__、__新疆维吾尔自治区__、__宁夏回族自治区__、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重庆市、四川省、__西藏自治区__、__广西壮族自治区__、贵州省、云南省。中国的四大地区及其三大产业的比例2.中国四大地区差异比较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经济发展差异发展水平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__第三__产业发达较高,以第二产业为主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较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升对外开放程度高较高较低较高优势自然环境优越,科技、经济、教育发展水平高劳动力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能源矿产资源丰富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有70%的国境线,有利于边境贸易等森林、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黑土肥沃,工业发展起步早,旅游资源丰富存在的问题能源、原材料供应不足,北方淡水不足等生态问题严重(如黄土高原),交通运输能力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教育不发达等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规模较大,资源、环境问题压力较大发展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能源优势,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等改善生态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活力,优化产业结构,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的战略等因地制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3.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实例地区拥有的优势条件发展的特色产业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且肥沃,降水较为丰沛因地制宜发展__农业__: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生产要考虑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湖众多,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城镇最为集中、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海陆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教育、科技发达,技术力量雄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因地制宜发展__工业__: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结构完善、实力最为雄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海南岛海南岛地处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十字路口,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拥有海水、阳光、沙滩、森林、温泉、热带物产和少数民族风情等丰富而独特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政策自由开放因地制宜发展__旅游业__:海南岛正朝着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方向迈进香港香港地处亚、欧、美三大洲交通要冲;在时区上可承接欧美金融市场的交易时间;拥有能够满足各种金融服务和巨额资金调动的现代化交易与通信设施以及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发展__金融业__: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4.加强区域合作的实例(1)依托长江“__黄金水道__”,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实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的互动合作。(2)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3)推进“__一带一路__”建设,统筹国内外区域开发与国际经济合作。二、向贫困宣战1.消除贫困:贫困是很多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环境恶化又会严重阻碍这些地区的发展。因此,消除贫困既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目标。2.中国为消除贫困所作的努力:(1)近几年,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减贫成就。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减贫规模大,速度快,是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提供了宝贵经验。(2)从我国各地实际来看,广大农村地区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3.消除贫困的措施:贫困与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__科学发展__,坚定不移贯彻__创新__、__协调__、__绿色__、__开放__、__共享__的发展理念,保证脱贫地区健康、长久的发展。一、选择题1.下图是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双向交流图,它的含义是( A )A.因地制宜,优势互补B.西部大开发战略C.西部落后于东部D.东部带动西部发展2.分别位于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省区是( C )A.四川、江西、浙江、辽宁B.内蒙古、甘肃、山东、吉林C.江苏、山西、陕西、辽宁D.福建、青海、河南、黑龙江3.我国幅员辽阔,发展区域经济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C )A.人口大国,重点发展农业B.工业落后,重点实现工业化C.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D.什么东西赚钱,就生产什么东西4.以下关于发展区域经济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当地政府推行的地方保护主义B.发展区域间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C.各地都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实现优势互补D.发展区域经济时应善于借鉴其他地区的优势5.关于浙江经济的发展规划,明显不可取的一项是( D )A.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巩固现有市场,拓宽国际市场B.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C.依托一定的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电子等高科技产业D.着眼未来,积极发展钢铁、石油、化工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解析】 浙江省能源资源短缺,不适合发展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工业。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根据我国自然条件的不同,总体上把全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B.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适合其发展的农业类型是相同的C.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D.工业和金融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解析】 根据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可把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四大地区,A项不正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不同,适合其发展的农业类型也不同,B项错误;我国的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C项正确;在各类经济活动中,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D项不正确。读图,回答7—8题。7.图中各地段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C )A.①村落 ②林地 ③耕地B.①耕地 ②村落 ③林地C.①林地 ②果园 ③耕地D.①林地 ②耕地 ③果园【解析】 ①地地势陡峭,适宜发展林业;②地较①地地势有所缓和,适宜种植果树;③地地形平坦,适宜发展耕地。8.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下列地区的农业发展最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 C )A.在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发展渔业B.在降水稀少的高原地区,发展粮食生产C.在地形陡峭的山地地区,发展林业D.在河网密布的地区,发展牧业【解析】 在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发展粮食生产,所以A项不符合;在降水稀少的高原地区,发展牧业,所以B项不符合;在河网密布的地区,发展渔业,所以D项不符合。9.“脱贫攻坚”仍是2019年的重音。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定要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发出这一“重音”是因为( A )A.消除贫困是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B.消除贫困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C.同步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D.当今世界是一个发展的世界【解析】 消除贫困既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目标,所以B项不正确;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所以C项不正确;D项的表述没有问题,但不符合题意的要求。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发达,城市密集,形成了由一个中心(上海)、四个副中心(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以及其他众多大、中、小城市组成的城市群。2010年,国家制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要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努力提升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使之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材料二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千米,区域GDP占我国GDP总量的24%,是我国经济和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长江三角洲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答案】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湖众多。人文条件:开发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交通发达,教育科技水平较高,人才多,资金充足。(2)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是什么?长江三角洲在我国处于怎样的经济地位?【答案】 上海。地位: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城镇最为集中、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我国结构完善、实力最为雄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3)请你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答案】 示例:为了更好地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不同区域可以展开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例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实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的互动合作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八单元第四课发展的选择第一框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docx 第八单元第四课发展的选择第二、三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