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维新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1 维新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第一框 维新变法运动 [见学生用书P94]
1.序幕——“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__马关条约__》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们十分愤慨。
(2)过程:他们在__康有为__、__梁启超__等人的带领下,给光绪帝上了一封奏疏,要求__拒和__、__迁都__、__变法__。
(3)名称由来:在古代,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有为等是举人,这次上书被称为“__公车上书__”。
(4)结果:失败。
(5)影响: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从此拉开了__维新变法__的序幕。
“公车上书”出现的基础
(1)社会基础: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深重。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宣传。
2.维新派的活动
(1)组织__强学会__,推动变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部分思想比较开明的官员,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议论时政,宣传维新变法。
(2)创办__报刊__,宣传变法: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上海的《__时务报__》和天津的《__国闻报__》居于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人物
主张
影响
梁启超
在《时务报》上发表系列文章,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__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__。他将历代帝王斥为“民贼”,呼吁“__伸民权__”“__设议院__”,实行__君主立宪制度__
梁启超的言论新颖,文笔流畅,深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从而大大推进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严复
在《国闻报》上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他特别强调“__物竞天择__”“__优胜劣汰__”的进化论观点。他认为,国家只有实行变法,才能由弱转强,这样才符合进化的规律,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严复巧妙地运用进化论来阐述自己的变法主张,让国人耳目一新,轰动一时
(3)影响
①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的活动起到了__启发民智__、__制造舆论__的作用。
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__议论时政__、__集会结社__蔚然成风,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__胶州湾__,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严重__民族危机__的激发下,维新变法运动迅速高涨。__康有为__上书__光绪帝__,请求变法。
(2)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开始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__戊戌变法__”。
(3)主要措施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教育
裁并__机构__,精减__人员__,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
设立__农工商总局__和__铁路、矿产总局__,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
训练__新式海陆军__,裁减旧军队等
废除__八股文__,开办__新式学堂__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人__出国留学__等
(4)结果:新政措施的推行,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__顽固派的利益__,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清廷中的维新派与顽固派的矛盾开始激化。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变法失败了。
(5)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拓展提升
1.戊戌变法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政治上:具有爱国性,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具有进步性,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符合历史潮流。
(3)思想上:具有启蒙性,掀起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启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②直接原因: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多求全;变法措施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既得利益,树敌太多,遭到坚决反对;变法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2)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道路漫长而坎坷。

一、选择题
1.下列措施中,属于戊戌变法政治改革内容的是( A )
A.裁撤冗官冗员 B.编制国家预算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
2.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的关系是( C )
A.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政治背景
B.维新变法是公车上书的结果
C.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
D.维新变法是公车上书的逆转
3.“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 A )
A.政治制度 B.科学技术
C.思想文化 D.生活方式
4.《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下列历史人物,不属于材料中“志士”的是( B )
A.严复 B.邓世昌
C.梁启超 D.康有为
5.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C )
A.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B.严复创办《国闻报》——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C.戊戌政变——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D.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上产生广泛影响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戊戌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C项因果关系颠倒。
6.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D )
A.取得了巨大成功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解析】 根据题干“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最后失败了。AC项说法错误。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洋务运动。B项说法错误。
7.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体现变法( A )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8.康有为评价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风雨既至,终必倾坠”“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由此材料可知,康有为( D )
A.肯定洋务派学西方技术能富强
B.否定洋务派开办铁路、矿务等行为
C.认为只需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主张学习工业文明更要变革政治制度
【解析】 由材料“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工业文明更要变革政治制度。在其推动下,1898年中国进行了戊戌变法,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从北方……日本从东方,虎视眈眈,时刻准备扑向中国……其他还有十几个国家磨牙涎舌,跟随四国的后面,也想分些残羹剩饭……想当年印度、土耳其等大小守旧之国,没有一个能保全自身的;而普鲁士有强国会,终于打败法国报了一箭之仇,日本有保国会,终于完成维新变法。我们四万万中国人怎样才能有希望呢?
——强学会相关宣言(1895年8月,作者康有为)
材料二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临刑的男子大义凛然地向监斩官高喊:“你过来,我有话说。”监斩官不敢理睬,示意刽子手立即行刑。这名男子气壮山河地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倒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时年33岁。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成立强学会的背景,并指出要使“四万万中国人有希望”,康有为认为应该怎么办。
【答案】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措施:实行变法。
(2)材料二中的“这名男子”指的是谁?他属于哪一政治派别?
【答案】“这名男子”指的是:谭嗣同。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3)材料二中的“这名男子”口中的“贼”指的是谁?他为什么会说“无力回天”?你认为他“死得其所”吗?
【答案】“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原因:因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所以“无力回天”。第三小问:略。(可以有不同看法:认为谭嗣同的献身精神可以激励后人继续变法,认为“死得其所”;可以从保留实力继续斗争等方面考虑,认为死得不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