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明清帝国的兴替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1 明清帝国的兴替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一框 明清帝国的兴替[见学生用书P1]
一、明朝的建立与统一
1.背景:元朝末年,__阶级矛盾__与__民族矛盾__激化,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
2.建立
(1)时间:1368年。
(2)人物:__朱元璋__,即明太祖。
(3)都城:定都__应天府__(今江苏南京)。
3.统一:__1368__年秋,明军攻占大都,蒙古残余势力逃往漠北。此后,明朝军队先后平定西北等地,统一中国。
明朝的疆域:
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乌第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东南到今东海、南海及海外诸岛。明朝为其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今天中国的国家版图奠定了基础。
二、明朝的兴盛
促进兴盛的措施
影响
政治
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通过废除__丞相__、创__内阁__、设__厂卫特务机构__、迁都__北京__等举措
强化皇权,奠定了明代__政治体制__的基本格局
经济
__明初__统治者实施__奖励垦荒__、__轻徭薄赋__、__提高手工匠身份__等政策
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__朱棣__在位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强盛时期——即:“__永乐盛世__”
__明中后期__,__赋役制度__改革
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推动__市镇经济__高度繁荣
对外关系
明代前期,__郑和__下西洋
开辟了__亚非__海上通道,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的先进地位
三、明朝的衰亡
1.背景
(1)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宦官把持政权,大臣结党营私。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员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2)皇室、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明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的灭亡
时间
1627年
领导人
高迎祥、张献忠、__李自成__
口号
“均田免赋”“平买平卖”
规模
席卷陕西、河南等地,几百万民众参与,持续了近二十年
结果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__1644__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起义军
3.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支持的原因:起义军的做法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粮食的需求。
四、清朝前期的统治
1.建立
(1)后金政权:17世纪初,__努尔哈赤__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__后金__。
(2)清的建立:__皇太极__即位后,改族名为__满洲__,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__清__。
2.统一
(1)背景
①1644年,__李自成__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②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__吴三桂__引清军入关,击败起义军。
③起义军撤出__北京__。
(2)统一:__清军__长驱直入,迅速占领__北京__,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的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清朝初年弊政:清初二三十年间,政府实行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__东南沿海居民内迁__和威胁逼迫汉人__剃发梳辫__等弊政,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
4.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及影响(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1)抗清斗争: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长江中下游和两广、福建地区举起__反清复明__的大旗。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共同抗清。
(2)影响: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__康熙__、__雍正__、__乾隆__三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易错辨析
1.明朝都城的变迁: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__应天府__(今江苏南京);明成祖朱棣执政后将都城迁往了__北京__。
2.推翻明朝统治的是__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__,而不是清军。
3.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清朝是我国历史上__第二个__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建立者为__皇太极__;__第一个__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__元朝__,其建立者为__忽必烈__。
◆拓展提升
1.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
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1643年
天聪/崇德
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1644—1661年
顺治
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
1662—1722年
康熙
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
1723—1735年
雍正
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1736—1795年
乾隆
2.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的原因
有意抹掉女真曾臣服于明朝的历史,以表示清与明是平等的,解除了“犯上”的罪名对部众的压力,鼓舞将士斗志。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关于中国古代政权更迭的年代尺中,于④处建立的是( C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关于歌谣中的“朱皇帝”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建立明朝 B.定都长安
C.设立东厂 D.营建北京城
【解析】 歌谣中的“朱皇帝”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建立东厂和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的人是明成祖朱棣,不符合题意。
3.女真人欲主关内,为了缓和中原人民对“金”这一朝代名称的抵触心理,于是在1636年改国号为清。这时的皇帝是( B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顺治皇帝 D.康熙皇帝
4.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
①明朝建立 ②元朝统治结束 ③明朝完成统一
④李自成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解析】 ①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为京师,建立明朝;②1368年8月,明军攻占大都,蒙古残余势力逃往漠北;③明朝经过20年的战争,于1388年最终实现统一大业;④1627年李自成起义。
5.“康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这时期的在位皇帝不包括( D )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道光帝
6.中国古代社会上曾流传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其中,被百姓称之为“闯王”的人是( B )
A.张献忠 B.李自成
C.高迎祥 D.努尔哈赤
7.明朝实行的下列措施中,起到强化皇权、奠定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的有( A )
①废除丞相 ②设厂卫特务机构 ③创内阁 ④迁都北京 ⑤奖励垦荒、轻徭薄赋 ⑥改革赋役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奠定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通过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举措,强化皇权,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①②③④符合题意;⑤⑥都是经济举措,不符合题意。
8.下列有关明清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崛起
B.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
C.1636年,皇太极在北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D.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建立起对全中国的统治
【解析】 C项错误,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在总结元亡教训时谈道:“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方乃天下治平之根本。”
——《明史》
材料二 明末陕西社会状况摘选
年份
社会状况
崇祯十三年(1640)
粮价顿贵,每担2.8两
崇祯十四年(1641)
大旱,蝗,饿死者无算,米石5两
崇祯十五年(1642)
大旱,民死道路无计,人相食
材料三 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两广、福建地区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政权,共同抗清。
(1)材料一中太祖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天下治平之根本”?
【答案】原因:皇权旁落,宰相专权。措施:①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②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
(2)联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①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②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③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3)从统治政策的角度,说说清朝初年抗清斗争不断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原因:清初二三十年间,政府实行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和威胁逼迫汉人剃发梳辫等弊政,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影响: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