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二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见学生用书P4]
一、明清时期抵御外来侵略
1.抗倭
(1)时间:16世纪中期。
(2)地区:中国东南沿海。
(3)代表人物:__戚继光__、俞大猷。
(4)史实: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商人,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__倭寇__”。16世纪中期,戚继光等将领奉命抗倭。
(5)结果:戚继光等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6)对戚继光的评价: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2.收复台湾
(1)背景:明朝末期,__荷兰__殖民者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代表人物:__郑成功__。
(3)经过
①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殖民者发动进攻。
②1662年2月,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
(4)结果: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5)对郑成功的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代表明朝开始收复台湾,但其最终收复台湾的时间,从历史上看已经是__清朝__。
3.雅克萨之战
(1)目的:反抗沙俄的入侵。
(2)时间:1685年和1686年。
(3)过程:康熙帝两次派清军大规模围攻雅克萨城。
(4)结果:清军胜利,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__尼布楚条约__》。
(5)意义:《__尼布楚条约__》的签订,从法律上确定了__黑龙江__和__乌苏里江流域__包括__库页岛__在内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二、明清时期加强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
地区
史实
作用
西北地区(新疆)
(1)平定__准噶尔部叛乱__: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叛乱
(2)平定__大、小和卓叛乱__: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叛乱
(3)清朝设置__伊犁将军__,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4)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
(5)蒙古族__土尔扈特部__回归祖国,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西藏
(1)清初,确立西藏历代__达赖和班禅__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653年,顺治帝正式赐予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清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2)设置__驻藏大臣__: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设立__噶厦__(西藏地方政府):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予__达赖喇嘛__和__驻藏大臣__管理政教事务的权力
(4)颁布《__钦定藏内善后章程__》29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内容:①章程明确__驻藏大臣__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__政教__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②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__金瓶掣签__,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
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1)明朝初期,统治者沿用元朝治边的办法,任命__当地民族首领__为官,对这一地区进行管理
(2)__改土归流__:
①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②实行:明成祖时,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与中原地区相同的行政制度,派遣__有一定任期的流官__进行管理。这就是改土归流。到了清朝雍正时期,这一制度开始大规模推行
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边疆的稳定
台湾地区
(1)1683年,__清军__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
(2)1684年,清朝设置__台湾府__(隶属福建省)
(3)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三、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
表现
影响
明朝——__防御__政策
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__加固__、__增修长城__
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长城北部的蒙古族积极与中原地区发展贸易,从而出现长期稳定的和平交往局面
清朝——__怀柔__政策
(1)在承德修建__避暑山庄__,并在山庄周围修建了宏伟的藏传佛教庙宇
(2)清朝统治者经常在夏季前往避暑山庄和附近的__木兰围场__,接见蒙古王公、西藏政教首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利用联姻、宴饮、围猎等手段,与他们联络感情
增强了民族感情,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四、明清巩固统一措施的共同意义
明朝至清朝前期政府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进一步奠定了今天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__疆域版图__。
五、清朝前期疆域
◆拓展提升
1.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新疆
(1)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其管辖范围为新疆地区
(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3)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西藏
(1)唐朝时,西藏地区称吐蕃,唐与吐蕃关系密切。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初,唐中宗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2)元朝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清朝确立了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台湾
(1)自古以来,祖国大陆和台湾就往来不断。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派大将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夷洲),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大陆的联系
(2)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即今台湾
(3)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也就是现在的台湾)
(4)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2.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抵御北方民族南下进攻而修筑。
②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建筑之一,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都是当时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2)不同点
①起点、终点: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②目的:秦朝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明朝修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
③基础: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明长城是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④位置:明长城的位置较秦长城更南一些。
⑤建筑材料:秦长城以土筑为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
一、选择题
1.如图时间轴上标注的年代与该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C )
A.唐朝统一全国
B.隋朝统一全国
C.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D.清朝设置台湾府
【解析】 贞观二年(628),李世民铲除了割据朔方的梁师都,标志着全国统一。A项错误。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B项错误。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C项正确。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D项说法错误。
2.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属于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 D )
①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②雅克萨之战 ③设置伊犁将军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明朝末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后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万里东归,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①不属于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3.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以下史实属于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是( C )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设立噶厦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册封达赖喇嘛
【解析】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郑成功率领将士于1662年初击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C项符合题意。
4.“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C )
A.文天祥抗元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解析】 根据材料“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可知,此人物是戚继光。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人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到16世纪中期,取得决定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C项符合题意。
5.下列关于清朝疆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西跨葱岭 B.北接西伯利亚
C.东临太平洋 D.南至海南岛
【解析】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至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6.顺治十年(1653),顺治帝赐送离京返藏的五世达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确立了五世达赖在喇嘛教中的领袖地位。顺治帝此举反映了清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D )
A.民族歧视 B.民族自治
C.民族隔离 D.政教合一
【解析】 清朝时期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反映了清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政教合一。D项正确。
7.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明清时期,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措施有( D )
①设置驻藏大臣 ②实行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 ③金瓶掣签制度 ④改土归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改土归流是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措施,④不符合题意。
8.从创建“戚家军”到戚继光荡平倭寇,从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到设置台湾府,从册封班禅到修筑须弥福寿之庙。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C )
A.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B.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等荡平东南沿海倭寇、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都是抗击外国侵略的史实。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授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接见五世班禅,授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确立了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的制度。上述史实都属于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项符合题意。
9.台湾自古属于中国。清朝中央政府的对台措施包括( D )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③在台湾设行省 ④册封当地宗教首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
【解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不是清朝中央政府的对台措施,是郑成功个人的所为,①不符合题意。册封当地宗教首领是对西藏的措施,④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0.图片是对历史形象而直观的反映。阅读明清时期相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两位民族英雄?
【答案】图1、图2对应的历史人物分别是戚继光、郑成功。
(2)明清两朝修建图3和图4这两处建筑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答案】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统治。
(3)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除上述四幅图片以外的两例清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史实。
【答案】①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②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③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④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列举两个例子,符合题意即可)
(4)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上述四幅图片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答案】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