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家园第一框 原始先民的足迹[见学生用书P82]1.古人类遗址(1)考古的价值与作用:①古人类遗址的发掘是人类__认识自己的起源__的一个重要途径。②古人类遗址不仅为人类__进化说__提供了证据,同时也展现了远古人类的__生活区域__与__生活状态__。(2)成果:①在这些远古人类的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__打制工具__。②考古学家根据骨骼遗骸化石,复原原始先民的体貌特征,推测他们的__生活环境__,想象他们的__生活方式__。2.旧石器时代(1)特点:制造和使用__打制石器__。原始先民用砾石__打制出粗糙__的工具,砸开坚果,切割兽肉,挖取植物块根。(2)时间:如果以制造和使用__打制石器__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已有__二三百万年__的历史了。(3)含义:使用__打制石器__的时代,称为__旧石器__时代。(4)代表:今天北京__周口店__一带就是一个经典场景。(5)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会不会__制造工具__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制造工具是人类__特有的劳动本领__。3.北京人的生活(1)时间、地点:距今__70万—20万__年;北京__周口店龙骨山__的洞穴中。(2)生活环境:周口店一带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草原和湖泊,气候温暖而湿润。凶猛的野兽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3)食物来源:北京人主要靠__采集植物的果实、块根__和__猎取动物__来获得食物。(4)生产工具:他们把石块敲打成__粗糙的石器__,把树枝砍成__木棒__,用这些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5)生活方式(社会组织):过着__群居__生活。①原因: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生活环境险恶,凶猛的野兽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生产工具原始、粗糙,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②特点:人们__共同劳动__,共同__分享劳动果实__。(6)火的使用:①用火情况: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有较大的__灰烬堆__。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等。这说明北京人已掌握了__控制__和__管理火__的技术。②火的作用:有了火,人类受寒冷气候和地域的影响大大降低,活动范围逐步扩大。人类可以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驱赶野兽。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__体质的发展__和__脑的进化__,大大提高了人类__适应自然环境__的能力。4.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类别北京人山顶洞人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生活时间距今70万—20万年距今约三万年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部分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一致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木棒仍以打制石器为主,懂磨制、钻孔技术获取食物采集植物的果实、块根和猎取动物采集、狩猎、捕鱼用火情况使用天然火懂得人工取火生活方式群居生活氏族生活一、选择题1.火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它促进了人类的进化。获知北京人会使用火是通过( D )A.神话传说 B.大胆想象C.历史文献 D.遗物、遗骨2.下列古人类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一致的是( D )A.元谋人 B.蓝田人C.北京人 D.山顶洞人3.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的历史已有( B )A.三四百万年 B.二三百万年C.一二百万年 D.五六百万年4.为了总结所学知识,同学们制作了关于北京人的四张名片,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B )①前额低平,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颌,保留了猿的特点 ②北京人用磨制的石器切割兽肉,砸开坚果,挖取植物块根等 ③生活环境:森林密布,气候温暖而湿润,凶猛的野兽四处活动 ④北京人的骨骼化石在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被发现,他们用骨针缝制衣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②“用磨制的石器”说法有误,应是“用打制的石器”。④“在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被发现”说法有误,应是“龙骨山的洞穴中”;会用骨针缝制衣服的是山顶洞人。5.“1929年12月2日,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 B )A.元谋人 B.北京人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题干信息中“周口店的山洞里”可知,B项“北京人”符合题意。元谋人,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A项不符合题意。半坡居民居住在距今约6 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C项不符合题意。河姆渡居民居住在距今7 000多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市。D项说法错误。6.假如你生活在北京人时代,在猎获一头肿骨鹿后,要把鹿腿剁下,你使用的工具最有可能是( A )A.打制石器 B.铁斧C.磨制石器 D.青铜器【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先民用砾石打制出粗糙的工具,砸开坚果,切割兽肉,挖取植物块根,A项符合题意。7.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类是( D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C.山顶洞人 D.北京人【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有较大的灰烬堆。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等。这说明北京人已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D项符合题意。8.小麦阅读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古人,他们已经会人工取火。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 C )A.元谋人 B.北京人C.山顶洞人 D.蓝田人二、非选择题9.判断改错:在历史课上,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对北京人的劳动、生活展开了想象,小晴作了如下描述,但其中有四处错误,请你指出并说明理由。飞飞是个10岁的孩子,说是孩子,其实在北京人当中算是中青年了,因为当时生活环境恶劣,人们的寿命都不长。这天一大早,飞飞走出小木屋,他手里拿着一把铁制的镰刀,要和大家一起去割水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到正午,飞飞急忙往回赶,因为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钻木取火。(1)错误:__小木屋__。理由:__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__。(2)错误:__铁制的镰刀__。理由:__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当时还没有铁制的工具__。(3)错误:__割水稻__。理由:__北京人生活的时期没有水稻__。(4)错误:__钻木取火__。理由:__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__。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等。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要想生存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答案】群居生活。(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答案】材料二证明了北京人已经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意义: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这种现象是从哪一远古人类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的?【答案】已经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第二框 原始的农业聚落[见学生用书P84]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1)时间:大约__一万年前__。(2)产生原因:大约一万年前,全球气候变得温暖起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狩猎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3)产生过程: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__栽培__了某些野生植物,__驯养__捕捉到的一些野生动物,以补充食物。原始__农业__和__畜牧业__逐渐产生了。(4)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__中国__、__印度__、__西亚__、__中美洲__和__欧洲__。(5)意义:①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②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③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的发展。④促使农业聚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2.新石器时代(1)出现原因:伴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人们在对石器进行打制之后,还要把它__磨光__。(2)新石器的特点:磨制石器表面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反复研磨刃部,还可以多次使用。(3)新石器出现的意义:磨制石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4)新石器时代的含义:这种以__磨制石器__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__新石器时代__。(5)新、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比较:时代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人们靠采集、渔猎为生漂泊的群居生活新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依靠__人工种植__的粮食作物和饲养的家畜为生定居的生活,出现了定居的聚落3.农业聚落(1)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①出现地区: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出现在__西亚地区__(约旦河谷),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个9 000年前的__农业聚落__。②特点:聚落中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居民使用从外地输入的石斧、石镰和弓箭。为了安全,他们还在村子的周围修建了厚实的围墙。(2)我国开始出现农业聚落:①时间:距今9 000年前后。②地点:__长江__和__黄河__的中下游以及__辽河流域__。③特点:这里典型的聚落通常由一道壕沟环绕保护起来,内部的房子或者成排,或者聚成若干小群,房子的附近散布着一些贮藏物品的窖穴,有的还有牲畜圈栏、陶窑设施,安排得井然有序。④典型代表: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聚落生活时间生活区域自然环境房屋建筑(住)农业生产(食)生产工具(陶器) (用)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 000年位于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磨制石器,能够生产黑陶,用耒耜耕地半坡聚落距今约6 000年位于黄河流域陕西西安的半坡村 这里气候干旱少雨,河流少住半地穴式的房屋种植粟,饲养猪、狗等磨制石器(使用石斧)、能够生产彩陶,用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打猎捕鱼,会纺线、织布、制衣相同点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都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都会建造房屋,建立了农业聚落,过着定居生活(3)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和陶器的发明,与人类定居的实现之间的联系:①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原始先民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他们不必再四处漂泊,逐渐摆脱了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②磨制石器的出现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产效率,而陶器的发明为储存和加工食物提供了方便。③这些进步都为人类定居的实现提供了条件。由此,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农业聚落。(4)农业聚落出现(定居)的意义:农业聚落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实现了定居。这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它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使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原始聚落犹如星星之火散落在大地上,为人类迈向文明社会积蓄着力量。直到200多年前,以农业聚落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思维延伸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样式分别为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注意河姆渡居民烧制的是黑陶,半坡居民烧制的是彩陶。◆知识助记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产黑陶;耒耜耕地种水稻,干栏房屋定居住。黄河流域有半坡,磨制石器产彩陶;种粟纺织半地穴,打猎捕鱼养动物。一、选择题1.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最有可能是( B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C.青铜剑 D.铁斧2.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代,原始人用“稻”做饭招待你,那么你可能来到了( D )A.半坡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D项符合题意。3.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曾播放过有关人面鱼纹彩陶盆的节目。人面鱼纹彩陶盆出自________之手。( A )A.半坡原始居民 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北京人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人是( D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5.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来说,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D )A.种植粟或水稻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6.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D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C.山东大汶口 D.浙江河姆渡7.考古学家在考古时发现一处遗址,在该遗址发掘的实物有:灰烬堆、磨制的石刀、石斧、骨针、彩陶片。据此可以判断这处遗址是( D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故选D项。8.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应该是( A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C.人工取火 D.住干栏式房子【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典型代表。半坡农耕文明中发现了粟的种植痕迹,中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A项正确。BD项都是河姆渡农耕文明的特征。C项人工取火是山顶洞人的技能。9.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且分布于山东、浙江等省区。据此推断( C )①我国还处于采集的时代 ②我国出现了原始的农业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知,我国已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而不再处于采集的时代,故①错误,②正确。北方主要是粟,南方主要是稻,而题干中反映“北方有稻,南方有粟”,故③正确。④在题干中没有体现。10.下列工具中,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是( B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新石器的特点是磨制,它的特点是表面平整光滑,图③有打制的痕迹,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1.读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1)图1是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根据这一文物,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案】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是用来纺织的,说明半坡居民生活的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织业。(2)图2是刻画了一头猪的形象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这种陶器的出现说明了什么?【答案】这是河姆渡居民用来装东西的陶器。刻画了一头猪的形象的陶器出现,说明河姆渡居民有了原始的畜牧业。(3)读图3和图4,分析比较下述遗址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有何不同。 图3 河姆渡居民房屋 图4 半坡居民房屋聚落生活方式农业生产(食)生产工具(陶器)河姆渡聚落住①__干栏式__房屋;能生产、使用黑陶种植②__水稻__③__磨制石器__,用耒耜耕地半坡聚落住④__半地穴式__房屋;能生产、使用彩陶种植⑤__粟__,饲养⑥__猪、狗__等⑦__磨制石器__(使用石斧)、用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打猎捕鱼,会纺线、织布、制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八单元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第一框原始先民的足迹 同步测试(含解析).docx 第八单元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第二框原始的农业聚落 同步测试(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