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北方地区 同步测试(3课时,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北方地区 同步测试(3课时,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课 北方地区
第一框 红松之乡[见学生用书P33]
1.概况
东北三省的范围
东北三省是北方地区中北部的三个省,包括__黑龙江省__、__吉林省__、__辽宁省__
红松之乡的位置
位于__黑龙江__省__中北部__的__小兴安岭__山区,松林千里,遮天蔽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被誉为“__红松之乡__”
小兴安岭地区的气候与植被
气候
小兴安岭地区__纬度较高__,且是山地,属于__温带季风__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集中在__夏季__
植被
这里的树木一般都有圆锥形或尖塔形的树冠,树叶又长又尖,称为__针叶林__
红松的
作用
红松是世界上的珍贵树种,木材纹理细致,材质好,不怕潮湿,耐腐蚀,花纹漂亮,是建筑、造船、国防工业的优良用材。提炼出的松节油和松香,是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
2.林区的交通状况
(1)交通便利:林区的交通十分便利,森林铁路__纵贯南北__,公路__四通八达__。除了陆路交通外,__水运__也是主要途径。
(2)木材外运:每当冬季降雪后,工人进入林区伐木。他们将砍伐的木材作好标记,利用积雪滑至结冰的河面上,静待天暖冰雪融化,木材即顺水漂流到下游。人们凭着标记取走木材,再运到全国各地。林区内的交通运输路线可与林区外铁路、公路相连接,便于木材外运。
3.小兴安岭地区面临的问题、解决措施与成效
(1)面临的问题:
①由于对森林长期过量开采,森林资源__急剧减少__。
②人们对林下的__野生菌__和__药材__等进行毁灭性的挖掘,对林区__生态环境__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2)解决措施:
①抚育并合理地经营与管理。
②模仿__森林的自然发育过程__来采伐森林。
③建立红松自然环境保护区。
④新的经营方式:把树枝和木材边角料加工制成雪糕棒;用锯末栽种木耳。
(3)成效:小兴安岭地区如今正处于__林业资源经济转型__的过程中。林区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新方法,实现了保护森林资源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一、选择题
1.“红松之乡”所在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D )
A      B      C        D
2.下列做法对“红松之乡”不会造成破坏的是( D )
A.对森林长期过量开采
B.人们对林下野生菌的过量挖掘
C.人们对林下的药材进行毁灭性的挖掘
D.对森林抚育并合理经营与管理
3.为保护小兴安岭地区珍贵的森林资源,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A )
①木材产品的身份认证 ②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
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禁止林区砍伐林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位于( D )
A.福建省 B.内蒙古自治区
C.吉林省 D.黑龙江省
5.读“我国红松之乡的气温和降水图”,分析下列对红松之乡的气候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C )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多雨
C.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D.夏季低温,冬季寒冷
6.下列有关小兴安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这里有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
B.由于长期的过量开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C.为了保护该地的森林资源,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砍伐森林
D.小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
【解析】 为了保护森林和环境,国家采取了许多举措。林区的人们认识到森林需要抚育并合理地经营与管理,森林采伐本身不意味着一定会破坏森林。如果模仿森林的自然发育过程来采伐森林就不会对森林造成不良影响。C项错误。
7.关于东北三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东北三省包括辽、吉、黑三省 ②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③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形容东北的山河大势 ④地跨暖温带、中温带,全部位于湿润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 东北三省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简称辽、吉、黑,故①正确。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故②错误。东北地区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大、小兴安岭和辽东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东北平原。这里的“沃野”指的就是东北平原。因此,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故③正确。东北三省地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位于湿润区、半湿润区,故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红松是一种珍稀树种,也是一种广泛运用于建筑、造船、国防工业的优良木材。丙区域是亚洲最大的红松分布区,近百年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红松最主要的采伐地。由于当地气候寒冷,红松生长更新极其缓慢。长期过量砍伐,导致该区域红松资源急剧减少,林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林下丰富的野生菌类和珍贵药材资源也遭到毁灭性挖掘。
(1)说出图中位于大兴安岭东侧的乙区域主要地形名称和最适合在当地发展的农业。
乙区域:__东北__平原,最适合发展__种植业__(填“畜牧业”或“种植业”)。
(2)为了改善林区生态环境,当地人们在加大对红松林抚育管理的同时,还设想利用温室栽培菌类和珍贵药材,并对收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再出售。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设想的合理性。
【答案】利用温室栽培菌类和药材,可以加快菌类和药材的生长速度,提高产量也可以避免人们对野生菌类和珍贵药材资源的破坏。对收获的菌类和药材进行深加工再出售,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人们的收入,促进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框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见学生用书P37]
1.北京的地理位置
北京大致位于(40°N,116°E),位于__华北平原北部__,北面为__燕山__,西面为__太行山__,面向__渤海__。
◆知识助记
图示法记忆北京的地理位置
2.北京的自然环境
(1)地形地势特征:北京的地形以__平原__为主,西部有属于__太行山脉__的__西山__、北部有__燕山山脉__;地势__西北高__、__东南低__。
(2)气候:北京属于__温带季风__气候,夏季__高温多雨__,冬季__寒冷干燥__;属于__暖温带__、__半湿润__地区,四季分明。北京春季多__大风__和__沙尘暴__天气。
(3)主要河流:__潮白河__、__永定河__等__自西北向东南__注入__渤海__。
3.北京的城市职能
职能
表现
政治中心
作为首都,北京是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场所;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生活的心脏,是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
文化中心
数千年来,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皇城文化的熏陶以及百年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孕育了北京成熟、大气、厚重的文化氛围。在迈向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现代文化元素的渗入,更增强了北京作为文化之都的魅力
国际交往中心
外交机构、国际组织、国际商业机构云集,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落户北京、各种国际会议在此频繁召开
4.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的中心位置,总面积达__44__万平方米,可容纳百万人举行盛大集会。这里坐落着__人民大会堂__、__国家博物馆__等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意蕴的建筑,反映了北京的__政治__、__文化__中心内涵。
5.北京的古建筑与现代建筑
北京纵横交错的__胡同__和古朴幽静的__四合院__,是极具老北京生活气息的场所。同时北京还兴建了一些现代化建筑,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既具文化特色,又显时代风貌。
◆思维延伸
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砖墙和瓦顶较为厚重,多青砖灰瓦,色泽不艳。南窗较大,有利于光照。四合院不仅御寒性能好,而且与外界隔开,环境安宁。
6.北京辉煌的历史
(1)漫步北京,可以感受到宫殿、王府记载了昔日的辉煌,胡同、四合院见证了丰富多彩的北京人生活,高楼大厦间行色匆匆的人群则代表着北京的锐意前行。
(2)几千年的__古代史__,一百多年的__近代史__,近在眼前的__现代史__,鲜活生动的__当代史__,都汇聚于这座城市,古老而现代的北京充满了勃勃生机。
一、选择题
1.下列与北京市接壤的省级行政区是( B )
A.河北省、辽宁省 B.河北省、天津市
C.天津市、河南省 D.河北省、山东省
2.以下城市产业建设符合未来北京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发展方向的是( C )
A.扩大工业建设规模
B.主要发展高层房地产产业
C.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
D.大规模发展钢铁等重工业产业
3.下列对我国首都北京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B.北京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北京应大力发展工业,以提升经济地位
D.北京有颐和园、天坛等名胜古迹
【解析】 目前北京积极发展新型产业部门,以电子、信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中关村是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汇集有众多的高科技企业。C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4.有关北京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北京冬冷夏热,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B.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
C.北京为解决就业问题应大力发展工业
D.“鸟巢”是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标志
【解析】 北京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晴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A项不符合题意。北京位于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的交汇处,地铁、轻轨铁路组成了市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北京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B项符合题意。目前北京积极发展新型产业部门,以电子、信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中关村是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汇集有众多的高科技企业。C项不符合题意。“鸟巢”是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标志。D项不符合题意。
5.北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 )
A.大量拆除旧城古建筑和特色街区,扩建新城区
B.不断扩大城市绿地和城市水网建设
C.加强高速公路建设和机场扩建,不断改善交通条件
D.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解析】 北京的城市建设目标是: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首都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展首都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国际影响力;在保持旧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改建。据上所述,A项做法不正确。
6.下列关于北京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A.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晴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
B.荟萃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C.是我国的政治、文化、对外交流中心
D.北京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解析】 北京的西北和东北是西山和军都山,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故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D项描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
7.读图文,回答问题。
主题为“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的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从4月29日至10月7日在北京延庆区举行。同时,延庆区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承办地之一。
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改善、产业发展蓬勃……几年来,北京延庆区加快发展步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这座被誉为北京“夏都”的绿色小城,作为绿色中国的一扇窗口,正在向世界绽放出最美的风景。
延庆月均温和月降水量数据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均温(℃)
-6
-3
2
9
15
19
21
20
16
8
-1
-4.5
月降水量(mm)
3
6
9
22
36
74
179
177
53
23
8
2
(1)根据“延庆月均温和月降水量数据表”,可知延庆区成为北京的“夏都”是因为__B__。(选择填空)
A.夏季降水丰沛 B.夏季气温较低
C.冬季气温低 D.冬季降水少
(2)阅读材料,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时间段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__气温__(气温/降水)因素。
(3)列举延庆区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和冬奥会,为延庆区发展带来的好处(一条即可)__示例: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改善;产业发展蓬勃等。(任选一条即可)__。
第二框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见学生用书P35]
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1)位置:黄土高原东起__太行山脉__,西到__乌鞘岭__,北抵__长城__,南连__秦岭__,是世界上__黄土覆盖面积最大__的高原。
◆知识助记
图解黄土高原的位置
(2)范围:黄土高原的范围包括山西省,陕西省中、北部,甘肃东南部,__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__,青海省北部,__河南省西北部__,__内蒙古自治区南部__,共跨7个省级行政单位。
2.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1)地貌特征: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地形、地势特征:黄土高原海拔多在__1__000米__以上,位于我国地势的__第二级__阶梯。远望高原顶部,__地势平缓__,__略有起伏__。总体来说,黄土高原的地势__西北高__、__东南低__。
(3)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易错辨析
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不同的。前者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后者是风力沉积作用的结果。
◆思维延伸
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地貌间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塬面受流水侵蚀形成沟壑。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将塬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就是黄土峁。由黄土塬到黄土梁再到黄土峁,其实质是黄土高原不断被破坏且破坏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4)气候类型及特点:黄土高原属于__温带季风__气候,冬季__干燥寒冷__,夏季__湿润炎热__,易发生旱涝灾害。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造成的严重后果
(1)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
地形
地形破碎、坡度大
黄土特性
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气候条件
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植被特点
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的植被
人类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更加疏松
◆知识助记
三字法记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天: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
地: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缺少植被保护。
人: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开矿等导致植被破坏。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4.黄土高原文化
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文化。从__传统民居__到__艺术形式__,无一不烙上了黄土地的深深印记。
(1)信天游:信天游是流行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__民歌形式__,曲调__悠扬高亢__、__粗犷奔放__。它是人们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高原上劳动时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2)腰鼓: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具有2 000多年历史的__安塞腰鼓__是它的典型代表。气势磅礴的腰鼓,充分体现了黄土地民众朴素豪放的性格。
(3)窑洞:窑洞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是人们利用天然土质,在地坑壁面上挖成的洞穴。窑洞占地少,就地取材,因此建造成本低。窑洞具有__冬暖夏凉__的特点。
◆思维延伸
传统窑洞的优点
传统窑洞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既不破坏生态,又不占用良田。如果山崖较高,往往开凿多层窑洞,类似于现代的楼房。
5.黄土高原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和大规模的__自然修复__、__封育保护__,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有望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
一、选择题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 D )
A.降水集中在7、8月 B.地表破碎
C.土质疏松 D.长期毁林开荒
【解析】 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地势较高,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如毁林开荒、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
2.有关黄土高原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地表平坦开阔、海拔较高
B.生态环境弱,但经人类破坏后容易恢复
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D.自然灾害只有水土流失,而且抵抗灾害能力较强
【解析】 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A项错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人类破坏后很难恢复,B项错误;黄土高原自然灾害较多,抵抗灾害能力较差,D项错误。
3.如图所示的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是( D )
A.黄土塬 B.黄土川
C.黄土梁 D.黄土峁
【解析】 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梁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黄土峁为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图中反映的地貌是黄土峁。
4.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中,不可取的做法是( A )
A.开垦坡地,扩大耕地面积
B.退耕还林、还草
C.植树种草、整修梯田
D.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解析】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土壤裸露,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黄土高原重点在于治理水土流失,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减少放牧数量,保护现有的植被。而开垦陡坡扩大耕地面积,会加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A项符合题意。
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安塞腰鼓、西府秦腔、陕北民歌等是黄土文化风情
B.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
C.煤炭资源尤为丰富
D.窑洞是当地居民的传统民居
【解析】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为的乱砍滥伐,过度垦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B项说法错误。
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塬、梁、茆、川等不同的地貌景观。读“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图”,思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示意图
A.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另一方面采取修梯田、挡土坝等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B.图中的缓坡地种植优质山杏、牧草、修梯田
C.图中的陡坡应该发展种植业,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D.图中的坡脚应修挡土坝、护坡坝
【解析】 图中的陡坡应该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持水土等,C项叙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图1为黄土高原位置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图1 图2
(1)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包括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__秦岭__(山脉)以北,__长城__以南的广大地区。
(2)黄土高原经流水长期侵蚀,是世界上__水土流失__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改善自然环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__植树造林(其他合理亦可)__。
(3)图1中R河为__黄河__,流经黄土高原后,使其成为世界上__含沙__量最大的河流。
(4)黄土高原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图2所示的__窑洞__是当地特有的传统民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