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 西北地区第一框 丝路明珠[见学生用书P48]1.新疆的自然环境(1)位置:新疆位于我国__西北部__,深处__内陆__,远离海洋,它的东面和南面与甘肃、青海、西藏相邻。◆思维延伸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2)地形:新疆境内__高山__与__盆地__相间分布,盆地被山脉环抱,形成“__三山夹两盆__”的地形特点。北为__阿尔泰山脉__,南为__昆仑山脉__,中部为__天山山脉__,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为__塔里木盆地__,北部为__准噶尔盆地__。◆知识助记图解新疆地形特点:三山夹两盆(3)气候:新疆属于__温带大陆性__气候,__昼夜温差大__,光热资源充足,降水__稀少__,蒸发强烈,气候__干旱__。(4)地表:__沙漠连绵__,只在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分布着星星点点的__绿洲__。2.丝绸之路(1)名称由来:2 000多年前,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就与__西部__地区的人们相互往来。他们在茫茫沙海和戈壁上开通了贯穿东西的路线,因主要运输__丝绸__等商品,这条通道获得了“__丝绸之路__”的美称。(2)作用:丝绸之路沿线分布着一个个__绿洲__,为往来商旅提供宝贵的水和食物,从而促进了古代中国同__西亚__和__欧洲__的__经济__、__文化__交流与友好往来。◆思维延伸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指在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周边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为主,故名“丝绸之路”。3.坎儿井(1)概况:__2 000__多年前,西北地区的人们创造出一种灌溉设施——__坎儿井__,将高山雪水经过__暗渠__引到农田里,灌溉庄稼。(2)意义:坎儿井与横亘东西的__万里长城__、纵贯南北的__京杭大运河__一起被誉为我国__古代三大工程__,是我国最长的__地下灌溉系统__。坎儿井通过暗渠引水,既免去了运水之劳,又减少了水的蒸发,有“__地下运河__”之称。如今,部分古老的坎儿井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思维延伸塔里木河流域的人们越干旱越盼望出太阳新疆气候干旱,水源短缺,同时因为塔里木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量受气温影响大,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多,河流水量较大。因此,生活在塔里木河流域的人们,越是干旱,越盼望出太阳。4.绿洲农业(1)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夏季高温,__光照充足__,__昼夜温差大__,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高山冰雪融水可用于灌溉。(2)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__降水稀少__,蒸发旺盛,__水资源匮乏__,沙漠广布。(3)主要农作物:①粮食作物:__小麦__。②纤维作物:__棉花__,新疆的长绒棉享誉全国。③瓜果:新疆的瓜果主要有__葡萄__、__哈密瓜__等,瓜果特别甜。(4)发展现状:绿洲地区不仅粮食和主要农作物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还有多种农产品大量外销。5.新疆新面貌今天的新疆,绿洲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一些农场安装了太阳能__电子自动化节水灌溉__设备,无论在哪里,都可以通过手机来控制田间地头的浇水情况。每到收获季节,景色格外美丽:葡萄架上是串串晶莹的葡萄,瓜地边的哈密瓜堆成了小山,麦田里翻滚着金黄的麦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载歌载舞共享丰收的喜悦。一、选择题1.“头像绵羊颈像鹅,不是牛马不是骡。吃尽辛苦千里行,能耐渴来能耐饥。”读谜语,谜底所指的动物,其生活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是( A )A.干旱 B.湿热C.高寒 D.冷湿【解析】 分析可知,谜底所指的动物是骆驼;骆驼生活的地区沙漠广布,气候干旱。2.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大的限制条件是( B )A.热量不足 B.水资源不足C.土地资源不足 D.劳动力不足【解析】 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新疆的东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水资源不足成为西北农业生产的限制条件。3.每年秋天,大量的河南农民奔赴新疆去采摘棉花,新疆种植棉花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D )A.昼夜温差大 B.空气湿度小C.灌溉水源足 D.劳动力充足【解析】 新疆棉区种植棉花的优势条件:新疆气候干旱,晴天日数多,空气湿度小,太阳光照强;棉花产区分布在河流沿岸,提供灌溉水源;昼夜温差大,入夜低温可以有效抑制棉花病虫害;空气湿度小,有利于棉花生长和收摘。不利方面是:劳动力不足。D项符合题意。“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葡萄瓜果甜又甜……”根据歌词,回答4—5题。4.“天山南北好牧场”指的是( B )A.高寒牧场 B.山地牧场C.温带草原牧场 D.绿洲牧场【解析】 天山草原以其面积广大,水源充足,牧草繁茂,气候适宜而著称。天山草原的牧草,种类繁多,生长茂密,牧草种类依其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属于山地牧场。B项符合题意。5.“葡萄瓜果甜又甜”的原因是( D )A.品种优良 B.灌溉水源充足C.土壤肥沃 D.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解析】 因为在新疆沙漠绿洲里,白天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很高;到了夜晚,骤然降温,昼夜温差大,大气和土壤中的热量迅速散失,植物进入“休眠”状态,自身呼吸作用大幅度减弱,白天借助于光合作用所形成的养分得以有效积累,从而使瓜果的质量大为提高。D项符合题意。如图为新疆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6.对图中地理事物判读正确的是( C )A.①——陇海铁路 B.②——天山山脉C.③——塔里木河 D.④——柴达木盆地【解析】 读图可得,①是兰新线,②是昆仑山脉,③是塔里木河,④是准噶尔盆地,C项正确。7.图中甲地区的铁路沿盆地边缘延伸,主要原因是( A )A.靠近城市,城市密集B.地势平坦,便于修建C.光照充足,视野开阔D.距离较短,方便运输【解析】 图中甲是塔里木盆地,该地区的铁路沿盆地边缘延伸,主要原因是盆地边缘有绿洲,水源条件较好,人口和城市集中。二、非选择题8.读“新疆简图”,回答问题。(1)“三山夹两盆”是新疆地形轮廓的主要特征。请写出图中山脉、盆地的名称:山脉A__阿尔泰山脉__,盆地B__塔里木盆地__。(2)新疆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西北__地区,该区域突出的自然特征是__干旱__。(3)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本区内河流稀少,且以__内流河__(内流河/外流河)为主,主要的农业类型为__畜牧__业。新疆古老的引水工程叫__坎儿井__。第三框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见学生用书P52]1.乌鲁木齐的城市职能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__首府__,是新疆的__政治__、__经济__和__文化__中心。2.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乌鲁木齐深居__亚欧大陆__内部,是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它位于新疆__中部__,地处__天山北麓__、准噶尔盆地__南缘__,自古就有“__开天辟地之门户__”的称谓,是连接__天山南北__、沟通__新疆与内地__的交通枢纽。3.乌鲁木齐发展经济的优势(1)地理位置优势:乌鲁木齐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成为我国__向西开放__的重要门户和__对外经贸往来__以及__文化交流__的窗口。(2)交通优势:乌鲁木齐具有完备的__公路__、__铁路__和__航空立体__交通网,形成了连接内外、横贯南北的交通网络。新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__连云港__,西至荷兰__鹿特丹__)的贯通使乌鲁木齐在中国西部乃至__中亚__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乌鲁木齐已成为中欧班列的集结中心。现代化的立体“丝绸之路”为乌鲁木齐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4.乌鲁木齐的地位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__商品集散地__,也是中亚地区重要的__进出口贸易__集散地。它依托周边国家,建成了近__200__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成为__中国西部__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知识助记图示法记忆乌鲁木齐发展经济的优势5.乌鲁木齐的人文地理特征(1)民族:乌鲁木齐是一个__多民族共居__的城市,主要的民族有__汉族__、__维吾尔族__、__回族__、__哈萨克族__等。各族人民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国际大巴扎:“巴扎”,维吾尔语意为“__集市、农贸市场__”。大巴扎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堪称是一座集色彩、声音、气味于一体的博物馆。国际大巴扎是乌鲁木齐__团结__、__开放__与__繁荣__的象征。(3)乌鲁木齐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__一带一路__”建设,乌鲁木齐这个昔日的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如今又被注入新的活力。乌鲁木齐正成长为中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并将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选择题1.具有“开天辟地之门户”称谓的城市是( C )A.喀什 B.包头C.乌鲁木齐 D.成都2.如图是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标志图,它位于( C )A.乌兰巴托 B.伊斯兰堡C.乌鲁木齐 D.喀什3.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除汉族外,还有( C )①维吾尔族 ②苗族 ③回族 ④哈萨克族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4.以下关于新亚欧大陆桥起讫点说法正确的是( B )A.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法国巴黎B.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C.东起中国天津港,西至荷兰鹿特丹D.东起中国上海港,西至德国柏林5.我国新疆乌鲁木齐降雨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 )A.深居内陆,距海远 B.纬度偏高,气温低C.海拔高,海风吹不到 D.距海不远,但受山脉阻挡6.下列关于乌鲁木齐的说法,正确的是( B )①是新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②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③乌鲁木齐深居内陆,交通不便,成为发展经济的障碍 ④乌鲁木齐是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 乌鲁木齐交通便利,具有完备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形成了连接内外、横贯南北的交通网络。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使乌鲁木齐在中国西部乃至中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故③说法错误,应排除。二、非选择题7.下图为“古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古丝绸之路”始于__陕西__省的西安,向西经甘肃的__兰州__(省级行政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一路西行进入中亚。2017年4月1日,满载着中国生产的布匹面料、服装、家电、玩具、生活用品等货物的列车驶出西安,开往布达佩斯,第四条中欧班列线路正式开通。(2)第四条中欧班列线路开通后,“丝绸之路”转变为“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从“沙漠之舟”转变为铁路运输。这种变化带来的好处有__运量大__、__运速快__等。(3)新疆著名的水果有__哈密瓜__、__葡萄__香梨(任选两个,其他合理亦可)__等,其突出的特点是含糖量高。与含糖量高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是__BC__(多项选择)等。A.夏季高温多雨 B.气温日较差大C.光照资源充足 D.土壤肥沃(4)昔日的“丝绸之路”,今日的“亚欧陆桥”,沿途可见的少数民族有__维吾尔族__、__回族(其他合理亦可)__等。8.读我国某地区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1)“◎”所示省级行政中心是__乌鲁木齐__,位于__天山__山脉的山麓地带。(2)甲地形成了我国最大沙漠:__塔克拉玛干__。(3)据图描述该地区年降水量南北方的空间分布特点:__北多南少__。(4)分析该地区的河流多数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原因。(最少写一点)【答案】地形是盆地,周围有高大山脉。第二框 草原风情[见学生用书P50]1.内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位于我国__西北地区__,与__蒙古__、俄罗斯相邻。(2)气候:地处__温带大陆性__气候区,冬冷夏热,降水__少__,内蒙古草原降水量__自东向西__逐渐减少。(3)自然景观:受降水量的影响,自然景观由东部较湿润的森林草原,向西逐渐过渡到__半干旱__的草原和__干旱__的沙漠。2.草原的生活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是我国重要的__畜牧业__基地。草原上生活着__40__多个民族,其中主要民族是__蒙古族__。牧民世代生活在草原上,过着__逐水草而居__的生活,有着独特的草原文化。不仅他们的衣、食、住、行与牧业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和运动、荡气回肠的诗歌,都是草原文化鲜活、生动的表现形式。(1)牧民的生活特色:项目生活方式特点或原因衣__蒙古袍__袍身肥大,适合牧民在马背上活动;天冷时可以加里衬或棉里,抵御寒冷食__白食__(奶食,是牛羊的奶制品)、__红食__(肉食,是牛羊的肉制品)、__茶食__(奶茶)牧区畜产品主要为牛羊肉和奶制品住__蒙古包__搭建和拆卸极为省力简洁,不用挖坑建墙,也不用打地基,有利于保护草原植被行__骑马__草原广阔,以马代步便于出行、放牧◆思维延伸草原上饮食文化的代表——手把肉和奶茶手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见的传统食品,而平时更是“茶”不离手。吃手把肉时,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或用手撕着吃,所以叫“手把肉”。肉仅半熟,会尽可能多地保留肉中的维生素及其他营养成分。奶茶是蒙古族饮料中的一种,是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常说“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奶茶可以解油腻,冬季饮茶可以驱寒,夏季可以消暑解渴。(2)蒙古族的文艺活动:①那达慕大会:每年七八月草丰畜肥时,牧民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云集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举办一年中最盛大的娱乐活动——__那达慕大会__。会上有赛马、__摔跤__、射箭等许多比赛项目,人们还会唱起悠扬的民歌,跳起欢快的舞蹈,以展示丰收的喜悦和对草原的热爱。②蒙古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的__抖肩__、揉臂和各种__马步__,表现了骏马飞奔辽阔草原的舒展奔放。(3)今天牧区的生活:如今,草原上牧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引进了先进__生产线__和管理办法,对畜产品进行__深加工__,建立了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基础的__畜牧业__基地,还打造了以羊绒、羊毛为基础的__毛纺工业__基地,等等。草原上的人们逐渐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一、选择题1.影响内蒙古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C )A.土壤 B.热量C.水源 D.光热条件2.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特点是( B )A.高度机械化 B.逐水草而居C.商品化程度高 D.精耕细作3.暑假期间,小明一家一起去外地旅游,在那个地方,他们喝到了新鲜的牛奶和奶茶,还参加了那达慕大会。小明一家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 C )A.太湖流域 B.四川盆地C.内蒙古高原 D.天山牧场【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他们喝到了新鲜的牛奶和奶茶,还参加了那达慕大会”可知小明一家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内蒙古高原。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来形容内蒙古草原非常恰当,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内蒙古草原属于典型的( C )A.热带草原气候 B.亚热带草原气候C.温带草原气候 D.寒带草原气候【解析】 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可知,该地植被属于草原,该地的草原一年有一次丰美,还有一次枯黄,说明该地是温带草原气候,C项正确。5.中国四大高原中,具有“地面平坦、草原广阔”特征的是( A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解析】 青藏高原的地表景观是雪山连绵,冰川广布;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的地表景观是地形崎岖;内蒙古高原的地表景观是地面平坦,A项正确。6.内蒙古高原东部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地区的牧场属于( C )A.高山牧场 B.高寒牧场C.温带草原牧场 D.人工牧场【解析】 内蒙古牧区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牧区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主要是高寒牧场。7.下列有关描述是对内蒙古草原的真实写照的是( C )A.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B.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8.暑假的时候,王晓杰和爸爸去内蒙古旅游,沿途看到了一些景观,以下说法可信的是( A )A.漫山遍野的牛羊 B.大片的甘蔗和油菜花C.内蒙古的河流都结冰了 D.藏羚羊和牦牛随处可见【解析】 大片的油菜花属于南方地区景观;藏羚羊和牦牛生活于青藏地区;内蒙古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故在暑假期间不会结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乌拉盖草原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天然草原之一,电影《狼图腾》在此拍摄后,该地借势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据此回答9—10题。9.在乌拉盖草原能够感受到的蒙古族特色文化是( D )A.泼水节 B.冰雪节C.火把节 D.那达慕大会10.乌拉盖草原发展生态旅游可以( B )A.对草原任意开发与利用 B.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C.导致自然灾害的增多 D.限制原生态文化的发展【解析】 对草原任意开发与利用会破坏生态环境,A项错误。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可以促进草原生态文化的发展,C项、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1.内蒙古草原辽阔,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地区。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简述内蒙古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产生的原因。【答案】特点:绝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由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东多西少)。原因:绝大部分地区属于非季风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由东向西,海洋影响越来越小。(2)长期以来,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蒙古族同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列举两项反映他们生活的习俗。【答案】举行那达慕大会(或:赛马、射箭、摔跤);住蒙古包;穿蒙古袍;吃牛羊肉和奶制品等。(答出两项即可)(3)近年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草场退化日趋严重,试分析主要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答案】原因:畜群不断扩大(过度放牧);不注意草场保护。(言之有理即可)措施:改游牧为定居,避免草场进一步退化;建设人工草场,提高产草量。(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六单元第三课西北地区第一框丝路明珠 同步测试(含解析).docx 第六单元第三课西北地区第三框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同步测试(含解析).docx 第六单元第三课西北地区第二框草原风情 同步测试(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