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夏感》教学设计武原中学 姚培红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抓住具有季节性特点的景物展开描写的方法。2、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3、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火热的夏天已与我们挥手告别,但我们对她的感受一定还记忆犹新吧。我很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夏天,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抱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文章——《夏感》。(大屏幕显示课题及作者)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2、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要求学生感情饱满地自由朗读课文1—4节,要大声地读,要读出“磅礴之势”,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3、以“因为这是一个____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教师预设:这是一个旋律紧张、热烈、急促的夏,这是一个迸发旺盛活力的夏,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4、教师提问:作者赞美夏天磅礴的气势、金黄的色彩、生命的活力、热烈的旋律,我们都能理解,但作者在结尾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要赞美这个浸在苦涩汗水里的夏季呢?你是如何理解“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句话的?(可追问:与其说作者在赞美苦涩的夏季,不如说作者在赞美什么?)明确:因为夏天意味着要在田野里洒下汗水,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对夏天的赞美,其实是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教师追问:文中那些语句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勤与紧张?明确: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紧张:绷紧、快割、快打、赶快去5、学生齐读第四小节,再次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忙碌三、重点精读1、概括画面,品味语言(1)教师过渡:源于对劳动的歌颂,对农民的赞美,作者对夏天景色的描写也就充满了激情。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具有夏季特色的画面,你能用精练的语言来概括这些画面吗?(2)学生默读2、3小节,寻找画面。(3)教师示例:细草成厚发(4)学生归纳:绿烟凝黛墙、鸣蝉潜叶间、骄阳烤大地、麦浪扑远山、热风送麦香、棉苗挑绿叶、高梁举“喇叭”、瓜秧匍匐进(5)在概括画面的过程中,边朗读边品味语言。★教师预设:①细草成厚发、绿烟凝黛墙——可结合朗读“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一句加以品味。明确: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景物逐渐变化的过程,抓住“细”——“厚”、“绿”——“黛”、“烟”——“墙”等词,另外“沸腾”一词突出了夏天的热烈,“凝成”突出了绿色之浓。②骄阳烤大地、麦浪扑远山、热风送麦香——可结合朗读“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一句加以品味。明确: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麦的面积之大,可以涌起一艘艘的舰船。“翻滚”、“扑”说明麦子长势之猛,给人热烈的的感觉,突出了夏的磅礴之势。“烘烤”一词写出了太阳的火热、猛烈,可概括为“骄阳”。③棉苗挑绿叶、高梁举“喇叭”、瓜秧匍匐进——可结合朗读“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明确:一个“挑”字,写出了绿叶的饱满、精神;一个“举”字,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一切都是充满活力的”一句加以品味。2、归纳提炼,掌握方法教师:同学们,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身处南方的我们对北方的夏季有了形象的认识,我们仿佛身临北方的夏季,感觉到她的阵阵热浪,甚至隐约听到她奏起的声声旋律。你认为作者是怎样将抽象的旋律转化为生动的画面的?(1)选择具有季节特点的景物,并抓住景物的特征。(2)恰当运用修辞。(3)注重炼字。四、布置作业1、请你选择具有秋季特色的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秋在校园》为题写一个片段,描写校园中的几个画面。200字左右。2、收集描写夏的古诗词。板书如下:夏感紧张、热烈、急促景 人细草成厚发、绿烟凝黛墙 (1)选择具有季节特点的景物 辛勤、忙碌鸣蝉潜叶间、骄阳烤大地 并抓住景物的特征。麦浪扑远山、热风送麦香 (2)恰当运用修辞。棉苗挑绿叶、高梁举喇叭 (3)注重炼字。瓜秧匍匐进(灵秀之气酿成磅礴之势)情热爱、赞美《夏感》简案梁 衡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抓住具有季节性特点的景物展开描写的方法。2、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3、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火热的夏天已与我们挥手告别,但我们对她的感受一定还记忆犹新吧。我很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夏天,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抱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文章——《夏感》。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2、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要求学生感情饱满地自由朗读课文1—4节,要大声地读,要读出“磅礴之势”,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3、以“因为这是一个____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4、教师提问:作者在结尾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要赞美这个浸在苦涩汗水里的夏季呢?你是如何理解“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句话的?明确:因为夏天意味着要在田野里洒下汗水,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对夏天的赞美,其实是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5、学生齐读第四小节,再次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忙碌三、重点精读1、概括画面,品味语言(1)教师过渡:源于对劳动的歌颂,对农民的赞美,作者对夏天景色的描写也就充满了激情。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具有夏季特色的画面,你能用精练的语言来概括这些画面吗?(2)学生默读2、3小节,寻找画面。(3)教师示例:细草成厚发(4)学生归纳:绿烟凝黛墙、鸣蝉潜叶间、骄阳烤大地、麦浪扑远山、热风送麦香、棉苗挑绿叶、高梁举“喇叭”、瓜秧匍匐进(5)在概括画面的过程中,边朗读边品味语言。2、归纳提炼,掌握方法教师:同学们,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身处南方的我们对北方的夏季有了形象的认识,我们仿佛身临北方的夏季,感觉到她的阵阵热浪,甚至隐约听到她奏起的声声旋律。你认为作者是怎样将抽象的旋律转化为生动的画面的?(1)选择具有季节特点的景物,并抓住景物的特征。(2)恰当运用修辞。(3)注重炼字。四、布置作业1、请你选择具有秋季特色的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秋在校园》为题写一个片段,描写校园中的几个画面。200字左右。2、收集描写夏的古诗词。评姚老师执教的《夏感》武原中学:范兢每次去听姚老师的课,内心总充满了期待,我知道她总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听她的课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我总会深深地沉浸在她充满激情的课堂中,顿时羡慕底下的学生。这次听的是七年级上册新增的《夏感》,文章语言极其优美。下面是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1、课堂流畅。姚老师从开头的导入“对夏天有怎样的感受?”到从最后一段切入课文,再到体会情感“为什么喜欢夏天?”,又到品味夏景取名字,最后到写作方法的归纳“怎样将抽象的旋律变为生动的两面呢”,层层深入,一气呵成,非常流畅自然。2、切入口巧。姚老师研读课文是以最后一段为切入口,以问题“当代作家梁衡对夏天是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找到最后一段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抛出问题,“为什么要喜欢夏天?”要求学生去找找喜欢夏天的原因,将课堂延伸到下一个环节,将文章串联起来,非常自然巧妙,不露痕迹。3、注重文本。姚老师在学生初次阅读文章后,要求学生用一个“因为这是一个 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学生回答了:磅礴。教师追问你从哪里看出的?要求学生从课文去寻找,去体会。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如紧张、希望,要求学生一一从课文中去寻找,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4、形式新颖。文章很优美,姚老师把品位语言作为重点,在体会课文描绘夏天的美丽景色时,通过一种让学生给画面取名字的方式,去品味文章的语言。正因为教师设计得好,课堂上学生不断地带给我们惊喜,学生取名字取得兴致盎然,掀起了一阵阵高潮。老师引导学生在推敲比较中去体会作者遣词用句的妙处,从而真正地去品味语言。5、抓住难句。课文最后一段有一个句子:“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个句子其实是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意图的突破口,姚老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去理解,理解了它,也能理解作者的意图,也就是作者对夏的赞美是对劳动人民的赞美。6、教给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堂上,学生学到了很多的方法:体会情感从文本中,替换词语去体会语言,将文章写得生动的方法,朗读方法的指导等等。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总之,听了姚老师的课,我仿佛是欣赏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仿佛品尝了一顿丰富的大餐,让我受益匪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夏感》教学设计.doc 《夏感》简案.doc 姚培红《夏感》1.avi 姚培红《夏感》2.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