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三课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见学生用书P12]
一、生活中的变化
1.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__轮船__;__火车__;__自行车__、__电车__、汽车、飞机等。
2.新型通信方式出现
(1)新式邮政发展:清末,__台湾__省率先改驿为邮,在__驿站__的基础上创办了__近代邮政__。
(2)新式电信事业发展:电报通信发展起来,__电话__、__电报__等普及率提高。1882年__上海外滩__出现外国人设立的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__南京__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影响:不仅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还对近代的__新闻__、__出版__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观念的变化
1.现代意义的报刊传入中国:《__申报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1)__自由平等__受到推崇。
(2)争取__婚姻自由__。
(3)__妇女__的地位提高。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具有__新旧并呈__、__多元发展__的特征。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道:“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C )
A.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工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囯。从题干中“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对火车传入持赞赏的态度,表明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2.“从此千里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边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C )
A.火车轮船的传入 B.大众传媒的兴起
C.有线电报的出现 D.社会习俗的变化
3.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 B )
A.慈禧厉行节约
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汽车售价昂贵
D.中国不需要汽车
4.与下图反映的剪辫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公车上书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5.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对下列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C )
项目
以前
现在(清末民初)
日常生活
无照相、电影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发式
清军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子
剪辫子
人际称谓
老爷、夫人
先生、女士
服饰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旗袍
A. 照相技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B.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
C.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变化后的服饰全盘西化
7.近代中国新式邮政、电信实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C )
A.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B.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8.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导致这些变革的原因主要是( B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工业革命的洗礼
C.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
D.军阀割据和混战
二、非选择题
9.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然以数千年统一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裾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
——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
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1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2 中山装与西装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试举例说明这种特征在称呼上的具体体现。
【答案】 特征:严格的等级制度。举例:称号“老爷”“大人”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答案】 主张:易服。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何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有何精神追求?
【答案】 趋势:由传统走向近代化。精神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独立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