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末质量评估试卷(分数: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重要意义体现在( C )A.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B.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C.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D.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解析】 A项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B项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是八七会议;C项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项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2.下列二战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③德黑兰会议的召开 ④意大利投降 ⑤欧洲第二战场开辟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C.②①③⑤④ D.①②③⑤④【解析】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在1943年初;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是在1942年初;③德黑兰会议的召开是在1943年底;④意大利投降是在1943年9月份;⑤欧洲第二战场开辟是在1944年6月。3.毛泽东在1937年9月发表的《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中写道:“直至1936年年底,国共两党才在政治上找到了一个重要共同点。”这个“政治上的共同点”是( B )A.打倒北洋军阀,统一全国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和平建国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解析】 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华清池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最后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联合抗日的转折点。4.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恶毒。”这表明了( B )A.二战的罪魁祸首是邪恶的德国法西斯B.英法的绥靖政策对二战的爆发推波助澜C.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直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D.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解析】 绥靖政策就是对法西斯侵略不是严加制裁,而是希望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绥靖政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虽然不满,但是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它的影响极为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5.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主要战绩表,这次战役应该是( B )战斗次数毙伤俘日伪军数破坏交通线摧毁据点1 800多次4万多人2 000多千米近3 000个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 D.卢沟桥战役【解析】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先后共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人,在华北2 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战斗次数1 8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摧毁据点近3 000个。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6.如图漫画《磨好刀再杀》所反映的是蒋介石哪一政策( D )A.“攘外必先安内”B.“不抵抗政策”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D.“假和平,真内战”【解析】 A项“攘外必先安内”是抗战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把共产党看成最大敌人,公开杀戮。B项“不抵抗政策”是抗战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把共产党看成最大敌人,对日本侵略不抵抗。C项“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是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共产党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从此实现了第二次合作。D项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打着“假和平”的旗号,实际上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已确定,所以是“假和平,真内战”。7.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B )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D.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191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中华民国成立,B项符合题意。A项评论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C项不能从评论中体现出来;D项不符合史实,新文化运动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8.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某班同学要设计“中国共产党成立背景”的主题黑板报,下列选项可作为板报内容的有( C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③北伐战争的胜利 ④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北伐战争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9.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通电》中说:“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张杨“诤谏”的根本原因是( B )A.希望蒋介石放弃反共B.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C.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D.受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感召【解析】 西安事变前日本已经占领中国东北三省,蒋介石仍然要张学良继续“剿共”,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5年的华北事变使日本意图蚕食中国的野心暴露无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活动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抵抗外族入侵是中国当时主要的任务,为了逼蒋抗日,抵抗外族入侵,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因此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0.如图是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某次战争的进军路线示意图。在图中A地率领某独立团英勇作战的将领是( B )A.李宗仁 B.叶挺C.彭德怀 D.贺龙【解析】 本题从材料“20世纪20年代”“中国”“A地为湖北”“独立团”等可判断为北伐战争中的叶挺。11.下列能为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供史料支撑的有( D )①美、苏等国协同作战 ②中共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③华人华侨归国参战 ④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仔细阅读题干中的文字,寻找正确解题的信息,抓住“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一关键词,排除①。12.下面解放战争的示意图中,③处应填写( C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解析】 ①转战陕北;②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③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战略决战,发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为解放江南奠定了基础;④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13.斯大林执政后在1928年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 D )A.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解析】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由此可知,他开始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4.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面对法西斯的疯狂逼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反法西斯同盟在各个战场共同抗击,并取得了重大胜利。下列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役有( A )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②百团大战 ③诺曼底登陆 ④凡尔登战役 ⑤台儿庄战役 ⑥辽沈战役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解析】 ①③打击的是德国法西斯;②⑤打击的是日本法西斯;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⑥发生在1948年,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一。15.9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纪念日,如果要举行纪念活动,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有( A )①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 ②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③参加重庆谈判,争取中国和平的最后希望④直接指挥百团大战,重创日军A.①②③ B.①③④C.③④ D.①②④【解析】 指挥百团大战,重创日军的是彭德怀,据此可排除③。16.“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胜利,它把中国历史划开了两个时代,在今天以前,是我们屈辱悲苦的黑暗时代,自今天起,将是我们富强康乐自由平等的光明时代。……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今日得以昭雪。”文中“空前的胜利”“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分别是指( C )A.南京解放、瓜分狂潮、九一八事变B.南京解放、《辛丑条约》、七七事变C.抗战胜利、《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D.抗战胜利、《马关条约》、卢沟桥事变【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胜利”这句话指的是抗日战争;“中国五十年”指的是《马关条约》中割占台湾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的五十年;“东北十四年”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十四年。17.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指出:“……为了扩大全球影响,修正主义国家重整军备,占领那些对它们来说必须征服的至关重要的地区。同盟国默认这些修正主义国家最初的侵略行动。”二战全面爆发前,这些“修正主义国家”的侵略行动有( C )①占领奥地利 ②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③绕过马奇诺防线,直接进入法国 ④九一八事变 ⑤七七事变 ⑥进攻苏联A.①④⑤⑥ B.②③⑤⑥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仔细阅读题干中的文字,寻找正确解题的信息,抓住“二战全面爆发前”该关键词。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标志二战全面爆发。③⑥是在二战全面爆发后,排除。18.一位作家在亲历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写成了《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 B )A.推翻了沙皇封建专制统治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析】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AC项是二月革命的成果;D项与题意时间不符。19.关于《凡尔赛条约》与《九国公约》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瓜分B.由《凡尔赛条约》确定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国际“新秩序”C.《凡尔赛条约》与《九国公约》都有涉及损害中国利益的内容D.《九国公约》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欧亚大陆的国际关系【解析】 在《凡尔赛条约》中,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权益;《九国公约》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的侵略扩张提供了方便。《凡尔赛条约》与《九国公约》都有涉及损害中国利益的内容,C项表述正确。A项《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B项由《凡尔赛条约》及其他对战败国的条约确定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国际“新秩序”;D项《九国公约》重新调整和确立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20.下图为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曲线图。造成a段失业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C )A.美国内战 B.第一次世界大战C.经济大危机 D.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析】 题干给出的是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曲线图。造成a段(1929年至1933年)失业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大危机。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危机具有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的突出特点。导致工人大量失业,生活流离失所;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大量销毁商品等。21.如图所示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件事情以后( A )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C.鸦片战争 D.北伐战争【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 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所以漫画中反映的“剪辫子”最有可能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22.“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年)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B )A.《狂人日记》 B.《文学改良刍议》C.《庶民的胜利》 D.《子夜》【解析】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因此题干中白话文诗歌,受益于《文学改良刍议》。23.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那么当时的“爱国”突出表现在( C )A.反对议和,维新变法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解析】 五四运动中,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C项正确。A项是维新变法时期;B项是辛亥革命时期;D项是西安事变时期。2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之差别……”其实际意义在于( C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B.确立了民族共和的宗旨C.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之差别……”其实际意义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了主权在民。25.“逼迫清帝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取代孙中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恢复共和。”材料叙述的历史人物是( A )A.袁世凯 B.段祺瑞C.吴佩孚 D.张作霖【解析】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威逼下,宣统皇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1915年底,袁世凯登基,复辟帝制。1916年3月,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之下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材料叙述的历史人物是袁世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50分)26.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请赏析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诗词,探究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10分)诗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诗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A》(1928年秋)诗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1935年10月)诗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某年4月)(1)秋收起义后毛泽东作出了什么决策?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创出一条怎样的革命新路?(3分)【答案】 决策:放弃攻打大城市,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1分)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2)写出诗二中的地名A,并结合所学,分析该诗创作的历史背景。(3分)【答案】 井冈山。(1分)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不断壮大。(2分)(3)导致“红军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写出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点。(2分)【答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分)江西瑞金。(1分)(4)写出诗四事件发生的时间。诗文中“天翻地覆”的意义主要指什么?(2分)【答案】 1949年。(1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或国民党反动政权垮台)。(1分)27.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关于这种情况(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淡薄),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7年)9 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你认为五四运动“大的太多”的主要影响是什么?(4分)【答案】 表现:运动的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影响更大。(2分,答出两点即可)影响: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2分)【答案】 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3)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答案】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了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了民族解放。(4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凡尔赛条约》材料二 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撤出山东;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原来旨在把中国变为日本保护国的第五号,并放弃了某些特惠权利。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据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整理材料三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纵容下,法国政府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该内容引发了国内的什么运动?(2分)【答案】 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1分)五四运动。(1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通过《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取得的外交成果,结合所学知识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3分)【答案】 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日本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1分)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面对独裁者们兴风作浪,英法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下,捷克政府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是指什么事件?哪一事件的发生表明张伯伦并没有给英国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3分)【答案】 绥靖政策。(1分)签署《慕尼黑协定》,将捷克的部分地区割让给德国。(1分)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国不得不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0年,德国进攻英国。(1分)(4)综合上述材料与知识,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答案】 示例:弱国无外交;大国强权政治。(2分,言之有理即可)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孙中山的一生就是“不断在挫折中修正自己”的一生。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他从一个“社会改良者”逐渐转变为一个“民主革命者”,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转变。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分析促进孙中山从“社会改良者”逐渐转变为一个“民主革命者”的社会背景。(2分)【答案】 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的腐败尤其是清政府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分)(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方面来分析材料二关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4分)【答案】 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责任内阁制,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2分)思想: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3)请列举两位中国新知识分子。根据材料并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4分)【答案】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2分)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2分)30.政治演说常常是正义与邪恶交错,真理与谎言相融,成为演讲者鼓动、渲染和辅佐政治的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德国完全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如果有武装的国家也销毁他们的进攻性武器的话,……德国也完全愿意解散它的全部军队,销毁它现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邻国也这样做的话……德国愿意同意任何庄严的不侵犯条约,因为它并不想进攻别国,而只想谋求安全和和平。——希特勒1933年5月17日在德国国会的演说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战争。材料三 若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陆上、海上、空中作战。尽我们的全力,尽上帝赋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去作战,对人类黑暗、可悲的罪恶史上空前凶残的暴政作战。若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那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胜利——不惧一切恐怖,去夺取胜利——不论前路如何漫长、如何艰苦,去夺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丘吉尔1940年5月13日在英国下院的演说(1)材料一中希特勒此番演说的目的是否“只想谋求安全和和平”?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答案】 否。(1分)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占领莱茵菲军事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并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3分)(2)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法西斯的“邪恶”表现(2分)【答案】 德国法西斯反犹、排犹政策(或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日本法西斯制造南京大屠杀(或对中国人民实行血腥屠杀)。(2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此次演说的背景,并列举史实说明英国“在陆上、海上、空中作战”的表现(各举一例)。(4分)【答案】 背景:二战全面爆发,德军在西线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英国放弃绥靖政策。(1分)举例:在陆上,阿拉曼战役,扭转北非战场形势;在海上,敦刻尔克撤退,为盟军反攻保存了力量,三大登陆战(北非登陆、西西里岛登陆、诺曼底登陆),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在空中,不列颠之战,迫使德国无限期搁置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