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 同步测试(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2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 同步测试(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二框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见学生用书P80]
一、国统区和解放区的社会面貌
概况
影响
国统区
军事上失利,政治上孤立,经济上陷入__崩溃境地__
人民掀起“__反饥饿__、__反内战__、__反迫害”的民主运动,形成解放战争的第__二__条战线(失民心)
解放区
颁布《__中国土地法大纲__》,进行__土地改革__,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__耕者有其田__
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__生产和革命__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__参军、参战__支援前线(得民心)
二、两种命运的决战
1.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__1947__年6月,__刘伯承__、__邓小平__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__大别山__,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战略反攻__的序幕。
2.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1)背景:解放军在各战场不断取得胜利。
(2)时间:__1948__年9月至__1949__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三大战役。
(3)三大战役内容:
①__辽沈__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②淮海战役:以__徐州__为中心进行;基本解放了__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__;陈毅感慨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__小车__推出来的。
③__平津__战役: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__华北__全境基本解放。
(4)影响: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0多万人,__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__,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__全国胜利__的到来。
▲重点知识
一次民主运动
国统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民主运动
一次改革,一个文件
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
一个标志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两条战线
国共军事斗争和国统区人民的反蒋民主运动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一、选择题
1.“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在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这是毛泽东对1947年战局的一个分析。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采取的战略行动是( C )
A.渡江战役
B.转战陕北,进行战略防御
C.挺进大别山,转入战略反攻
D.打运动战,进行战略转移
【解析】 1947年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的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2.下图是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战争”是指( D )
A.护国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解析】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于10月10日正式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以下三幅图片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请你根据三幅图片,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C )
A.全面内战爆发
B.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
C.战略大决战
D.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析】 依据三幅图片信息“沈阳”“北平”“徐州”可知,三幅图片是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的形势图。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战略大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故三幅图片确定的主题为战略大决战。
4.这一战后,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要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这一战”指的是( A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三大战役
【解析】 据“这一战后,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可知,“这一战”指的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发动的辽沈战役,在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后,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接着解放长春和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
5.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原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陆续接到指令:“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打谈结合、以打促和”,如需必打,则以步枪、刺刀和手榴弹,展开近战和肉搏,不得炮击……此战是在夺取( B )
A.锦州 B.北平
C.徐州 D.南京
【解析】 依据题干“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原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打谈结合、以打促和”等可知,这反映的是三大战役中平津战役中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战役。
6.小说《茶馆》讲述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变法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请判断下列情景不会在茶馆中发生的是( D )
A.第一个时代和社会中,有人议论“谁敢改动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B.第二个时代和社会中,有人说“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
C.第三个时代和社会中,茶馆里依然贴着“莫谈国是”的纸张
D.第三个时代和社会中,茶馆里人在说起中国共产党时都竖起大拇指
【解析】 第三个时代和社会处于抗战后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国民党在政治上一党专政,实行独裁统治,特务横行。
7.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指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C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 A项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不符合题意。B项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不符合题意。C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与材料的“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涉及的地理区域相符合。D项渡江战役解放长江以南地区,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48年冬,陈毅赋诗:“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争立功。……”
材料三 毛泽东曾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失人存地,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正因如此,战争的形势逐步向着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发展。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历经艰难的一年,又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1947年,解放军由被动逐步转为主动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最根本原因。
(1)材料一是“三大战役示意图”,请将图中①②③所示的战役名称填入相应的横线上,并说明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__辽沈战役__ ②__平津战役__ ③__淮海战役__
【答案】 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三大战役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场战役?根据材料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根本原因。
【答案】 淮海战役;民众的大力支持。
(3)材料三中说“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历经艰难的一年,又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举例说明。
【答案】 经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解放。军事: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社会:人民群众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