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9.1溶液的形成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9.1溶液的形成讲义

资源简介










溶液及其组成
溶液和乳浊液
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 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
(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组成
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 ≠质体积+溶剂体积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
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
? 注意: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
5. 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 搅拌
6.乳浊液、悬浊液及乳化现象
1 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  乳化现象:
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4 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
7.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硝酸铵(NH4NO3)
课堂练习
1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味精 D.芝麻油
答案 D
2.将下列物质加入足量的水中,能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汽油     B.面粉    C.小苏打    D.硫酸铜
答案 C
3.下列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
A.蔗糖溶液 B.生理盐水
C.碘的酒精溶液 D.稀盐酸
答案 C
4.如图,加入水后,U形管中的液面左升右降,X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氯化钠 D.蔗糖
答案 A
5.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分散的物质分离出来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
D.用洗洁精清洗容器壁上附着的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答案 .C 油污溶于汽油得到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溶液中不含难溶性物质,用过滤的方法无法分离;植物油与水形成乳浊液,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洗洁精清洗容器壁上附着的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6.用洗涤剂能较好地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  )
A.吸附作用 B.乳化作用
C.催化作用 D.溶解作用
【解析】选B。用洗涤剂能较好地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7.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A.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壁内的碘
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
【解析】选A。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利用的是乳化原理,而其他各项都是物质的溶解。
8.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

A.稀盐酸和碳酸钠 B.水和氢氧化钠 C.水和生石灰 D.水和硝酸铵
答案 D
9.在配制蔗糖溶液时,小明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你能做出相关的解释吗?
(1)小明发现在热水中蔗糖溶解的速率比在冷水中的大,从微观角度来看,这是因为                 。?
(2)小明将粉碎后的蔗糖和块状的蔗糖放在同一温度的水中,发现           溶解得快,这是因为  。?
(3)小明为了探究搅拌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做了一个对比实验,设计的实验是??  。?
答案 (1)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增大
(2)粉碎后的蔗糖 增大了蔗糖与水的接触面积
(3)取两个烧杯,分别倒入等体积、同温度的水,加入等质量的块状蔗糖,其中一个用玻璃棒搅拌,一个静置,观察现象
解析 蔗糖溶于水的过程中分子不断运动,将蔗糖放在热水中溶解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蔗糖分子运动速率增大所致;粉碎后的蔗糖放在水中,增大了蔗糖与水的接触面积,因此溶解速率会增大;探究搅拌对溶解速率的影响实验,要注意变量的控制问题,即需要在等体积、同温度的水中并选用相同质量的块状蔗糖,这些变量控制不好,所探究的实验结果就会存在较大的误差。
10.物质在溶解时往往会出现温度的变化,请通过观察如图所示实验(其中烧杯底部与塑料片之间有3~4滴水),分析原因。

(1)操作一现象:烧杯与塑料片粘在一起,操作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操作一中加入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塑料片上的水结冰,从而使烧杯与塑料片粘在一起;操作二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粘在塑料片与烧杯之间的冰融化,使烧杯与塑料片分离。
答案:(1)烧杯与塑料片分离 (2)操作一中加入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塑料片上的水结冰,从而使烧杯与塑料片粘在一起;操作二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粘在塑料片与烧杯之间的冰融化,使烧杯与塑料片分离
11.某同学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下表: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液体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该同学取三只烧杯,向烧杯中各注入25 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再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均为8 g的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固体,搅拌,待溶解后用温度计分别测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
(1)“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图示④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解硝酸铵固体的烧杯外壁有水珠产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此探究实验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解析】(1)溶解时“搅拌”的目的是加快固体溶解;图示④中不应用温度计搅拌,应用玻璃棒搅拌。(2)水的初温为20℃,由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故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的是氢氧化钠。(3)溶解硝酸铵固体的烧杯外壁有水珠产生,是因为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烧杯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小水滴。(4)由此探究实验可知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
答案:(1)加快固体溶解 用玻璃棒搅拌 (2)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3)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4)氯化钠
12.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活性炭吸附能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将NH4NO3固体加入水中搅拌,观察到两侧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

(1)由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    (填“增大”或“减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2)NH4NO3固体溶于水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   而增强。?
答案 (1)减小
(2)吸收
(3)降低
解析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对比两侧导管内的液面上升情况不难发现,右侧导管内液面明显高于左侧,说明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降低而增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