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2 溶解度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注意:①首先要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②饱和溶液是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的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③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一般来说,可以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在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3、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同一溶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4、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不饱和:加溶剂、升温 ?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降低温度特殊规律(熟石灰):饱和→不饱和:加溶剂、降温 ?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升高温度二、溶解度(符号S)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注意: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关键词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有意义。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①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②外部因素:温度(与其他量无关)3、溶解性定义:根据物质在20摄氏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人们把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叫做溶解性。(0—0.01g:难溶)( 0.01—1g:微溶 )( 1—10g:可溶)(10g以上:易溶)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溶液时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的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 “坡度”比较“陡” 如KNO3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NaCl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③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④确定结晶方法a.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降温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 的物质。b.蒸发溶剂结晶(蒸发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 _的物质。5、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2)影响因素温度: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例题分析1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D.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一定能形成溶液答案B 构成物质的粒子不管处于何种状态,总是不断运动的,A错误;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B正确;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不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不能通过降低温度使其达到饱和,C错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不一定形成溶液,如泥沙与水混合,D错误。2.20 ℃时,往5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 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答案 A3.t℃时,向盛有 0.1 g 硝酸钾的试管中加入 10 g 水,充分振荡后,静置,试管底部仍有未溶解的晶体,下列对试管内上层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 t℃时的饱和溶液B.为 t℃时的不饱和溶液C.溶质的质量为 0.1 g D.不确定是否为饱和溶液答案 A4.将一杯 20℃时的氯化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A.倒掉一半溶液 B.减少溶质C.升高温度 D.蒸发溶剂答案 C5.向一瓶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晶体,下列图像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答案 C6.下图所示实验中,当打开分液漏斗上的旋塞把水滴入大试管中时,可观察到以下现象:①U形管中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②烧杯中的饱和溶液里有晶体析出。则大试管中的固体M和烧杯中的饱和溶液N可能是( )A.M是CaO,N是KCl溶液B.M是KOH,N是NaCl溶液C.M是NaOH,N是NaNO3溶液D.M是NH4NO3,N是KNO3溶液答案D 当将水滴入大试管中时,U形管中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说明试管内压强减小,可能的原因是固体M溶于水时吸收了热量,使试管内的温度降低,气压减小,由此可判断固体M为NH4NO3;温度降低导致饱和溶液N中有晶体析出,说明溶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该溶质可能为KNO3。7.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20 g某物质加入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B.20 ℃时,20 g某物质溶解在100 g水里,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C.20 g某物质在100 g水里恰好饱和,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D.20 ℃时,100 g水里最多溶解某物质20 g,所以该物质在20 ℃时的溶解度为20 g答案.D8.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 g水中最多溶解 31.6 g硝酸钾B.20℃时,100 g 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31.6 g 硝酸钾C.20℃时,31.6 g 硝酸钾溶解在 50 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D.20℃时,31.6 g 硝酸钾溶解在 100 g 水中形成饱和溶液答案.A9.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 ℃降到t1 ℃,析出甲的质量大C.将t2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D.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 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答案 D A项未指明温度,不能比较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故错误;B项未指明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比较两溶液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故错误;C项中,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2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不能采取降温的方法,故错误;D项中,因t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即此温度下,质量相等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也必然相等,故D正确。10.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降低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t2℃时,50g乙加入100g水中得到乙的不饱和溶液答案 C11.(2017毕节)如图所示,甲、乙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60℃时,在100g水中加入100g甲,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是200gB. 4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 2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D. 采用降温的方法可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答案 B12.张老师在讲授“溶液”的内容时,用固体M做了如下实验,图中甲、乙、丙、丁是充分搅拌后静置的现象,请回答相关问题(忽略水的挥发):(1)上述烧杯中,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填序号)。?(2)上述实验可以判断物质M的溶解度曲线是图2对应的 (填序号)。?(3)甲、乙、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呈饱和状态的是 (填序号)。?(4)根据下图,若要使丁烧杯中的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加入 g的M固体。?.答案 (1)丁 (2)A (3)乙 (4)8解析 (1)从图1中看出,丁中的溶质全部溶解,由于溶剂都为50 g,丁中溶质最多,故其质量最大。(2)从图1中看出,30 ℃时,15 g物质M在50 g水中能完全溶解,故该温度下M的溶解度≥30 g,因此曲线A符合。(3)从图1中看出,烧杯乙中有固体剩余,故溶液一定饱和。(4)从图2中看出,3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6 g,故50 g水中,最多溶解M 23 g,因此要恰好达到饱和还需要加入M的质量为23 g-15 g=8 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