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视频课堂教学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心亭看雪》视频课堂教学实录

资源简介

(共10张PPT)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我觉得“痴”可解释为 _______,
理由是———————。

两种观点:1、勉强
2、痛快
你觉得那种说法更准确,说说理由。
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张岱《陶庵梦忆》
张岱:明末清初人,号陶庵。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后不仕。张岱的散文以清淡天真之笔,寓情于景,寥寥几笔,便意在言外。
材料1: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材料2:
明亡以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生活异常苦,“风雨凄然,午炊不继”,但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晚年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
材料3: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张岱《陶庵梦忆序》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作业
1、积累描写西湖的古诗词5句。
2、积累描写雪的古诗词5句。
3、课外阅读张岱的《西湖七月半》。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客此
(古时计时单位)
(还)
(动词,客居)
及下船
(等到)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
(这)
字词积累
(我)
余住西湖《湖心亭看雪》教学简案
浙江省遂昌二中 毛卫华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 。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学生情况可用西湖诗词导入,也可直接导入。
(二)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同学们,听了之后你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吗?
(四)互动释疑
  1、学生质疑
  2、相互解答、指导、明确。
  3、提示积累重点词语:(幻灯)
是日更定:是,这。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客此: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五)深入理解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一个词语。引出——痴。教师追问:那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痴”,从而带动全篇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展开师生对话。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2、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3、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六)教师小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