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同步测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同步测试(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见学生用书P98]
一、《清明上河图》总述
1.作者:北宋画家__张择端__。
2.内容:《清明上河图》描绘了__北宋都城东京及汴河两岸风光__,展示了当时__都市的生活风貌__,为后人提供了北宋都市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物以及生活习俗方面的形象资料。《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交通工具有船、牛车、马车、独轮车、轿子、骆驼、毛驴等。
3.“清明”的含义:(三种说法)清明时节;东京的“清明坊”;北宋的政治清明。
二、《清明上河图》的场景
场景一:市郊村野
1.乡村风光:打开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乡村风光,薄雾疏林,掩映着茅舍瓦房。
2.运炭队伍:两个脚夫一前一后,赶着一队运炭的毛驴沿着河边小道走来。
3.赶路行人:一行人匆匆赶路,直奔汴河畔。其中骑马戴帽的显然是位有身份的人,坐轿的大概是他的家眷,其余挑担的、抬轿的、奔跑的应该是他的仆从。
场景二:汴河船运
1.汴河地位:北宋时期,流经东京的汴河是连接__黄河__和__淮河__的重要河流,是__中原通向东南__的水运要道。东京人口众多,从水路运往京城的粮食百分之七八十要经过汴河。此外,京城需要的日用百货、军备物资也主要依赖汴河这一通道。毫不夸张地说,汴河是东京的母亲河。
2.虹桥景观
(1)名称由来:画卷中,一座宽大的木桥飞架汴河两岸,宛如彩虹,人们称之为“虹桥”。
(2)桥上桥下:桥上行人熙熙攘攘。桥下船夫为了控制大船而紧张忙碌:有的吆喝指挥,有的持竿撑向河底,有的持竿撑住桥身,有的放下桅杆。
(3)桥头商旅:桥头遍布各种杂货店,有的摊位撑着伞,有的摊位搭凉棚。放在搁板上或盘子上的,好像都是食品;放在地上的,似乎是工具之类的日常用品。
3.两岸风景:桥下沿河两岸,茶馆酒楼林立。顾客可以一边喝茶饮酒,边欣赏河上风景。
场景三:都市街景
1.商店
(1)大街上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小商小贩沿街叫卖。
(2)街道两旁,店铺相接,屋宇重叠,官府、民居杂处其间。
(3)高级酒楼叫“__正店__”,小饮食店叫“__脚店__”。
(4)正店中人影绰约,嘉宾满座,杯盘交错。
(5)据史籍记载,当时东京一般商店都是早上开始营业,傍晚关门,但酒楼、食店还有夜市和早市。即使雨雪交加,夜市仍然兴隆。
2.当铺:在画卷末尾的下部,有一座挂着大大的“解”字招牌的房屋,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当时的当铺,这个“解”字跟后来当铺门前写的一个大大的“當”字一样。
3.说书棚:据说,我们现在的说书就起始于北宋。
◆思维延伸
为什么东京主要依靠汴河而不是黄河运输物资?
①黄河水患频繁,河流泥沙含量大、淤塞严重。
②黄河河道改道频繁。
③黄河水量不稳定,汛期水量大、旱季容易出现断流,不利于行船。
一、选择题
1.《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属于( C )
A.人物画 B.山水画
C.风俗画 D.花鸟画
2.某班级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的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座城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B )
A.唐朝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3.一位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中了进士,邀请同窗一起去逛瓦舍、看杂技、听说书、上茶馆,玩得非常开心。这位读书人可能是( D )
A.西汉人 B.隋朝人
C.唐朝人 D.宋朝人
4.北宋东京城里的“瓦子”是一处( C )
A.小商贩摆摊的地方 B.专供演员演出的圈子
C.文化娱乐场所 D.穷苦艺人卖艺的场所
5.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宋代,下列情景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D )
A.士大夫在酒楼上吃东坡肉
B.商人出门坐轿子
C.市民到娱乐场所瓦子听评书
D.老百姓普遍穿丝绸做的衣服
【解析】北宋初年,崇尚节俭,对服装有严格的规定,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服装,后来统治者穿服装精美华丽丝绸,D项符合题意。
6.《清明上河图》有助于探索北宋城市( C )
A.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
B.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
C.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D.数量众多的自由工匠
7.陆游在诗中写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B )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
B.民众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
C.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D.城镇文化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8.《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A )
A.娱乐场所瓦子表演杂剧《西厢记》
B.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
C.驮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
D.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对《清明上河图》的时间和宋朝经济、文化史实的识记。《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绘画,BCD项均符合北宋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杂剧《西厢记》出现在元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每一个王朝,远远望去,似乎都有一种专属的美感。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产生了“朝代粉”这样一个群体。其中,很多人对宋朝一往情深,成了“宋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家万里中原土,换得钱塘十顷湖。
——清朝黄任《西湖杂书》
材料二 当年北宋都城的景象,集中反映在一幅绝世名画之上,以至于今天的这座城市,号称有三件“文化宝贝”,就是所谓的“半城水、一幅画、一个故事”。如今,“三宝”已然活化成该市久负盛名的文化旅游项目。
材料三 在这“一幅画”的作者笔下,“官衙门口士卒慵懒,城门口无士兵把守,外来的驼队进出自由,城墙多年失修”。
材料四 赵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成为一软弱的朝代……(它所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那些单纯的游牧民族所恃,不过是疾风迅雷的冲锋力量。
——《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北宋和南宋的建立者分别是谁?其都城分别位于今天的哪个省?
【答案】北宋:赵匡胤;南宋:赵构。北宋都城在今河南省;南宋都城在今浙江省。
(2)材料二中的“一幅画”具体指哪一幅作品?其作者是谁?
【答案】《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
(3)从材料三可见,北宋当时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答案】北宋武备松弛,军纪不严,对外防范意识不高。
(4)从材料四中可见,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答案】少数民族政权是半汉化的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5)你认为“朝代粉”应该恪守什么样的底线?
【答案】示例:既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又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不足。总之,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个朝代。(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