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同步测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同步测试(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三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见学生用书P50]
一、西汉的分封与七国之乱
1.汉初的分封制
(1)对象:__功臣__和__同姓子弟__。
(2)目的:巩固__汉朝的统治__。
(3)诸侯王的权力:诸侯国可以自行__颁布法律__,__任命官员__,使用自己的__年号__、__历法__,权力很大。
(4)分封的危害: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__各自为政__,有的无视皇帝的__诏令__,甚至还图谋__夺取皇位__。
2.七国之乱
(1)导火线:景帝在位时,采纳大臣__晁错__的建议,着手__削减__诸侯王的封地。
(2)叛乱诸侯王:以吴王__刘濞__为首的七个诸侯王。
(3)过程:叛乱诸侯王以“__诛晁错,清君侧__”为名起兵。景帝被迫处死了晁错,来安抚他们。但刘濞不仅没有罢兵,反而扬言“__我已为东帝__”。
(4)结果:景帝派兵平定了叛乱。
二、西汉的兴盛
汉景帝死后,他的儿子__刘彻__(汉武帝)即位。经过汉初几十年的积累,到这时,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西汉开始进入__鼎盛__时期。汉武帝在许多方面都有突出的作为。
三、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1.政治
(1)颁布“__推恩令__”
①背景:汉武帝时,__诸侯王__的势力依然很大。
②措施:规定除了诸侯王的__嫡长子__继承王位外,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__封地__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
③作用:王国逐渐被分成许多__小侯国__,再也没有力量和__中央__对抗了。
(2)建立刺史制度
①目的:加强中央对__各地官员__的监督。
②措施:将全国分为__13__个州部(监察区),每州部委派__刺史__一人,定期巡视。按照中央的要求,刺史监视所属郡国__主要官员__的行为,年底到都城向皇帝汇报。
③后来,武帝设立__司隶校尉__,以监督朝廷、都城和周边地区的官员与皇族的举止。
2.经济
(1)措施:武帝将原先各地乃至私人都可经营的__货币铸造__、__盐铁__生产和销售收归__中央__。
(2)作用:极大地增加了__中央的收入__。
3.思想文化
(1)背景:西汉初年,朝廷采用__无为而治__的统治方针。
(2)“__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_”
①目的:巩固__中央集权__。
②皇帝:__汉武帝__。
③建议者:__董仲舒__。
④内容: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董仲舒认为,皇帝的权威体现上天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一切权力要集中到皇帝手中,就必须在思想上实现“__大一统__”。所以,他主张凡是与孔子思想不相符的各家学说都应该加以__禁绝__,只有把人们的思想__统一__起来,才能保证皇帝的权威和朝廷政令的推行。
(3)推行儒学教育
①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__儒学教育__。
②在长安设立了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__太学__,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做官。
③此外还在地方设立__官学__。私人传授儒家学说的学者也很多。
(4)作用:儒家学说逐渐成为__正统思想__,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2 000多年。
4.结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__权力集中__、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四、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
(1)汉武帝以后,汉朝开始__由盛而衰__,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外戚__王莽__乘机夺取政权。
(2)王莽即位之初,获得了国内各方的广泛支持,但他采取的各项变革措施__脱离实际__,遭到失败,并引发各地__起兵反抗__。
(3)不久,王莽政权被推翻。
2.东汉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25年。
(2)建立者:参加过推翻王莽军事斗争的西汉皇族刘秀。刘秀就是__光武帝__。
(3)定都:__洛阳__,史称东汉。
3.东汉衰落
(1)东汉的统治经历了近__200__年。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2)中期以后,__外戚__和__宦官__交替把持朝政,统治日益黑暗。
(3)最后,在__起义军__的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知识提升
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
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要加强中央集权;实质相同,都是文化专制的表现。
不同点: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各家的思想进行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未能巩固其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思维延伸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举?
①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重要君主,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②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
③这些制度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且对中国历史起了推动作用。
一、选择题
1.一部电视剧的片头有这样一句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威严,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个“他”是指( B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乾隆帝
2.《秦始皇》和《大汉天子》等历史影视作品热播后,很多人对秦始皇、汉武帝等古代帝王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秦始皇、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分别来源于( C )
A.儒家、墨家学说 B.儒家、道家学说
C.法家、儒家学说 D.法家、道家学说
3.下列不属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是( D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削弱封国势力
C.强化监察制度
D.统一度、量、衡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C )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5.下面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C )
A.实行“削藩”
B.推行分封制
C.颁布“推恩令”
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如图是我国汉代使用的一种标准铜币,该币种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B )
A.中央收入大大增加
B.将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中央
C.王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国
D.地方乃至私人都可以铸币
7.下列属于秦始皇、汉武帝统治时期相同的做法的是( A )
A.都采取了统一思想的措施
B.都在北方大修长城
C.都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
D.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8.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此建议( B )
①主张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②使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
③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
④使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①③正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故②错误;④夸大了这一建议的作用。
9.某历史探究小组在探究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时提出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A )
A.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趋于一统
B.只是加强国家对边疆的统一
C.彻底消除王国的势力,使王国不再与中央作对
D.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洛阳设太学
二、非选择题
10.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丞相王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
【答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根本上消除了春秋战国以来地方与中央对抗的历史隐患,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
【答案】推恩令。逐步减少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政权。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他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答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汉武帝政权统治的加强。
(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答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