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同步测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同步测试(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课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一框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见学生用书P64]
1.官渡之战
背景
①东汉末年,中央无力征讨起义军,便放任各地募兵镇压
②在镇压起义过程中,一些州郡长官和地方豪强乘机扩充武装,形成大大小小的__割据军阀__
时间
200年
作战双方
占据河南一带的__曹操__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迎接到许(今河南许昌),借助天子号令诸侯。占据黄河以北的__袁绍__,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过程
200年,袁绍挥兵南下,曹操率兵与袁绍大军在__官渡__展开激战。曹操派兵偷袭袁绍囤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绍因此大败
影响
曹操统一了__长江以北__的大部分地区
2.赤壁之战
目的
__曹操__举兵南征,试图统一全国
时间
208年
作战双方
寄居荆州的__刘备__与江东__孙权__结盟,共同抵抗__曹操__
过程
①战争初期进展顺利,曹军兵不血刃占领荆州
②曹操率军沿江而下,与孙、刘联军相遇于__赤壁__。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只得将战船首尾相连,联军采用__火攻__的方法,一举击溃曹军
影响
奠定了__三国鼎立__的基础
3.三国鼎立
(1)各自范围:曹操战败之后,退回__北方__,后逐步平定北方残余割据势力。刘备派兵入蜀,攻占__益州__。孙权则进一步占据岭南,巩固其在__东南__的统治。
(2)形成
政权名称
时间
建立者
都城(今名)
__魏__
220年
__曹丕__
洛阳(今河南洛阳)
__蜀__
221年
__刘备__
成都(今四川成都)
__吴__
229年
__孙权__
建业(今江苏南京)
(3)三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①背景: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__发展生产__。
②表现:魏国修建了许多__水利工程__,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的__丝织业__兴旺,__蜀锦__非常有名。吴国的__造船业__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__夷洲__(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4.西晋
(1)背景:在曹魏建国及同蜀、吴两国争战的过程中,大臣__司马懿__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掌握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263年,__司马昭__出兵灭蜀。
(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__晋朝__,史称__西晋__。司马炎就是__晋武帝__。
(3)统一:__280__年,西晋灭__吴__,统一全国。
(4)西晋的统治
①原因:西晋的统一只是昙花一现。晋武帝死后,继位者惠帝无力处理政事。
②战乱: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展开激烈厮杀。史称“__八王之乱__”。
③影响:战乱严重动摇了西晋的统治基础。
(5)西晋灭亡
①时间:316年。
②标志:内迁__匈奴__人的一支武装攻陷长安,__西晋__灭亡。
★知识提升
从东汉到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统一的演变示意图。
◆思维延伸
如何评价三国鼎立?
①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是历史的退步。因为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而分裂加剧了地方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
②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属于大规模的分裂,不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三国鼎立是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生活安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以后实现新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的做法与今天倡导的哪一社会风尚特别符合( B )
A.保护环境 B.尊重人才
C.崇尚科学 D.平等待人
2.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A )
A.成都 B.长安
C.洛阳 D.建业
3.下列事件与台湾有关的是( C )
A.蜀国丝织业兴旺 B.魏国修建水利工程
C.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 D.魏国大兴屯田
4.嘉兴有件传家宝——子城。它是嘉兴历代府衙所在地,位于市中心府前街,始建于231年。据此推算,子城建造时嘉兴隶属于( B )
A.东汉 B.三国吴
C.西晋 D.三国蜀
5.有材料说一国“海船大的长20余丈,高出水面2—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据此判断该国最有可能是三国中的 ( C )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晋国
6.爷爷给马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马小虎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于统一的是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是指( C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7.《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以下哪一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 D )
A.城濮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8.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C )
①都是曹操获胜
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役,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早期,曹操依郭嘉、程昱等人之谋,先与袁绍互为背靠,袁绍北向,曹操南向。曹操占河南,先后消灭吕布、陶谦、袁术、张绣等势力,而后再与袁绍决战,避免了两线作战,并在官渡大破袁绍,顺利统一北方。
材料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材料三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曹操在这次战役失败后再也没能卷土重来,从此势力仅限于北方,而孙权和刘备在江南和巴蜀的势力则得以巩固。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可谓雄心壮志,气吞山河,欲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不料占据军事优势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涂,令人叹惜。
(1)材料一中提到“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你知道是哪两次战役吗?
【答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2)材料一中提到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能够取得胜利的政治因素。
【答案】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3)材料二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渴望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4)依据材料三,曹操既然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涂”呢?
【答案】曹操骄傲轻敌;曹军不习水战;孙、刘联军策略得当;南北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