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框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见学生用书P79]1.民族和睦(1)唐朝的民族政策①唐朝时,民族关系比较__融洽__。②唐太宗采取__开明__的民族政策。③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__天可汗__”,也就是各民族共同的君主。(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①背景:7世纪初,__西藏__地区的__吐蕃__逐渐兴起,__松赞干布__统一吐蕃。②概况:唐太宗将__文成公主__嫁给了松赞干布;8世纪初,唐朝又将__金城公主__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__和同为一家__”。③作用:对加强__唐蕃友好__和发展吐蕃__经济文化__起了重要作用;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3)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唐朝中央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也很紧密。唐前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800多个府、州、县。(4)唐朝疆域:东到__大海__,西达__安西__、__葱岭__等广大地区,北抵__蒙古__高原,南及__南海__,国家空前繁盛。2.对外开放(1)对外政策①政策:唐朝采取__开放__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②影响:由于当时唐朝是__亚洲最强大__的国家,也是世界上__疆域辽阔__、__文明程度很高__的大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所以各国称中国人为“__唐人__”。(2)玄奘西行①时间:__唐太宗__时期。②原因:玄奘在研习佛教经典时,感到说法纷纭,无法解答,于是产生了去__天竺__求法的念头。③天竺的地理范围:相当于今天的__印度半岛__。④经过:玄奘历经艰难到达那里,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__那烂陀寺__学习;玄奘在天竺游历了17年。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学经典回到长安,受到__唐太宗__的热烈欢迎。⑤《大唐西域记》: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大唐西域记__》,记述了西域和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3)遣唐使:__大化改新__以后,日本前后十多次派遣使者到唐朝,这些人被称为“__遣唐使__”。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等。使团规模庞大,最多一次有500多人。(4)鉴真东渡①时间:__唐玄宗__时期。②经过:__鉴真__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前后5次率众渡海去日本,均告失败。第__六__次东渡成功。③影响:他除了传播__佛教__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这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思维延伸如果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哪些有益于吐蕃的事?可以传授中原的先进文化(历法、绘画等);可以传播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如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房屋建筑等);带去中原的优良作物品种(茶叶、谷物和蔬菜种子等);可以帮助松赞干布管理文书奏章等。一、选择题1.唐朝时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是当今哪个民族的祖先( A )A.藏族 B.白族 C.维吾尔族 D.苗族2.641年,文成公主由唐朝大臣护送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当时的唐朝皇帝是( C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3.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 B )A.对外交往 B.民族关系C.任用贤才 D.虚心纳谏4.“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A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④昭君出塞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昭君出塞发生在汉朝,与唐朝无关,据此排除④。5.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C ) A.张骞出使西域 B.昭君出塞C.文成公主入藏 D.玄奘西游6.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B )A.使吐蕃与唐结盟B.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C.使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D.加强唐对吐蕃的管辖7.北方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表明这一时期( B )A.唐朝非常强大,北方各族与唐关系融洽B.唐朝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戴C.唐太宗用武力征服了北方各民族D.唐朝时北方各族势力很弱,无法与唐抗衡8.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都是僧人B.都对唐朝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C.为完成使命都历尽艰辛D.都是唐玄宗时期的使者二、非选择题9.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 图2(1)图1中的高僧是谁?其弟子将他的见闻写成的著作叫什么?【答案】玄奘。《大唐西域记》。(2)图2中的高僧是谁?他有何成就?【答案】鉴真。成就:东渡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传播到日本。(3)两位高僧有何共同功绩?【答案】都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4)你认为这两位高僧身上的什么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答案】示例:坚持不懈、不怕苦难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